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颇具争议的司马懿,连李世民对他都是满满的鄙视,后世更不用说了

颇具争议的司马懿,连李世民对他都是满满的鄙视,后世更不用说了

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也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开篇就是褒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司马懿可是辅佐过四位君主,经历曹魏的壮大到鼎盛,他能于乱世中始终不倒,这已经凸显了他的超人智慧,而且,他又不是那种靠着溜须上位的人,是能和诸葛亮斗智谋正面较量的人物。

所以,李世民倒也很客观,直接就以“文韬武略”俱佳先给司马懿戴了个帽子。接着,他又用了几十个字,来概括了司马懿的一些特点,说他知人善用、情商又高,外人很难琢磨透他,他能审时度势,待势而发。这些评价说的也挺客观,司马懿若不是懂的用低调来保护自己,曹操就第一个容不了他。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这话说得相当重了。在君主的眼中,大臣就两分类,忠和奸。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无人否定,但他的内心并不忠君。为了证实这个军事才能,李世民又例举了公孙渊和孟达的案例,事实的确如此,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很好证明。说到这里,李世民的语气又拐弯了。

说他认为自己“兵动如神”,于是,跑去和诸葛亮对峙。本来司马懿的优势是压着诸葛亮的,结果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居然没了斗志,“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诸葛亮生前他害怕倒也罢了,结果诸葛亮死后他也害怕(疑心病),被人家一吓居然跑了。李世民这时来了个小结“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既然是“总结”,那么,就少不了对司马懿一生的“总括”:曹丕和曹睿都在临终前,将下一任皇帝托付于他,可见,他在这两位皇帝心中就是霍光等这些历史著名大臣的存在,既然如此,就该好好尽忠才对。但是,司马懿并没有恪守自己的诺言,而是借着天子外出就“内起甲兵”。

“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在前文,李世民是称赞了司马懿,有情商、有智商、有军事才能,但是,这句话才是李世民真正想说的。在他看来,司马懿应是将自己那颗“野心”隐瞒的太深了,故几位皇帝都没瞧出他的真实动机,最后,曹魏江山断送于司马家族之手。

李世民应该是很不喜司马懿,他一点都没给司马懿面子,直接说他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做了那么多年的“善人”,结果,最后由于背叛了自己的承诺,而被后代非议、嗤笑。李世民说话其实也蛮“刺耳”,虽然,司马家族最后夺了天下,但是,司马懿这一生永远都是曹家的臣子。

“身终于北面”,听起来讽刺意味满满。

李世民如何看待司马懿?

也许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鄙视。

但是,作为一介皇帝,他得说的有理有据啊,再说司马懿并非没有功,于是,李世民用了“先扬后抑”和“对比”的手法,一种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他对司马懿有多么的嫌弃。

李世民此举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警醒他的后代。这可是才发生不久的史事,在一位特别注重“以史为鉴”的皇帝眼中,司马懿的故事就特别有教育意义了,所以,他才会抽空写下这洋洋洒洒的“评议”。只是,有多少人会真正将这些事放于心中呢?后来的柴荣不也是一样托孤么,结果呢?

感觉这历史总是喜欢重复某些片段,也许还是记忆不够深刻吧。

李世民当然不希望民间幻想回到什么“蜀汉”时代,大唐就是正统王朝,于是,他的笔下,司马懿不过就是“闹市偷金”的“小人物”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三国志》、《晋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458.html

历史所,忠君,后世,家族,李世民,司马懿,诸葛亮,皇帝,军事家,才能,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历史所,忠君,后世,家族,李世民,司马懿,诸葛亮,皇帝,军事家,才能,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历史所,忠君,后世,家族,李世民,司马懿,诸葛亮,皇帝,军事家,才能,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