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从李牧破匈奴连却秦国说起,看赵国名将李牧在军事指挥上的艺术

从李牧破匈奴连却秦国说起,看赵国名将李牧在军事指挥上的艺术

李牧,赵之良将,生年不详,在廉颇、乐乘走后,他成为了赵国和山东六国的“擎天柱”,在那个举世皆敌的环境之中是他延缓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以至于为了除掉他秦国只能用“反间计”,李牧死后不久,秦国铁骑便踏平了邯郸,赵国也随之灭亡。就如小时候学过的《六国论》中的一样:“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也说明了李牧在军事上的思想高度。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名将,赵国和历史对他又是极为不公平的:

由于李牧的性格和军事上的高度导致很多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外加上赵王迁的昏庸无能,最终这个赵国良将无端身死。历史对他更加不公的是,如此良将竟没有其单独列传,对于他的事迹我们也只能从《资治通鉴》、《战国策》以及别人的列传之中才能找到其生平的少部分事迹。从这有限的史料之中看其生平事迹,可以说李牧的一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早年间守卫赵国的北部边境,廉颇、乐乘离开之后一力扛起了赵国的安危对抗强秦,以往对于李牧的研究我们更多的是围绕在他如何对抗匈奴以及如何对抗强秦上面,今天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看赵国李牧,从其破匈奴和连却秦国等方面入手看其军事指挥艺术。

何为军事指挥艺术?这个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不过大体上来讲有以下几个层面:战术方面的应用、战略方面的决策、对大局的掌控、对战机的把握以及军事上的思想等等。由于太过深奥,笔者在此不多叙述了,今天我们不妨从上述所讲的几个角度挑选几个去看李牧在军事指挥上的艺术性。

取长补短,善于利用多兵种协同作战

生在21世纪的我们接触了众多的高科技之后,知道了单一兵种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有较多的局限性,因而非常强调协同作战等等。然而在战国时期的各国还没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观念,那时候各国之间的兵种都较为单一,比如魏国曾经赖以成名的“魏武卒”就是一支深化变法后的新型重甲步兵,秦锐士亦是如此。

在七国争霸的环境之中,赵国的兵种可以对列国形成有效地打击,而在对付北方胡骑方面,中原的车兵、步兵等兵种便束手无策了:骑兵机动力强、行动迅速;而赵国的步兵、车兵的调动则过于迟缓、对场地的限制要求也大,而赵国农耕文化也决定了纵使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也不能全面的发展骑兵,故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始至终也一直是赵国的肘腋之患,外加上经过“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国力大衰其已经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骑兵了。

而李牧高超的指挥艺术便在于他能够将各个兵种之间的优缺点彼此取长补短,最终取得了1+1>2的惊人战绩,而李牧破匈奴之战在笔者看来就是一次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也就是此战李牧创造了以大规模步兵军团全歼匈奴骑兵的傲然战绩:

首先其利用了车兵的厚重以及弩兵部队的远程杀伤力,将车兵置于前沿让骑兵无法突破车兵的正面防线,利用弩兵的远程杀伤力对匈奴进行远程打击,挫败了其第一波进攻。而当匈奴骑兵的攻击受挫之时便利用了骑兵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从两翼加入了战斗对匈奴形成了反包围,而这一万多名骑兵就犹如一把尖刀直插进了匈奴人的军阵,撕开了匈奴人的口子。当匈奴各部因为被包围而陷入了慌乱之时,其在命令全军压上,这十余万的部队经过李牧多年的训练彼此之间的配合可以用知根知底来形容,李牧破匈奴之战其利用了匈奴人的麻痹大意以及战术上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一战便灭了10余万匈奴精锐,而匈奴单于则被迫远遁。

从李牧破匈奴之战中就可以看到,对于各个兵种之间的配合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更是创造了“以步克骑”的先例,也就是此战之后匈奴十余年不敢南下侵犯赵国北境,比起蒙恬的“连却匈奴七百里”,李牧在对匈奴作战方面的战绩更加的可观,而其善于运用多兵种协同作战则是其军事指挥上的艺术之一。而其一车战、步战全歼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战法也对后世的“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启发作用。

对战局有清晰的认识:善于把握时机,一招制敌

李牧的另一个指挥艺术也是令人叹服的,那就是他对战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匈奴还是桓齮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之下也无法占到一点便宜,最终反而被李牧牵着牛鼻子走,而桓齮这个在秦国拥有诸多战功的大将在李牧面前也落得个全军覆没。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李牧所指挥的历次战役之中其对战局的把控度:

在对匈奴作战的前期,李牧一直采取的是固守的策略,无论赵王怎么样逼他,手底下将士无论如何的愤慨,其就是拒不出战。而随着匈奴骑兵对李牧的轻视越来越重,而将士们的求战心切越来越重,外加上各兵种之间的配合已经到达彼此知根知底的地步之时,李牧认识到彻底解决匈奴的机会来了故决定出战,一战便击溃了萦绕在赵国心头几十年的心腹之患。这一点上利用了匈奴的轻敌和“哀兵必胜”的兵法韬略,一战尽十余年之功,可见其对于战局分析能力有一个清晰认识。“肥之战”之中,针对桓齮的快速挺进,李牧又采取了当年对付匈奴一样的老办法,“以静制动”,其在敌情不明形势不利的局势之下是非常明智的。而当桓齮被李牧的固守策略搞得无可奈何之时,想要另辟蹊径攻击肥下牵着李牧的鼻子走之时,李牧又一次出手了,不过不是被桓齮牵着鼻子走,而是牵着桓齮的鼻子走,其看似针对的是秦军本营,实际上针对的是桓齮的大部队,一招“围魏救赵”直接把十万大军全部歼灭。而这一战李牧则是利用了秦国的“求胜心理”采取以慢打快并利用桓齮的失误之处。当然李牧这种“以静制动”的战法不是绝对的,秦王政十五年,秦国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经太原进攻,一路则由平阳推进直取邯郸。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牧根据敌情分析制定了“南守北攻”的战略方针,以有力一部依靠赵长城防守秦军,再用以快打快的办法攻击北线秦军,而当北线秦军被李牧击败之后南线秦军的失败也注定了。

从这些战例去分析可以看出李牧对战局有充分的认识,从史籍之中的资料去看待可以发现李牧长于谋划,一遇战事便会冷静的分析形势在从中寻找敌军的破绽从而一招制敌,可以说这也是其军事指挥艺术的一个亮点。

可以说战国四名将之间的指挥艺术可谓是各有千秋:白起善于打歼灭战、攻坚战,其用兵之法不按常理;廉颇善守,长平之战的铁壁防御、邯郸之战的血战就是最好的证明;王翦属于稳扎稳打类型的名将,不过其善于利用军事之外的各种优势来从侧面打击对手,比如“反间计”;而李牧则是攻守兼备,其战法和白起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尽然之处。

不过正是由于李牧自身太过于杰出也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他的战功实在太过于彪炳,且其思想主张一贯奉行的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外加上赵王的昏聩,终究使的战国末期唯一一个能够抗击秦国的优秀将领就这样无端枉死于猜忌之中。“李牧死,赵国亡”,替代他的赵葱无法发挥李牧军事指挥上的艺术,终于李牧死后不久,赵国被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212.html

兵种,名将,李牧,匈奴,骑兵,秦国,赵国,军事,协同作战,车兵,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兵种,名将,李牧,匈奴,骑兵,秦国,赵国,军事,协同作战,车兵,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兵种,名将,李牧,匈奴,骑兵,秦国,赵国,军事,协同作战,车兵,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