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财经科技 >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

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

初读三国的人,大概都有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北伐?

一言以蔽之,蜀汉不北伐,全力发展内政,的确会更加繁荣强大。但无非是多续几年命,结果只能是温水煮青蛙。

在五胡乱华前,中原从来都是全国经济的重心,基础建设远远好过江南和四川一带。

尤其是,中原才是被战争摧残最厉害的地区,南方经历的战争相对少,本来也没有多大的向上空间。

如果三国都不搞事,曹魏绝对是发展得最快的。

对蜀汉而言,唯一的机会,就像《隆中对》中所说,等待对方内部分裂,效仿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一鼓作气平定中原。

但是,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项羽只是个军阀头子,魏国却是曹操历经三十年,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曹丕再以禅让的方式,合法建立的成熟国家。

两者基本没有可比性。

拖得越久,等曹魏完成全部国防部署后,就是对方挑时间打你了。

历史如烟,种种往事考究起来比较困难。

所幸,诸葛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我们能从中窥探一番其心路历程。

先看全民都会背诵的《出师表》第一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其中有两个很关键的信息。

首先,如上文所说,天下虽然三足鼎立,但明眼人都知道,四川盆地与世隔绝,再怎么闭门造车,迟早会被另外两家甩开。

其次,蜀汉虽然上市了,陛下你虽然是皇帝了,但我们公司的事业,其实才开始了一半。

自起兵到称帝,刘备集团的目标从未变过:光复汉室。

这是刘备的根基,是他创立团队、吸引人才、拉拢民心的第一战略,永远不可能改变。

比如,全聚德(行情002186,诊股)说,它要造新能源车。能不能造出来还两说,投资者有人信吗?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遗言都是:克复中原,除死方休。

这是蜀汉的立国之本,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无论是后主刘禅、丞相诸葛亮乃至所有效命蜀汉的士人,都必须遵守。

所以,不是孔明穷兵黩武。一方面,是为了求长远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蜀汉这家公司,它的主业就是“光复大汉”,正是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才能: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用市场话术讲,股东和投资者是看好公司的产品才买入的。总不能突然发公告说,我转行了。

当然,以上都是客观原因。

主观上,诸葛亮认为,人谋可以改变大势。

摘自《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事实上,诸葛亮后半生六出祁山(真实历史只有2次),每次北伐都让曹魏朝廷如坐针毡。

这似乎让所有投资蜀汉的股东看到了希望:人谋战胜天时,未必是虚渺的。

但理想终究不是现实。

以最知名的第一次北伐为例,蜀汉共失去11位大将,包括赵云。

先说诸葛亮的谋略。

其实,从汉中进攻关中,为什么要绕远路走祁山这条道,蜀中诸将一开始就不理解:“取长安之道,别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

汉中到长安,最近的路只有780里。而孔明的进军路线,却是先向西到陇西,再向东打长安,等于绕了一个大圈。

魏延直接出言反对,建议自领5000精兵,走最近的子午道,突袭长安。

诸葛亮断然否定:“祁山乃长安之首: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欲先取此,得地利也。”

简而言之:占据祁山,进可攻,退可守。

正因为祁山离长安比较远,风险小,敌人疲于奔命,才有获利空间;一旦发生不利形势,可迅速将俘获的人马、粮草撤回汉中。

我们可以将之当作一种“箱形运作”。

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

蜀汉与曹魏,人口是1:4,一方只有益州,一方却占据中原九州。

小户主动进攻大户,自然要谨慎。

诸葛亮选择以祁山为底、渭水为顶,让兵力在这个箱体里运动:

从祁山进兵,地形有利,风险小;打到渭水一带,风险大了就获利收兵。

如果按魏延的玩法,要直捣长安,就等于冲出箱顶,进入高风险区,等大户反应过来一个包抄,力单势薄的蜀军基本不可能安全撤离。

孔明六出祁山,箱形运作,反而使强大的魏国“畏蜀如虎”,实践这个祁山战略是对的。

但是,这是散户的玩法。

在风云变幻莫测的股市,时间、精力、资金都有限的散户,要想不被收割,也应当依托“祁山”,占据地利,箱形运作。

不论大盘还是个股,一段时间内都有一个高价区和低价区,那么,低价区就是“祁山”,买进风险就小,高价区就是“渭水”,风险大了,就当获利抛出。

只要不是垃圾股,即使在“祁山”下(价值以下)被套住,也是暂时的,个股必然会价值回归,完全有解套获利的机会。

作为咸鱼散户,这样玩完全没问题,就当存钱(价值投资)了。

而诸葛亮身为一场战争的统帅,一点险也不想冒,就不太合适了。

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

第一次是魏延的建议,这显然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决策。

高收益是,他只带5000人,便可拿下长安,与孔明出祁山首尾呼应。

高风险是,魏延的部队很可能会被瓮中捉鳖,全军覆没。

但是,仅仅5000人,显然不会对蜀汉本身造成多大的冲击,唯一的损失应该是魏延这一难得的大将。

既然不信任魏延,他带的又是小股人马,又何妨一试呢?

第二次是街亭失守,这又是一次高风险,高收益的抉择。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马谡失街亭是司马懿的杰作,真实历史上,这场战斗的主角是名将张郃,而且带领了五万人。

按高风险、高收益的应对策略,蜀军的战术目标是尽量拖住张郃部队,以降低风险为思路。

最优选是派出去数量不等的小股人马沿途骚扰张郃,干扰其行军速度。

其次才是派一支数量不少于一万人的部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死守街亭,在一定时间段内,依据关内凉州形势变化选择退出。

如果拿下凉州各郡,就放张郃进来瓮中捉鳖,拿不下就掩护和部队一起从祁山退出。

既然目的是尽力拖延时间,在兵力不足的情形下,将领的心态就是最重要的,这时候安排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马谡显然是不明智的。

诸葛亮在授权和培养新人上非常谨慎,但这一次却搞错了时机。

显然在这件事上,他忽略了极端小概率风险对整个战局造成的重要影响。

作为投资者,我们可以在面对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时,预先设定极端小概率事件发生,提前做好预案:其一,plan B;其二,设定止损。

但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这很难做到。

所以才有了后续“空城计”的那一幕,一生谨慎的孔明,冒了唯一一次险。(虽然是虚构的)

显然,人谋固然能一时撼动天时,但无法改写结局。

诸葛亮一生求稳,终究败给了时间。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刘备败亡白帝城,蜀汉八万精锐葬身火海,政权摇摇欲坠。

公元227年,孔明花了七年时间,整肃内务、远交近攻,夙夜忧叹,将政权扶回正轨。

公元234年,《出师表》著成七年,忠武侯诸葛亮,命陨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七这个数字,仿佛自带厄运。

公元263年,诸葛亮死后二十九年,其子诸葛瞻犯下致命错误,绵竹失守,后主刘禅打开成都城门,投降。

同年,姜维劝钟会造反,意欲复汉,事情败露后,与张翼一同被杀。

五百年大汉,自此彻底画上了句号。

最后,做个总结。

抛开吹毛求疵的偏见,蜀汉作为三国中最特别的那个,拥有鲜明的团队特质,从其草创、勃兴到中期守成乃至最终覆灭时,政权运行始终信奉家国一体。

所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四任最高辅政者虽都“权倾一国”,却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更没有让亲信布满朝堂。

这种团队文化叫做,胸怀天下,志在寰宇;这份企业文化叫做,先公后私,团结奋进。

诸葛亮身上的人格魅力,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那一份理想与情怀的质量重千斤,承载了每一代华夏人的心之向往。

这也是为什么,历经两千年的风雨飘摇,武侯祠至今仍是成都香火最旺的圣地。

若时光可以倒流,我也愿意回去给丞相当一名推车的小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43004.html

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