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项羽分封天下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真正读懂了

项羽分封天下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真正读懂了

《鸿门宴》后,在项羽强大的军事能力的压制下和盖世的功绩实力的主导下,群雄俯首,四方臣服,项羽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天下霸主的位置。

项羽带着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咸阳,这是一群饥渴、压抑了很久的狼,开始在咸阳城内上演了一幕幕饿狼传说。

也正是在咸阳城开始,项羽的人生出现了极大的反转。在这里,他留下了太多惹人非议的历史痕迹,比如“衣锦还乡”的典故、火烧咸阳宫的劣迹,当然,也有本文的主题——分封天下。

很多人都知道,这次分封天下是项羽命运的转折点,直接导致他后来被刘邦联合各路诸侯一步一步地逼到了死局。但是,这终究是只是一种表面的历史印象,并没有鞭辟入里地把握住历史的逻辑,要真正读懂项羽分封天下,还需要结合当时政治形势和人物性格去做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我们读历史,其实很多时候是要读懂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行为背后特定的合理性,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只有这样从根本上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有理有据地反思和借鉴到实际生活当中来。

项羽为什么要分封天下?

分封天下最终导致了楚汉争霸

有人说,项羽分封天下就是因为格局不够、思想落后,意识还停留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前的战国时代,这种给历史开倒车的行为,难免最后会车毁人亡!这其实还是有点武断了。

项羽是谁?人家年纪轻轻时见到秦始皇,也敢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这样豪气冲天的霸王龙会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他想取代秦始皇,就只想做一个“楚霸王”?显然,这有点不太合情合理。

所以,要搞清楚项羽为什么会分封天下,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梳理。

项羽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雄

首先,项羽无疑是一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王者,他从跟着叔叔项梁出来闯天下、创大业之时起,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压根就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他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想试探一下他有多厉害的人,要么死了,要么败了。

这样一个一帆风顺的成功者,往往对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都是充满着迷之自信的。没有对手的人也从来不会真正去尊重对手,更不会去惧怕对手。他的风险防范意识是不会很强的,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凭实力碾压一切、横扫天下,没必要玩那些虚头巴脑的谋略把戏。

事实上,历史上的项羽确实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粗暴、强硬直接的人,他高傲、率性,但是又给人一种光明磊落的感觉。他不服就干、宁折不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不惧怕强者,也不同情弱者,输和赢都愿意摆在战场上来解决。

项羽在战场之中杀出了无比的自信

这种人的逻辑是最简单的“愿赌服输”的逻辑,从来不会去尊重失败的对手,也不会怜悯可怜的亡国奴。成王败寇、天经地义,没什么好啰嗦的。所以,章邯投降后,20万降卒闹情绪,被他一股脑给活埋了。干输了,你们还在这嘚瑟个屁,都给老子消停点,不消停就消失。所以,在鸿门宴时,他看到刘邦畏畏缩缩的样子,轻视得连杀他的心都没有了,在他心目中他不认为这个懦弱胆小的刘季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对手。

这种逻辑,如果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确实显得很荒谬。但是,在人性之中却是非常常见的,也就是所谓的成功者的误区——傲慢与偏见。总是活在自己成功的世界里,看谁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对手,谁不服就揍谁。

于项羽来说,他觉得他自己明明可以靠实力吃饭,没必要去靠阴谋吃饭。他本来就是天下无敌的,现在是,将来也是,永远都是。

项羽强大的自信也并不能说有多么可笑,毕竟他确实有这个骄傲的资本。但历史往往是由无数偶然因素共同作用出来的结果,再由世人总结出一套必然的逻辑。项羽在咸阳干的一系列大失民心的举措,无形之中给他挖了一个致命的大坑。这或许就是历史中的因果报应吧!

其次,项羽当时要分封天下,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急着从咸阳脱身。因为,从他叔叔项梁响应范增的建议,把楚怀王扶上了天下共主的位置后,那个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放羊娃楚怀王似乎一直对他们老项家不太友善。特别是项梁在定陶战死之后,楚怀王甚至直接剥夺了项羽的军事指挥权,很明显地卸磨杀驴。

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前夕通过兵变,才重新夺回军权,然后一路秋风扫落叶地打到了咸阳。北上救赵出发之前,楚怀王为了鼓舞士气,就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发出了著名的“怀王之约”——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但在军事安排上,却安排项羽一路去与章邯的主力秦军面对面火拼,刘邦带着一路人马西进打掩护,阴差阳错之下,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刘邦成了最先进入咸阳的诸侯。

怀王之约让项羽感觉很恶心

这事,怎么想都让项羽心里不得劲,对他十分不友好的楚怀王已经成了他政治上的拦路虎了,必须要尽快除去。若是不除掉他,自己干啥都名不正言不顺了,再说,恐怕还有人不停地用“怀王之约”来恶心他。

所以,进入咸阳的项羽的当务之急不是坐镇关中称王称霸,而是要把“楚怀王”这只恶心的苍蝇给拍死,给自己的政治上扫清障碍,免得他指手画脚、横加干预。可以说,项羽的这种想法是没有错的。

他要想尽快地离开咸阳,就得尽快地安抚好那帮心怀鬼胎的诸侯,得让他们都尝到甜头,尽快找到可以回去的“家”,别到处起哄闹事了。

六国诸侯和项羽的利益并不统一

最后,当时的政治形势逼着项羽不得不分封天下。众所周知,天下抗秦,是以陈胜吴广起义为引线,以巨鹿之战而定乾坤,但是反秦起义的本质还是六国的复国战争,说明这场战争的底层逻辑还是“分封制”对“集权制”的反噬。项羽虽然成了反秦战争中最耀眼的英雄,但是如果项羽要独吞胜利果实的话,他势必会成为第二个“秦始皇”,会提前被群起而攻之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过于抬高那么造反的人的道德水准,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的驱动,他们是不会这样舍生忘死地去战斗的。比如说刘邦,他也并不是一个什么纯粹的仁慈之君。仁慈,只是他争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已,他一样坑过盟军、屠过城、背信弃义过、烧杀掳掠过。政治斗争中真的不存在谁比谁善良的问题,因为话语权掌握在成功者手里,而后人也习惯用选择性的目光去看问题而已。这些六国贵族反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捞取政治利益,与所谓的情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项羽当时并没有取得绝对控制权

当时的项羽虽然率领着近40万的诸侯联军,他是名义上的诸侯上将军,是“项王”,但是谁都明白,没有利益和实力的保障,项羽的这种地位随时会成为新一轮战争的引爆点。40万联军中有多少是项羽的嫡系部队呢?巨鹿之战时项羽不过5万楚军,这一路西行即便收编或者吸收一些军队,项羽又能掌握多少军队?(那些吸收或者收编的人是否可用还成问题)所以,以项羽当时的处境,是没有能力和天下诸侯翻脸的。

大秦已灭,天下诸侯都在眼睁睁地等着分红,项羽又何尝有更好的选择?不分红,便要分家,大家就要分道扬镳。

所以,综上所述,分封天下是项羽当时必须要做的选择,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这样做了,他还有机会给自己去争取时间,才有机会去谋划未来。而且从刘邦建立西汉后的统治思路来看,也是采用了“半分封制”,再完成逐步的中央集权的,所以说,当时项羽选择分封天下,作为权力的平安过渡,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项羽是怎样分封天下的?

分封的大致分布图

当时的天下就是一块大蛋糕,所有的人都端着盘子等着分蛋糕,而切蛋糕的刀子掌握在项羽手里。毕竟,也只有项羽最有这个资格。项羽手起刀落,一口气把这块大蛋糕分成了分成了十九块,分给了十九个在灭秦战争中表现良好的贵族或将领。

这十九个王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九江王英布;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打进河南地断章邯粮道);韩王韩成(张良老领导);殷王司马卬(打入河内开辟第二战场);代王赵歇(原赵王);常山王张耳(原赵王手下,刘邦前大哥);衡山王吴芮(英布老丈人,老革命);临江王共敖(楚国上柱国,打南郡有功);辽东王韩广(原燕王);燕王臧荼(原韩广手下);胶东王田市(现齐王田荣他侄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援赵助楚的齐国队)。

项羽分封图

项羽这样分封的思路其实是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虽然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一些私心打算和主观情绪在里面,但是,我们知道,没有任何的利益分配方案是完全合理、绝对公平的。

项羽分封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

第一:巨鹿之战时你在哪?英布、老田家那两位和臧荼、张耳他儿子张敖,这都是巨鹿时一块做过战的。

第二,入秦时你有没有跟上?司马卬,申阳这是在挺进时立大功的,章邯那哥仨是投诚的。

第三,跟我项羽的关系咋样?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原来的很多领导们,由于跟项羽没什么交情,都挪地方了。原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都守边疆去了。刘邦也一样,你小子抢了风头着实可恨,最开始项羽把巴蜀二地分给了他,后来又是张良,找了一大堆关系,把汉中也划给了刘邦,保证了两川地势的完整性。见过世面的张良再度帮助刘邦争取到了日后东山再起的最大本钱。

这样的分封逻辑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分封、排名,不大多数都是按照这个逻辑来的吗?比如唐太宗的凌烟阁排名!但是,相对公平在绝对丑陋面前,总是漏洞百出,最后也就把项羽这个分蛋糕的人给拉下水了。

刘邦最后成了项羽最大的对手

这种“毕业分配”永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我们先来看几个重要的诸侯的分封情况吧。

1、刘邦

刘邦分到的这块地盘,面积上是所有十八个诸侯中,最大的一块,几乎和几百年后,三足鼎立时的蜀国大体相当。其中还包含着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那么,这是项羽在照顾刘邦吗?显然不是!这里我们需要普及一个历史常识,中国历史的地域性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就好比早几百年前,香港还是只是一个小渔港而已,远不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样的道理。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从关中平原逐渐向华北平原迁移的,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中原文明,在当时,四川的巴蜀之地还属于开发不完全的荒蛮烟瘴之地,并非什么天府之国。

巴蜀之地,四面高山,进出都极其不便,在那个时代,一般都是犯人的流放之地。项羽把刘邦安排到那里,其心思显而易见。但是,我为什么一直说张良是刘邦的人生导师呢?这一次又是张良以其非凡的见识,为刘邦争取了一个隐形的机遇。张良各种讨价还价、拉关系走后门,为刘邦争取了汉中平原这块风水宝地。现在的汉中,可能大家看不出有多么重要,但是在古时候,汉中平原作为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的中转地或者跳板,战略意义实在太重要了。可以说,有没有汉中平原,决定了后来的刘邦出川是要花费一年还是十年时间的问题。

章邯剧照

2、三秦将

刘邦被安排好后,接下来是项羽最痛恨的关中,他将关中拆成了三块。咸阳以西,分给了章邯;咸阳以东,分给了二把手司马欣;咸阳以北,分给了力荐章邯投降的董翳。今天我们说陕西,总说它是三秦大地,也是由此而来。

我们通常认为项羽就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大老粗,没有什么政治头脑,这实在是对项羽一个很大的误解。把三个背负着“卖国求荣”骂名的降将分为原来秦朝的核心地段,一来关中百姓和三秦王之间会无休无止地互相恶心;二来三秦王已经被项羽把退路全部坑死了,基本上没有造反的可能了;三来走投无路的三秦王只能老老实实地帮助他守着不安分的刘邦。

只是,项羽终究没有把问题想得太透彻,他虽然想到了自己把三秦王完全推到了关中百姓的对立面,三秦王无法有效地组织起兵力,所以他分封后留下三万楚军来帮助三秦王维持秩序。但是他没有考虑清楚已成无源之水的三秦王究竟能否挡住刘邦的脚步问题?最后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一点上。

齐地成了一根导火索

3、齐王

齐国和项羽之间的个人恩怨是牵扯最深的。比如田荣对项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又比如田荣巨鹿之战时袖手旁观、拒不出兵等。所以项羽在分封齐地的时候态度也很鲜明。

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封给了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这里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通常所作的战略计划是否具备可行性的问题。当时齐国本土实力最强的还是田荣,项羽这种一厢情愿的分封,从逻辑和情理上来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但是关键是要如何保证自己这种安排落到实处呢?

事实上,当项羽分封完毕之后,赶回楚国去处理内部问题时,率先闹事的正是齐地。

分封制背后是欲求难满

其实,项羽分封天下中的问题是很多的,这并不是项羽的能力或者胸怀、眼光有问题,而是项羽毕竟太年轻,对于人性的洞察还不够深刻。他只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看到自己周围全是一群服服贴贴、恭恭敬敬的“老实人”,而不知道人性之中,贪婪是最难克制的,这些老实人装作一副吃不吃肉无所谓的样子,只是因为他们要么已经吃上肉了,要么还没有看到肉的诱饵。

对于我们今人来说,这同样是有借鉴意义的,通常地,我们身处高位的时候,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恭顺、敬畏,会让我们觉得所有人都应该、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殊不知,离开一个特定的范围,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们恨之入骨。

诸如对原来的原来的燕王和赵王,还有和张耳齐名的陈馀的安排,这些都显示出项羽是一个率性而已的人,这些都是他后来要为之付出代价的教训。本文也就不展开叙述了。最后,特别提一下楚怀王,项羽对于这样一个夺取他军权的人,自然不会有太好的安排,他给楚怀王取了个名字,叫“义帝”,然后扔到了遥远的长沙郴县,这个地方在当时就是一个真正的蛮荒之地。当然,项羽的理由还是冠冕堂皇的,意思是领导就应该站得高。好在当时的西藏没有开发,不然估计项羽会把怀王扔到西藏高原去。

项羽分封天下的后遗症

西楚霸王项羽的剧照

项羽自立为了西楚霸王,这堆王中,只有他的王前面加了个“霸”字,自然就是“王中王”的意思了。然后他可以理所当然地在战略上进行高纬度打低纬度,哪里不服打哪里,逐个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小弟,最终走向大统一,完成自己当年面对秦始皇那句“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但项羽还是忽略了人性中的丑陋面,忽略了人们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决心,忽略了会咬人的狗不叫。

项羽觉得他的分封没有什么大问题,即使有些小问题,他也不在乎。迟早都会解决的。但是历史却没有给他更多时间。之前没地盘的,在有了地盘后,对他不再期待,不再敬畏。之前的既得利益者,由于项羽损害了他的利益,而怀恨在心。项羽的这次自以为是的分封,相当于在中原大地上埋了很多个定时炸弹。一触即发!

齐地再起烽烟

历史的规律永远在惩罚自以为是者!项羽很快就迎来了无穷无尽的反噬。齐地的田荣率先因为自己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而拒不承认项羽的分封结果,于是齐地率先进入内乱。

作为当时的世界警察,项羽自然要去平定这样的内乱,否则他的霸主权威是无法维护的。另外,于私人情感角度来说,这也是项羽梦寐以求的一个时机,一直想找机会收拾你田荣,却没有什么合理的理由,现在你自己往枪口上撞,也就怪不得我了。

可是,项羽却终究只是把齐地造反看成了一个个例,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人性共性。齐地内乱就像陈胜吴广起义一样,成了一根导火索,那些早就对项羽心怀不满的诸侯们趁机揭竿而起。于是,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个轮回,一切又回到了“天下反秦”的模样了。

刘邦和汉初三杰

像刘邦、陈馀等感觉自己在“分封天下”的赌桌上没有赢取满意筹码的赌徒们又趁机起哄,组织创造了新一轮的赌局,这一次项羽成了被斗的“地主”。而那些“心满意足”的诸侯却被没有对项羽感恩戴德,他们只在乎已经落入口袋的利益,静静地等待着新的实际,期待着新的时机,就连英布这样的人都在关键时刻背叛了项羽。

自古以来,创业难,守业更难。在我们生活和历史中,同甘共苦创业的夫妻很多,因为利益分配而劳燕分飞的团队更多。当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事实上新的一轮战乱已经无法避免。我相信这是项羽也意识到了的问题,但是我为什么一直说项羽还是太年轻,因为他对于人性的把握确实还不够,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他看不起刘邦、田荣这样的小人,但是历史往往就是被这样的小人给撬动的。

假如项羽在分封天下时,所谓的倾斜做得更绝一点,所谓的平衡做得更周到一点,甚至有些照顾做得更圆滑一点,田荣还是会反,刘邦也会趁机点火,但是项羽不会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只要给予项羽足够宽松一点的环境和足够多一点的时间,我相信,在那个时代,依然没有人会是项羽的对手。

项羽的失败让人惋惜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丑陋,毕竟历史也是由人性谱写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道至简,项羽其实真的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而已。

每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在利益分配的关键隘口,一定不要忽视风险的严重性。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个领导,在面对自己的属下做利益分配时,如果非要这个领导不带任何个人喜好和情绪去分配,那简直是不太可能的。关键是作为一个领导,是要从大局去充分考虑,这种分配方案下,会不会有人闹事?如果有人闹事会不会产生连锁反应?自己能否迅速平复局面?这才是重中之重。

总体上一句话:项羽分封天下的策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的分封策略却存在一些大问题。第一、你不能同时树立太多的敌人,比如你想逼着田荣这样的人造反,你就得安抚好像陈馀、刘邦这样的人。第二、你不能让那些既得利益者吃得太饱,不能让他们的利益和风险隔断得太干净。比如,把英布这样的人分到齐地中间和边境,我不相信他能对齐地造反熟视无睹?第三、不能把没有退路的人榨得太干,三秦王显然是没有什么退路了,你不能把他们都往死逼,要么就让他们当个清闲王爷,要么你想让他帮你锁住刘邦,你就得保证他们有一定的对抗实力。第四、越是自己不放心的人,越是不要把他放到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去,人家关起门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展实力,翅膀硬了就可以飞出来搅动风云,你把他放近一点,放到一个没有什么战略深度的位置上,我不信刘邦敢这么快冒出头来造反。

项羽的霸王命背后让人唏嘘不已

任何利益分配的逻辑都是有漏洞的,这是人性决定的。所以,凡事皆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与合理。我们从项羽分封天下的结局之中,要读懂的是,一件大事的背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前的风险评估、对策预设,进而去梳理逻辑,做到更周全和安全。致命的漏洞一定要自己先把握,不能等到被别人利用了尚不自知。

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读懂项羽分封天下,为了更合理地解释项羽最后的失败,所以牵强附会地说:项羽实行分封制,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六国贵族后裔,分封制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所以,他政治格局的天花板就是分封制。这显然是低估了项羽,要真是如此,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折腾楚怀王了,也完全可以把“分封天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甩给楚怀王。

分封制在秦末的存在是当时的政治格局所决定的,这是项羽当时一下子无法改变的。事实上,刘邦后来也没有办法一下子扭转过来,只不过人家有了前车之鉴,经验上更老到,广封刘姓王,保留七个实在动不了的异姓王,然后挨个收拾。

要读懂项羽分封天下,一定要深谙人性矛盾,要能有大格局,俗称“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544.html

咸阳,楚怀王,地方,刘邦,逻辑,历史,实力,项羽,天下,对手,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咸阳,楚怀王,地方,刘邦,逻辑,历史,实力,项羽,天下,对手,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咸阳,楚怀王,地方,刘邦,逻辑,历史,实力,项羽,天下,对手,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