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义,但因并非主要矛盾而被史书掩盖

秦朝之前也有很多起义,但因并非主要矛盾而被史书掩盖

如果稍微留心的话,可以发现,现在不少书籍文章中,已经把陈胜吴广起义,称为“平民起义”了,而不是再说“农民起义”。这个新的说法,可能更为严谨。陈胜,或曰陈涉,本为“戍卒”,参与起义者里有农民,但一定也有其他平民参与其中。《史记·陈涉世家》里已经说得很清楚。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云:“厉王虐,国人谤王。……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史记·周本纪》曰:“王暴虐侈傲,国人谤王。……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彘”,指现在的山西霍县一带。

这事发生在共和元年(前841年),西周中后期。既然国人“袭厉王”,肯定可以算作是起义了。而且,国人,不仅包括贵族,也包括平民,或许还包括奴隶。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

不短时间里,郭沫若先生民国十八年(1929年)写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说法,属于主流观点。

他的主要论据,是“不在于人们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生产”,因此,铁器作为生产工具,是划分中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关键。他认为,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划分中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间点。

郭沫若之观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产生巨大影响,其后又持续影响了史学界数十年。

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中,中国许多史学界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这种新观点,不完全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依据了已经相当丰富的考古成果。

“新观点”的总体逻辑是——人类历史,经考古已经证实存在蒙昧和文明两大阶段——旧石器时代为蒙昧时代;新石器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过程中,经历了由原生社会之最后阶段——农村公社向新的社会制度的演进。而这种演进,有两种方式——可能演变为奴隶制社会;亦可能演变为封建制社会。

此时——第一,任何社会之形态的演变,都是一个渐进过程;第二,在此种渐进过程中,很可能呈现“相互包含”的状态,例如,家庭中奴隶和农奴同时存在。

由此,结论是——奴隶制并非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必经阶段;奴隶制与农奴制也不是必然前后衔接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

三代疆域图

越来越多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远古到上古时期,没有一个独立的、持续很长时间的奴隶社会阶段。而 “夏”,属于文献记载中的“氏族封建制”社会;“商”,属于发展了的“氏族封建制”社会;“周”,特别是“西周”,属于“宗法封建制”社会。

夏,暂不可考。商、周,确有奴隶存在。比如西周初期,古籍的“鬲”、“历”、“黎”、“隶”等,均表示“隶属”关系,很可能即指“奴隶”。但也在西周,奴隶,更多称为“臣、妾”,《书》《易》《左传》均可为证。总之,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当时存在一个庞大的与奴隶主阶层相对应的奴隶阶层。

如是,以奴隶社会不会形成农民起义,就不是站得住的论据了。

那是不是秦以前有农民参加的“平民起义”少呢?或许。

原因之一,起义可能有,但文献没记载,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之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秦以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平民和君王之间的矛盾。

苏秉琦先生认为,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的“王国时期”。

夏仍然不去说。商从汤元年(前1600年)到帝辛二十九年(前1047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商灭夏,然后是开拓四土的战争。如鸣条之战、仲丁伐蓝夷等等。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商与夏以及商与四土方国的矛盾。第二阶段,九王之乱,商王族内部争夺王权的乱斗,导致商亳五迁。第三阶段,武丁之后的征伐及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

武丁

武丁时期,卜辞记载的战争约六十起,如对宙方、基方、亘方战争;对夷、巴、龙等战争;对土方的战争,等等。还有廪辛、康丁对羌方和其他方国的战争;武乙、文丁对西北方国的征伐;帝乙、帝辛对夷方、盂方的战争,等等。

从卜辞看,武丁以后,几乎永远在打仗。打仗,就要全国动员,反而会掩盖其他矛盾。

西周,从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武王伐纣,周公平定“三监之乱”。除了立国,还是稳固政权,特别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打了好几年,然后又大量移民。整个国家,处于全体动员和管控之中。

第二阶段,成康时期,这是西周最稳定的几十年。这期间,西周宗法和分封以及井田制,都得到全面落实的机会,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昭王

第三阶段,昭王至幽王时期。此阶段,西周一方面对外大阔疆土,另一方面,国内矛盾也不断积累。厉王被逐,发生于这个阶段。此外,游牧民族入侵也成为大患。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总体是贵族与贵族、西周贵族与周边方国,以及与游牧民族的矛盾。间或存在国内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东周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中,主要矛盾是诸侯之间的矛盾。春秋初期一百四十多家诸侯,战国初年只剩二十余家;后来又进一步减少。春秋即开始争霸;战国二百五十五年中,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几乎年年在打仗。不是这些时候的平民生活美满安定,而是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被战争“冲淡”和“掩盖”了。

秦朝继西周之后第二次实现了大一统,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大一统,中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最高封建统治阶层与平民间的矛盾,除去外族入侵的时候,成为平时的主要矛盾,“平民起义”也就或大或小轮番上演了,尤其是在每个王朝的后期,土地集中加剧,民不聊生,特别是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就更容易爆发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4024.html

社会,平民,时期,观点,中国,西周,主要矛盾,战争,阶段,史书,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社会,平民,时期,观点,中国,西周,主要矛盾,战争,阶段,史书,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社会,平民,时期,观点,中国,西周,主要矛盾,战争,阶段,史书,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