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最后被腰斩,冤吗?职场中不是忠心就万事大吉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最后被腰斩,冤吗?职场中不是忠心就万事大吉

汉景帝这个人从来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从小心里就住着一个恶魔,这个恶魔的名字叫做“想搞事”。

为什么“想搞事”是恶魔呢?这不是理想远大吗?不是志存高远吗?人要是没点想法,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汉景帝心里的“想搞事”就是一个恶魔。

想想他还不是一个独立法人、还要靠监护人吃饭的时候,这小子就敢一怒之下下黑手用棋盘砸死自己的堂兄吴国太子刘贤,这需要多大的冲动才能做出这么暴戾的事情来?

一个人可以有想法,但是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一定要学会因势利导,不要野蛮行事、不管不顾,否则,你的想法越多,破坏力越强,一不小心还容易万劫不复。换句话说,莫名其妙地“想搞事”就是一个恶魔。

汉景帝就是一个很冲动的人,这种是耐不住寂寞的,总是想搞出点大动静出来,却通常不知道如何下手,到处点火,点中便点中了,没点中就跑,反正他是皇帝,有的是人给他擦屁股。

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就是这样被他点着的,他充分发扬了“我是皇帝,要不要脸我说了算”的风格,把自己恩师晁错推出去当了炮灰,然而并没有起到什么实际作用,白白浪费了晁错一条性命。

可见,汉景帝是一个好吃人血馒头的皇帝,但晁错之死完全只是因为时运不济,遇上了一个坑师傅的徒弟吗?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晁错完全无辜其实也有失偏颇了,毕竟很多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看到的事情表面永远是冰山一角。

01、晁错为什么要力主削藩呢?

要说到西汉初期的削藩形势,必须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汉初期整体的形势走向。

汉高祖凭借高超的流氓政治手段终于把那个让他瑟瑟发抖的男人——西楚霸王给弄死了,但是这种联合打怪的局面即便你取得了最终胜利,也注定是有很多麻烦事要善后的。比如既得利益怎么分配,新的秩序如何建立等,这些问题你处理不好,迟早别人会把你当成新的怪兽重新打一遍的。

别看刘邦同志读书不多,但人家脑子是真的好使,再加上深谙人性且经验丰富,身边还有一众高手帮他出谋划策,所以他精准地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半分封半郡县制”。你秦始皇搞全郡县制,结果步子迈大了,扯到蛋了,然后就完蛋了;你项羽天神下凡,凭一己之力干翻大秦帝国,分封天下,当上了西楚霸王,最后被诸侯群殴致死。你们都是我的偶像,但你们都失败了,我谁都不学,各取一半总行吧。

也正是刘邦这种“中庸之道”确保了西汉立国的稳定,他分封了韩信等七个异姓王和大大小小的刘姓王,自己带着一帮丰沛集团的老兄弟居中控局,玩得相当的666!

但是,权力这玩意永远是最自私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到东方,你可以想方设法搞死我,我也必定用尽手段让你滚蛋,除非你不当我兄弟,当我奴才。所以,后来刘邦立国之后又殚精竭虑地消灭了七个异姓王。

50岁方才出道打天下的刘邦最终还是时日有限,消灭七个异姓王之后便听到了上帝的召唤。当时围绕在刘氏中央政权的势力还有各地的诸侯国、盘踞在中央朝廷的军功集团以及难以压制的吕氏家族外戚势力,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刘邦与世人定下了著名的“白马之盟”,相当于达成当时的一种秩序默契。都别瞎胡闹了,以后大家就按这个格局好好过日子,谁敢坏规矩,其他人就联合弄死他。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刘邦前脚一走,他那憋屈了一辈子的老婆吕雉就开始大展宏图了。

刚开始,他们唯一的儿子刘盈在位时,吕雉还是很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守护人,并不瞎折腾。只是联合军功集团实行降维打击,把刘姓王爷给教育了一遍,告诉他们,江山是你家的,也是我家的,但归根到底是我家的。

吕雉一朝,实际上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外戚集团和军功集团手里,刘姓诸侯基本上被整得大气都不敢出了。

但是刘盈去世后,吕雉的心态变了,她对夫家已经没啥念想了,只能把希望倾注到了娘家,大肆分封吕姓王,军功集团保持沉默,刘姓王敢怒不敢言。直到吕雉去世前,想给吕家接班人吕禄、吕产再上一道保险索,把手伸向了军功集团的相权,从而点燃了“诸吕之乱”的导火索。吕家败北被灭族,外戚集团彻底消失。

军功集团扶持了根基浅薄的汉文帝刘恒上位,刘恒则逐渐恢复了刘姓侯国的元气,所以,文景两朝,汉朝的政治格局是皇权下面的两强对峙——军功集团盘踞中央,诸侯王分割各地。

汉文帝这个扮猪吃老虎的高手采用了政治天才贾谊两个金点子“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对军功集团和诸侯们实行分化后的安乐死,假以时日,中央政府必将以一个优雅的姿势完成对权力和资源的集中管理。

这就是“黄老之术”的妙用,我很温柔,但你可千万别掉进温柔陷阱哦;我不折腾你,但是你们自己难以为继也别怪我。一句话就是避实击虚!

到了景帝继位的时候,文帝几十年的铺垫其实已经初见成效了,至少军功集团的大佬周勃父子已经没有之前的杀伤力了吧,很多诸侯国也被越分越小了吧。按理说,这么好使的招,汉景帝要接着用呀!他咋就要急着削藩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他不懂吗?

汉景帝要削藩跟他自己的性格以及他的老师晁错有很大关系。

汉景帝的性格特点就是不安分、想搞事,想刷点存在感,又没有什么把控大局的能力,就不展开说了。

重点说说晁错的影响,晁错这个人是汉文帝时期的经济策划师,汉文帝卖官鬻爵来敛财的方案就是他提出来的。这个人虽然长期在道家体系中工作,但骨子里是一个儒家思想的忠实粉丝。

儒家思想讲究有所作为、积极进取,要敢于与时间赛跑,要不甘寂寞,要青史留名……儒家思想在局面未成型之前,它其实也是激进的。只有局面定型了,它才是温和的,告诉你要克己复礼、要遵守纲常、要守规矩、要忠要孝、要安守本分。

晁错当了汉景帝的师傅那么多年,相信这种建功立业的思想平时没少给刘启灌输,再结合刘启那颗不安分的心,觉得儒家思想简直是为刘启量身打造的。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说汉景帝恢复官学,其中一条就是启用了董仲舒为博士,宣扬儒家文化。

晁错想削藩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的驱使,什么都不做,我辅佐皇帝干什么?什么都静水流深,我一把年纪了能陪皇帝流到什么时候?什么都交给时间老人,那我们哪有什么存在感?人生苦短,不干点轰轰烈烈的大事,简直都对不起自己来这世间走一遭!

那么,晁错为什么会首先建议汉景帝削藩呢?因为匈奴他们暂时搞不动,没把握;军功集团已经没有当初那股子劲了,搞起来没什么劲头;只有削藩这一项,目标大、范围广、阻力小,容易出效果,而且按照晁错自己的话来说:“这事迟早要弄,还不如早弄!”

看到没有,晁错力主削藩表面上是因为当时汉朝的政治形势的确走到这一步了,中央政府有这个需求了。但实际上是蛰伏了几百年一直不得志的儒家思想终于寻找到了适合他们爆发的平台和机会,是儒家思想开始登台的表现。

02、晁错主张削藩到底对不对?

但凡牵涉到对不对的问题,就注定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力更强的问题。因为世事无绝对,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看,意见肯定是不一样的。

晁错建议汉景帝急急忙忙地实施削藩,从道家理念来看,肯定是不合适的,你太急于折腾了;但是,从儒家思想来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错,毕竟迟早要来这么一下,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来得痛快一点。

但是,有些时候,对错其实没有这么简单,一件事情的对错还是要根本上去看它的可行性、风险性、投入比,从这个角度来说,晁错的《削藩策》并不是什么良策,理由如下:

1、再好的想法也需要找准实施人

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足以语天,你金点子讲得唾沫横飞,但对方一头雾水理解不了,束手无策实施不了,你也是对牛弹琴。

先不说晁错的《削藩策》好不好,但是至少对汉景帝来说不是一个好东西,因为这小子除了小时候拿棋盘砸死过自己的堂兄,就压根没有什么斗争经验,更遑论军事战争了。

汉景帝胆子是有,不怕把事搞大。但是能力和策略是相当欠缺的,这一点从他的暴躁、恐慌就可以看得出,暴躁恐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里没底嘛。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了,汉景帝瞬间慌得六神无主,恰恰说明了汉景帝是一个想干大事又不能干大事的人。

2、真正好的方案一定是低成本的

削藩肯定是要削的,但是以什么方式去削就很有讲究了。你干什么事情都不惜成本吗?明明可以悄无声息地温水煮青蛙,为什么要逼得人家狗急跳墙呢?

你小子把人家吴国太子给拍死了,你以为吴王刘濞就是心甘情愿咽下那口恶气吗?你看看人家对你爹那态度,汉文帝自知理亏,搞了大排场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回去,刘濞却直接拒收,一句“哪里死哪里埋”把尸体又给退回长安了,弄得汉文帝多么难堪呀!

后来,刘濞借此长期不上朝,大臣们都弹劾他有不臣之心,汉文帝也只是赐给了刘濞几案和手杖,表示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暗示着:我已经一再给你道歉了,你也差不多就行了,你年纪也大了,扶着拐杖养老算了,别再折腾了。

从这些细节去判断一下,难道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就不想造反吗?汉文帝就不敢对吴王动手吗?为什么他们一直相安无事呢?因为高手过招都是讲默契的,刘濞知道自己不是汉文帝的对手,所以闹一下情绪也就完事了;汉文帝觉得毕竟是自己儿子理亏在前,做人还是要讲道理。但根本原因是他已经找到了削藩的低成本方案,已经把他们拿捏得死死滴,没有必要和他去拼个鱼死网破,除非你太不像话了!

但是汉景帝就不是这么讲究的人,登基第二年就开始削藩,搞得鸡飞狗跳的,他不知道他这么一弄,得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把事情平息下去。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挑起没有必要的战争都是败家行为!

3、完整的方案应该是要有风险防控的措施的

搞大事,首先都是要力求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测算各种可能面临的局面,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心血来潮说干就干,干着干着就突然蒙圈了,遇到意外状况就六神无主了。这种搞法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搞法,玩游戏时随便说我要娶你,根本不会考虑别人当真了怎么办。

事实证明,汉景帝和晁错就是这么弄的。面对叛军攻来的消息,他们表现得不可思议,夺他们家点地,咋还真急眼了呢?说明他们对后果没有最起码的评估,也就是自己心里没点逼数。

而且,叛军来势汹汹,该怎么应对他们也是毫无注意;汉景帝先是问晁错,晁错出了个“御驾亲征”的馊主意;然后又问袁盎,袁盎出了个“杀晁错,再议和”的烂意见;最后,是在火烧眉毛的情况下,汉景帝才想起他爹给他留了一个叫周亚夫的将军。

上述这些细节都充分说明,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其实算不上什么好点子,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馊主意。

一是对象不对,汉景帝就不是一个有气魄快刀斩乱麻的人;二是时机不对,你要削藩你好歹等汉景帝再成熟一点,再等那些诸侯王在温水里泡几年,汉景帝刚登基,你急啥?三是方案不周密,连最起码的预防措施都没有,你还真以为自己是万人迷,说话到哪里都好使,人人都会按你的想法办事?

03、晁错是怎么死的?

景帝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早就蠢蠢欲动的汉景帝突然找到了事业方向了,赶紧紧锣密鼓地投身到导师晁错的项目当中去了。

景帝三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核心目的就是让人家交点东西出来。

随后,他们用同样的套路削去赵王刘遂的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六个县……削藩风暴瞬间卷向全国。

一下子把那些诸侯王都搞蒙了,汉文帝不是“众建诸侯少其力”帮我们分家吗?汉景帝这小子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冷不丁就直接伸筷子到我们碗里来抢了呢?

太简单粗暴了,太赤裸裸了,太斯文扫地了……

群情激奋之下,一直压抑着、委屈着的吴王刘濞开始要哼小曲了,以前由于实力和名义的限制,你刘启拍死我儿子我都得忍,你刘恒给我各种暗示和警告我得认怂,那是因为我势单力薄,弄不过你们父子。现在刘启这小子自绝于天下诸侯,你大爷我再不陪你玩一玩,恐怕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刘濞在所有诸侯之中胳膊最粗、辈分最高、年龄最长,本就说话有一定分量,在这种情况下,亲自出马去拉拢那些意难平的诸侯,基本上是一拉一个准。

刘濞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后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立马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反汉,这些诸侯也爽快答应了。

就这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复仇者联盟”形成了。但是,你也不能这么突然宣战呀,因为当时削藩还没削到刘濞头上来,你刘濞宣战就是代表造反,就是自觉于大汉人民,所以还得等一个机会,找一个理由。

结果,汉景帝跟及时雨一样,马上就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刘濞终于可以摊牌了,刘启你小子先杀我儿子,现在又抢我地盘,大爷我不跟你玩了。

刘濞立即杀了吴国境内中央所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声明。并雷厉风行地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2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剑指京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到消息傻眼了,我当初打他们的时候,可没想到他们敢还手呀!这可怎么办?只能赶紧找削藩总设计晁错问策。

结果晁错给出了一个很作死的方案: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言下之意,老板不要慌、不要怂,你带来上去顶住,我在后方帮您掠阵!这种臭方案也亏晁错想得出来!

汉景帝心想,不是我才是老板吗?上不上前线不应该是我说了算吗?关键是我压根没想过像我爷爷那样亲自上阵呀。所以对晁错很不满意,又召见了袁盎。

为什么是袁盎呢?因为他曾当过吴国丞相,汉景帝想了解了解敌情,看看这个曾深入敌后的人有什么高见?多听听参考意见,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

多听听意见对你刘启是没有坏处,但是对晁错却有天大的坏处,因为袁盎是他的政敌。晁错喜欢装叉,喜欢搞理想主义,发动头脑风暴,所以得罪过很多人,袁盎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袁盎是不可能给晁错擦屁股的,只会趁机下黑手,他让汉景帝屏退旁人,然后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

骨子里流淌着”死道友莫死贫道“血液的汉景帝一听,感觉很有道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好的甩锅方法呢?哎,草率了!

那就赶紧办吧,他封袁盎为太常,令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议和。

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等大臣居然十分默契地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误国,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自然也是默契地准奏了。

而此时的晁错还不知情,还在想皇上咋还不御驾亲征呢?

汉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突然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当街腰斩尚穿着朝服的晁错。

晁错就这么一脸懵圈的被自己好学生当作炮灰给撒了出去,关键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被当街腰斩,场面太血腥恐怖,下场太悲惨难言。

04、晁错到底死得冤不冤?

晁错到底死得冤不冤呢?要照我说,其实既冤也不冤。

说他冤在于他是一心为公,一心为国,一心为主,他一直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没有掺杂太多私心,即便最后要沦为背锅侠,也不应该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

说他不冤是在于他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无辜了,甚至还犯了很多很严重的错误。我们重点要讲一讲他的不冤之处。

1、追求理想不能逮到机会就上

职场之中流行的那些什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难得,一定要及时抓住”、“为了机会不惜一切代价”等心灵鸡汤真是害死好多人,晁错也是如此。

机会从来都是与风险并存的,也从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更是有时效性的。

有些东西看起来是机会,其实是一个大坑,领导遇到一个自己也干不过的大怪兽,然后对还不如他的你说,兄弟你帮我弄死他,我给你加薪升职,这到底是机会还是大坑呢?

有些事情对有些人来说就是机会,对有些人来说就是火坑,这种事情在每一个行业都比比皆是,尸山血海之中往往只有几朵盛开的鲜花,行情再好,也有无数的人悄然沉沦,也只有极少数笑傲江湖。

你相中的人其实不一定能给你想要的机会,三观接近的异性就一定能解决你单身的问题吗?志趣相投的朋友就一定能帮你共创大业吗?让你心生好感的人就一定能给你归属感吗?

你晁错的理想是践行你的儒家思想,你凭什么认为汉景帝就是你实现理想的机会?你猴急猴急地顺着杆子往上爬图个啥?连你老爹都知道你这是在给自己挖坑,跑到京城来劝你,你还表示啥也听不进去,气得老人家失望地回家自杀了。

真正的机会的是要经过辨别的,是要徐徐图之的,是要有长远规划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抓住什么都舍不得放手。

晁错急切地想在汉景帝身上践行儒家系统,是他死得不冤的第一个原因。

2、谋臣的终极职责是解决问题

别以为你是总设计师,你只要给出设计方案,剩下的事就跟你无关了?你晁错既然有建议汉景帝下手的胆量,就应该做好擦屁股的准备。削藩顺利怎么弄?出现变故怎么弄?你虽然是总设计师,但你终究是一个打工人,这是最起码的觉悟和责任。

可是,晁错指指点点一大圈,应急处理一大傻,啥措施都没有,搞到头就是一个大嘴跑的。

而且,关键时刻,晁错还打了一个最为忌讳的嘴炮,那就是让汉景帝亲征,自己留守京城。你不光自己不擦屁股,还让老板去帮你擦屁股,你心咋就这么大呢?

打仗的时候,你说:将军你先冲我殿后?喝酒的时候,你说:老板你先干我随意?遇到危险的时候,你说:领导你再坚持一会,我为你加油?

御驾亲征这玩意不是那么好玩的,汉景帝他爷爷当年御驾亲征,就被围在白登山差点回不来了;后世的朱祁镇也御驾亲征了,全军覆没之后当了俘虏才回来;汉景帝这种尿性的皇帝,你让他去御驾亲征,你还不如直接说想看看他熊样呢!

晁错空有想法而无实学是他死得不冤的第二个原因。

3、要成事必须要找准时机跟对人

削藩对不对?肯定是对的,毕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但是,当时的大汉刚刚稳住阵脚、恢复元气,所有诸侯国被分家还没分到痛处,你急啥呀!

就算你要在景帝一朝解决这个问题,你再等几年,等汉景帝性格更成熟一点、根基更深厚一点、威望更浓厚一点,不是风险更小一点吗?另外再过几年,说不定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升天了呢?说不定那些诸侯大国又被分成几个小诸侯国了呢?不是把握性更高吗?

你们在走上坡路,对手在走下坡路,这个时候急的应该是对方呀,晁错的时机选择是有大问题的。

再说,你当了这么多年刘启的老师,不知道自己学生是个什么德性吗?这是一个能和你共患难、一起抗住压力去追逐理想光辉的人吗?轻易把自己的理想托付于不值得的人,你被坑了也怪不得别人。

现实中,逢人便掏心窝子的人,往往最后都是被坑得最惨的人。

晁错饥不择时、识人不明是他死得不冤的第三个原因!

总而言之,历史是立体的,很多时候也是隐性复杂的,我们看历史绝对不能光看到表面的成败,而应该多去思考成败背后的原因。

就晁错之死来说,其实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相比于十几年后,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轻而易举地把诸侯王实行了安乐死,汉景帝和晁错这对君臣暴露了太多自身的缺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032.html

职场,恶魔,刘邦,汉景帝,诸侯,建议,腰斩,军功,吕雉,集团,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职场,恶魔,刘邦,汉景帝,诸侯,建议,腰斩,军功,吕雉,集团,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职场,恶魔,刘邦,汉景帝,诸侯,建议,腰斩,军功,吕雉,集团,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