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此一人拉高了整个三国的道德水准,使其可与春秋看齐

此一人拉高了整个三国的道德水准,使其可与春秋看齐

这才是真正的五虎将之武圣篇(3)

主笔:闲乐生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和关羽都遭遇了他们职场上的重大抉择。

此前,刘备与曹操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看似快意,其实危机四伏。因为曹操说了一句非常可怕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众所周知,当时曹操最大的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就是北面的袁绍,但曹操却说袁绍算个屁,眼前你这刘备才是跟我一级别的。

此言一出,刘备冷汗都要下来了。

——曹操说这话,到底啥意思?

第一种可能,曹操太喜欢太欣赏刘备了,所以浪漫性情发作,不小心说了真话。

这种可能是有的。要知道,刘备在投靠曹操后,曹操对他可谓宠信到了极点,不仅拜其为仅次于自己的左将军,而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让诸将都颇为嫉妒。

曹操这个人,虽然表面上是个浪漫的文艺青年,但实质上对封建等级是非常看重的。他虽然大权独揽架空汉献帝,但见着皇帝的时候仍然会害怕到汗流浃背。如《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就记载:“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所以,曹操对诸将,也是恩威并施,很少表示亲昵。《三国志许褚传》就记载:“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就连曹仁这样的亲信大将都无法进殿内与曹操亲切会谈,更何况其他大臣了。史书中唯一提到能够进入曹操安全距离的,只有在曹操临死前一段时间,他突然对夏侯惇放松了限制: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而曹操这么做,是因为他老了,接班工作要准备起来了,他需要夏侯惇帮忙稳定大局,把曹丕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综上所述,曹操对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那可算是真心欣赏喜爱。但刘备身为一个久经沉浮的老同志,他也不得不考虑第二种可能,那就是曹操已对他起了疑忌之心。

在三国乱世,凡是失败投降的诸侯都没啥好下场。原来的冀州牧韩馥都已经上交一切权力了,却仍被袁绍逼死;张绣跟了曹操,说是一切不追究,正史也说是病死,但《魏略》分明说他是被逼自尽;就算是曾与曹操如胶似漆的荀彧,只因有自己班底(颍川士族),只因与曹操意见不合,最终也一样被逼死。最可怜的是荆州神童周不疑,曹操杀他的理由是“此人非汝(指曹丕)所能驾驭也。”而《曹瞒传》上也说曹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此书虽是吴人所作,未免有些夸张,但仍道出了曹操的本性——对于与自己同级别的人杰,曹操最终是容不下的。

所以,《三国志先主传》在最后评论刘备说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有时候,人不顾一切地往上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只是为了活下去。

特别是在乱世。

当然,还有另外第三种可能——曹操说这句话,只是想要联合刘关张跟他一起去对付袁绍,所以才不惜大拍马屁予以拉拢。毕竟,刘备在投靠曹操之前,一直就是袁绍的马仔;而当年他能代替陶谦坐稳徐州牧的位置,也全靠袁绍的支持(注1)。

不管是第二种还是第三种可能,刘备都不得不有所警惕。对于刘备而言,曹操,猛虎也,随时噬人;但袁绍更是一头巨兽,当时公孙瓒都已被虐成渣了,曹操还想着要搞定袁绍?刘备表示难。

总之,煮酒论英雄后,刘备应已开始考虑后路了。若继续跟着曹操混,只有死路一条。

而大概就在这段期间,汉献帝的岳父车骑将军董承也来找过刘备,想要串联反曹。但刘备态度暧昧,虽与其同谋,但并未过度参与(先主未发),甚至有一次曹操与刘备共猎,和护卫部队走散了,关羽说这是杀曹操的好机会啊,但刘备竟没有同意(见《蜀记》)。

也许,刘备还是有点不舍他与曹操之间的情谊吧。更重要的是,刘备此时应还没有下定决心与曹操翻脸。从这一点上来说,关羽虽然稍嫌莽撞,但人有的时候就是要有一股子莽撞,谁知道会不会被你撞出一番新局面来呢?

所以后来,刘备也不免有些后悔。特别是长坂坡之战后,刘备被曹操像撵鸭子一样赶到了夏口,关羽忍不住怒提前事:"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事情已经过去,刘备也不想再纠结了,于是推脱道:“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错过了一个机会,就不能错过另一个,建安四年,袁术在淮南混不下去了,想要北上投奔他哥袁绍,需经过徐州的首府下邳。刘备一看,赶紧向曹操自告奋勇,说下邳那地方我熟啊,我去帮你搞定袁术。曹操心想好啊,你若杀了袁术,则必不容于袁绍,那不就得死心塌地跟着我了吗,于是欣然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此行曹操还给刘备安排了一个副将朱灵。而朱灵原先可是袁绍的老部下。这里面就很值得玩味了,你想,曹操一下子派出两个他很想信任,但又不够信任的人,显然,这仍是一种高层次的试探。当时,袁曹间已大战在即,相较于把不安全的人放在身边,曹操还宁愿把他们扔出去,看看他们是会老老实实上交投名状,还是把雷给爆掉靴子落地,总之要弄个明明白白你的心,也好告别旧日恋情,把那创伤抚平,不再流泪到天明。

刘备没有辜负曹操的试探,他和朱灵来到下邳后,发现袁术已经半路死了,没仗打了。刘备就借故遣还朱灵,然后杀死徐州刺史车胄,宣布反曹,并派人北联袁绍,结为同盟。一时间,徐州豫州各郡县纷纷响应,人数达到数万。

曹操当时也破获了董承的阴谋,彻底明白刘备跟自己不是一条心了,于是不顾与袁绍大战在即,竟然从官渡沿着鸿沟水系一路杀向了徐州。

当时,身为豫州牧的刘备已率军离开下邳,向东三百多里来到了他的豫州治所小沛,发展豫州反曹力量,并向东威胁曹操大本营许昌。至于徐州大本营下邳,刘备则留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头号大将关羽。按照史书的记载,关羽此时的职位是“行下邳太守事并领徐州刺史”,集州、郡军政一把抓,为刘备镇守后方。

图:当时刘备主要势力范围

刘备的计划是,想等袁曹大战全面开打,他就向西扫荡豫州,直捣许昌,迎奉献帝,抄了曹操的老窝,岂不妙哉?

可没曾想,曹操这人竟然真如他青梅煮酒时所言,对刘备比袁绍重视多了,虽然袁绍大军已在黄河北岸大举集结,但曹操仍“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侦察兵将此军情通报刘备,刘备还不信,自己亲自带着数十骑去打探军情,看到果然是曹操大军来了,当下立刻做了一个决定。

小沛不要了,下邳也不要了,老婆孩子关羽张飞全不要了,赶紧跑啊,于是当下立刻就带着这数十骑北上逃到了青州,投奔袁绍去也。

刘备此举,可真是把关羽给坑了,怎么突然之间老大就跑了,小沛也丢了,人心都散了,这下邳还怎么守?

果然,没两天,曹军就攻破下邳,擒获了关羽。曹操很高兴,嬉皮笑脸地给关羽松绑,说刘备那个渣男把你给抛弃啦,不过没关系,孤对你好,于是拜关羽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当时,曹操毕竟是在创业阶段,手下诸将大部分还是校尉、中郎将,只有夏侯惇加了一个建武将军。可曹操对关羽一出手就是偏将军,可见对其器重。但关羽对此态度异常,不仅没有跪谢隆恩浩荡,反而表现冷淡,似无久留之意。

曹操感觉相当郁闷:难不成,他心里还有那个渣男刘备?恰好当时裨将军张辽也是山西人,与关羽是乡党,出身与经历也类似,两人关系不错,曹操便派张辽去打探一下关羽的真实想法:"卿试以情问之。他到底爱不爱我?"

张辽于是找到关羽,要他给个准话,关羽叹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这句话就太牛了,一句话便可以封神。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关羽当年许田围猎之言,便可知他对曹操是毫无好感,且在政治上是生死之敌,立场甚至比刘备还要坚定。他不肯投降曹操,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可这也没必要如此直白的公之于众吧!曹操当初不杀刘备,是因为刘备并没有公布自己的立场,如今关羽这么一说,曹操还会放他走么?就算碍着面子不好直接杀,难道就不能造个意外以绝后患么?要知道曹操真不想留的人,就连荀彧也逃不过。

但关羽就是这么坦荡的人,无论走留,来去明白,即便再不喜欢曹操,也要还了曹操的人情再走。这种坦荡至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前后五百年都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几已达到了圣贤般的境界。关羽不过一豪侠武人,他哪里来的这种境界,我们后面再讲。

不过关羽是坦荡了,却把张辽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若是如实告诉曹操,就怕曹操杀了他好兄弟关羽;但若不说,却又违反了他的人臣之道。于是他一声长叹,说道:“公,君父也;羽,兄弟耳。”最终还是把关羽的话告诉了曹操。这没想到曹操却被关羽给感动了,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接下来就是名震天下的关羽斩颜良,确切地说,应该是刺颜良。关羽应是利用坐骑高速冲击的力量,以长矛贯穿颜良重甲,将颜良刺落马下,然后从容割其首而还,创造了三千年战争史中唯一一次万军中取上将头颅的奇迹。曹操大喜,于是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与刘备的宜城亭侯齐平,并重加赏赐,想以此来对关羽做最后的挽留。

曹操这当然是在做无用功,关羽已然探知,刘备此时正在袁绍军中,于是关羽将曹操的赏赐封存好了,一件也不带走,然后孤身前往袁营,回到了大哥刘备的怀抱。

阵前投敌,这还了得?曹军诸将听闻,纷纷请求前去追关羽,曹操当然非常希望此等真英雄与真义士能够留在自己身边,但此时此刻,曹操也迎来了自己人性中的高光时刻,他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从而成全了关羽的忠义双全与光明梦想,也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与豁然开朗。

更夸张的是,不仅张辽曹操被关羽感染,就连袁绍也被他感染了,竟一下子提高了自己的气度。按道理,关羽杀了他的爱将颜良,大战初起就打了袁军一闷棍,此仇岂能不报?但袁绍对此竟一点儿不计较,仍对刘备关羽予以重用,这就很难得了。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这一段时有何感觉,我自己觉得关羽曹操袁绍这么做,极有先秦古风,而不带半点当世尘俗。也许,这也与关羽熟读《左氏春秋》有关吧。《左传》是史书,但也是儒家经典,它写得最好的不是战争,也不是权谋,而是那个独特时代的人的精神世界。那里面每个人,都有着极致的精神追求与生死抉择。他们即便要死,也绝不会迫于形势窝囊的死,而必要为了忠义与原则去死。这就是所谓春秋大义,关羽一生忠勇的精神来源。

卢弼《三国志集解》曾引述宋代经学家唐庚的话说:“羽为曹公所厚,而忠不忘其君,可谓贤矣,然战国之士亦能之;曹公得羽不杀,厚待而用其力,可谓贤矣,然战国之君亦能之。至羽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封还所赐,拜书告辞而去,进退去就,雍容可观,则殆非战国之士矣。曹公知羽必去,重赏以赆其归,戒左右勿追,曰彼各为其主也,内能平其气,不以彼我为心,外能成羽之忠,不私其力于己,是犹有先王之遗风焉。”可以说关羽曹操用这件事,一举提高了整个三国时代的道德水准,让它超越战国,达到了春秋时代的水准。这就是三国的精彩与可爱之处了,虽然黄巾与董卓一通搅和,让天下陷入黑暗乱世,但再黑再暗,其优秀人物仍能保持人性光辉,甚至犹有三代先王之遗风,与古之圣贤看齐,这是多么美好啊。

可惜三国以后,再无三国,待到关羽曹操诸葛亮这批人一死,天下就算进入了真正的末世,道德沦丧,人人空谈,玄之又玄,千年不醒,唐宋时期新儒家兴起,欲图重建儒家价值观与社会伦理系统,却矫枉过正,反而禁锢了人们的精神,与那种光明坦荡的境界,大有距离。

注1:在刘备跟随公孙瓒陶谦期间,他应算是袁术阵营的,所以陶谦死后刘备才建议陈登等人“可以州与之(袁术)”,但遭到徐州众士族反对,众士族建议由刘备来领徐州牧,并投靠袁绍阵营,这样一来,当时同为袁绍阵营的曹操就不好意思来打徐州了(见《献帝春秋》)。刘备依计行事,遣使向袁绍投诚,并表奏好友孔融为青州刺史,正式与袁术公孙瓒决裂(当时的青州刺史是公孙瓒心腹田楷),却因此遭到了袁术的攻击,差点提前报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2352.html

关羽,刘备,道德,曹操,春秋,三国,袁绍,使其,水准,诸将,消息资讯,关羽,刘备,曹操,袁绍,袁术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羽,刘备,道德,曹操,春秋,三国,袁绍,使其,水准,诸将,消息资讯,关羽,刘备,曹操,袁绍,袁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羽,刘备,道德,曹操,春秋,三国,袁绍,使其,水准,诸将,消息资讯,关羽,刘备,曹操,袁绍,袁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