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马陵之战背后的逻辑剖析: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马陵之战背后的逻辑剖析: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马陵之战是战国初期第一代巨无霸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再加上,齐魏两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孙膑和庞涓这一对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该次战役背后各种经典战术的运用,同样是错综复杂,让人津津乐道,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这次战役进行一次全面的剖析和总结。

所谓的战争和历史,其实都是人性的串联。要想真正理清这场经典战役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则必须认真去分析其中的每一个关键人物在特殊背景之下的行为逻辑和心理特征。

因此,对于马陵之战的剖析,其实是一场人性心理的显微实验,见微知著,以便大家能从更多独立的历史事件之中,归纳总结出更加清晰和立体的人性脉络。

01、马陵之战的时代背景

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此时距离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57年开始)已经过去了116年,距离魏国最近一次在军事战争上吃瘪的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已经过去了13年。

战国时期的来临,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满足了诸侯国之间军事扩张的外在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家产赚得更大一点?所以,在扩张的原始欲望刺激下,各个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你争我夺,从而形成了战国时代“兼并”的时代主旋律。

你来我往的政治博弈、你死我活的军事冲突,纷争不断的乱世总是会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状态。

魏国生来优越,既坐拥山河之利,又尽享物产之泽,再加上魏文侯有识人之明、非凡之志,通过李悝变法迅速为魏国打造了一个先进的政治体系和军事体系,一跃成为了当时的最强国。

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强者的高处不胜寒和弱者的萎靡不得志一样,背后也是有极大的反噬性的。

不患贫而患不均,其他的诸侯对于魏国的一枝独秀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怨恨、嫉妒和恐惧的。这种情绪似乎莫名其妙,但大多数人皆生来有之,并难以根绝。

魏国当上了世界霸主,同时也无法避免地活成了诸侯们的众矢之的。

当无数的长枪短炮对准成功者身上的光环时,聚光灯下的成功者必须用加倍的理性和谨慎才能呵护那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和地位。魏国的领导者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却并没有找到最佳的途径去解决它。

在魏国的理念之中,胜者为王、达者为先,既然自己成了当之无愧的霸主,就值得去拥有和霸占更好的资源,他们把手脚不停地伸向了膏腴之地——中原。在几代人的政治扩张和军事掠夺之下,他们把自己领土之中面积最小的河内之地扩展成了面积最大的领域。

众所周知,中原大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在农耕社会是特别适合作为经济特区来搞经济建设的。但是,物极必反,这种地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在军事方面属于四战之地,军事风险极高,国防成本极大。

强者总是容易拥有一些迷之自信。强大的魏国觉得没有谁敢来摸自己的老虎屁股,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将苍白无力。魏国就像一条贪吃蛇一样,越吃越肥,既显眼又可怕。

魏文侯当政的时候,还比较注意吃相。刻意迫使自己保持冷静,在中原扩张的同时,还不忘与自己的同门兄弟赵国和韩国搞好关系。

但是,到了魏武侯时期,魏国就有点彻底地飘了,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世界警察的角色了,到处给别的诸侯去“主持公道”。

迫于魏国的强大实力和长久的积威,在一些不触及原则和底线的事情上,各个诸侯国倒也十分默契地对魏国的态度表现出配合的姿态。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不容外人染指和干涉的事情,比如政权交接的事情。

魏武侯就曾强力干涉过赵国的王位继承问题,但遗憾的是,他所支持的竞争者并没有赢得赵国内部的权力竞争游戏,魏国的一片苦心付诸东流。

新上位的赵敬侯对于魏国在自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敌意一直耿耿于怀,只是苦于赵国的国力不如魏国,所以基本上也只是给魏国制造点小麻烦,并没有搞什么大动作。

强者的霸道并不是不会遭到报复,除非你能一直强大下去,让人永远找不到可以实施报复的机会,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高手也有生病的时候,谁又能真正保证自己一直处于无懈可击的状态呢?

没过多久,魏武侯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两个儿子面对父亲留下的偌大一笔家产十分的不淡定,为了争夺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鸡飞狗跳的。家无宁日的魏国终于松垮掉了它对外的强势震慑能力。

一直对魏国心怀敌意的赵国觉得对魏国报仇雪恨的机会终于来了,趁你病要你命,于是悄悄地联络了韩国,联合起来对魏国发起了进攻。

韩国的心思很简单,虽说都是源自晋国的老三友,但谁希望自己的隔壁住着一只凶猛异常的大老虎呢?现在大老虎生病了,不趁着这个时机好好削弱一下它的实力,待到老虎恢复正常之后,只怕自己永无出头之日。

赵、韩两国处心积虑,忙于内斗的魏国毫无防备,可想而知,赵、韩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包围了魏国的首都安邑。

但病老虎也是老虎,实力和威势仍在,赵、韩两国明白,只凭借自己这两家的实力,想要消灭魏国这只大老虎,可能性不大。若是等老虎恢复了元气,估计受伤挨揍的极大可能还是自己,于是趁着自己包围魏国首都的优势时机,准备分别扶持魏国争权的两位王子上位,将魏国一分为二。

内外交困的魏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若是他们无法迅速地统一内部政权,那么就会在内外双重分裂势力的作用下一分为二。

但好在魏国运气还不错,后来的魏惠王干翻了他的兄弟,取得了内部权力的统一。赵、韩两国眼见自己的阴谋无法得逞,只好暂时退兵,避免遭受魏国的雷霆反击。

经此一来一往,魏国和赵国、韩国这晋国老三友之间的脸皮算是彻底撕破了,互相之间再也没有遮羞布了,如今往后,怎么算计和打压都没有什么顾虑了。

国与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一样,彻底撕破脸皮之后均是十分可怕的,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全特么凭拳头说话。

转过年来,魏国逐渐恢复了元气,这么多年一直强大到无人敢于冒犯的大国自尊让他们觉得必须找回场子,否则自己都没法给自己一个交代,于是便发兵攻打了赵国和韩国。

以一敌二不是问题,咱是实力强劲的超级大国,从来都是这么豪横,魏国把赵国和韩国揍得遍体鳞伤的。

挨了揍的赵国和韩国迫于形势,躲在家里养了几年伤,但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恶气,于是等到几年后,伤好得差不多了,又再次联合对魏国发起了进攻。但是,不是兄弟们不努力,而是真的干不过,魏国再次打败了赵、韩联军。

如此反反复复,魏国觉得被这两只苍蝇骚扰下去,根本没法专心致志地发展自己的宏图霸业,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魏惠王决定,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把这两只苍蝇挨个拍死,一了百了。

但是,要想一次性灭掉两个国家,这对魏国来说,难度还是太大。魏惠王便决定逐个击破,先拿赵国下手。同时考虑到这种灭国之战对国际形势的影响,魏惠王分别找了赵国周边的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告诉他们,自己要和赵国算一算这些年的陈年老账,希望他们不要瞎掺和,否则大家就没法做朋友了。

政治博弈中,其实做不做朋友,韩国、秦国和齐国都不会相信魏国的一面之词,但是考虑到魏国确实不好惹,而且他揍的也不是自己,于是纷纷表示自己都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你魏国要和赵国清算一下往来恩怨请随便,我们保证只看热闹不瞎掺和。

做好了一切铺垫工作之后,魏国挟雷霆之怒向赵国开火了,老虎发威,伏尸千里,在魏国强大的火力之下,赵国几乎毫无招架之功,没过多久,首都邯郸就被人家围得水泄不通了。

赵国眼看自己就要城破国亡了,只能四处寻求国际支援。但是,那些小国家明显帮不上忙,几个大国家早已被魏国打好招呼了,若无意外,赵国只能坐以待毙了。

但是,政治博弈之中,从来不会缺少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既定的秩序之中,总会有人不愿意这种秩序被破坏的。

眼看赵国即将亡国了,齐国坐不住了。

齐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传统强国,这些年盘踞于华夏的东方,国际地位一直较高。齐国虽然无力西扩,但是对于关系到自身国防安危的西边中原大地的势力分布还是十分上心的。齐国奉行的基本国策叫做“中原均势”,啥意思呢?就是中原大地上,势力分布要均衡,不能出现和自己等量齐观甚至超越自己的超级大国。

魏国原本就强大得有点要失控的感觉,这马上又要吞并赵国了,下一步铁定就是继续吞并韩国,这样一来,三家分晋之后又要合而为一了,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就要诞生了。这种事情若是不及时制止和破坏,自己以后的处境岂不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了?

于是,齐国的齐威王悍然违背了之前对魏惠王的承诺,下令出兵救赵!承诺不承诺、信誉不信誉、朋友不朋友,那些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魏国不能一家独大!

齐国在军师孙膑的建议下,采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咱远水解不了近渴,甚至正面作战也不一定干得过你魏国,但是,你魏国在中原大地有一个经济特区,咱就攻击你的大梁,你救还是不救?

魏国自然不敢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经济特区遭受炮火的攻击,魏惠王于是下令魏军主将庞涓火速回援,但庞涓顶住了压力,并集中火力逼迫本已岌岌可危的邯郸城投降之后才挥师赶往大梁。

齐国围魏救赵的战略目的其实已经宣告破灭,事已至此,只能从其他方面给魏国造成一些伤害。于是,孙膑便率齐军埋伏在魏军回援大梁的必经之路桂陵,给予了魏军先头部队当头一击,然后班师回朝了。

桂陵之败其实并没有对魏国造成很大的实际性伤害,但是它打乱了魏国的战略部署,让魏国意识到了,其他诸侯国是不可能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它步步蚕食赵国的,于是只能暂时作罢。

同时,桂陵之战也打破了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他诸侯国纷纷觉得没有必要对魏国软弱到底,该冒犯的时候还是可以冒犯的。韩国就主动侵占了一直受魏国保护的周天子的地盘,秦国也出其不意地攻占了魏国的固阳城。

魏国开始觉得自己这个世界警察不好当了,处处受到权威挑战。四处灭火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又想故技重施,再来一次杀鸡儆猴。

这次魏国选定的目标是国力逐渐复苏的韩国,还是采用了原来的套路,先稳住其他诸侯,然后集中力量灭掉韩国,打通自己河东之地与河内之地。

魏惠王先是将之前夺来的邯郸还给了赵国,并与赵成侯会盟于漳水之上;然后又与秦孝公会盟于彤(今长安附近),你打我固阳的事我也不追究了。咱们都既往不咎了,过去的都翻篇了,和平共处,大家还是好朋友。

魏惠王这次没有联络齐国,因为他已经知道齐国不靠谱,联络不联络都没啥意义。

这说明魏国虽然一言不合就举刀子,但是内心还是有点逼数的,至少知道哪些人是可以团结的。

但是,强者的记性通常不大好,或许是因为吃亏吃得少,教训不深刻,这次魏国又没有考虑自己河内经济特区的问题,再次被齐国搞了一次围魏救韩,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这才是魏国的悲哀。

更可怕的是,这次摔倒可不是像上次桂陵之败那样,遭受一点小教训就完事了。这次齐国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一手导演了著名的“马陵之战”,不光消灭了魏军纵横四海的魏武卒精锐主力,还弄死了他们的优秀将领庞涓,俘虏了他们的政治接班人太子申。

马陵之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再也无法恢复原先的霸气和地位了。

02、马陵之战的具体过程

魏国攻打韩国,这是典型的以强欺弱,韩国没有什么抵抗力是可想而知的。很快,韩国的梁赫地区就被魏国攻占了,魏国兵锋直指韩国首都。

韩国有了赵国的前车之鉴,知道这事该找谁去帮忙了,便火速派人去找齐国帮忙。

齐国还是“中原均势”的老想法,表示这个忙必须帮!

但是,齐国的军师孙膑却建议齐威王,救韩国肯定是要救的,但可以先缓一缓,子弹多飞一会,对咱们齐国有利无害。一来可以先消耗魏国的实力,减轻咱们的救援难度;二来等到韩国被打得更痛了,咱们这个恩情就会更有分量。

齐威王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一点就透,所以齐国一直等到韩国五次战败之后,才正式出兵救韩。

齐军还是采用之前的策略,咱不搞添油战术,不掺和到你魏国和韩国的战场之中去,就是攻打你魏国的心头肉——大梁,你救不救?救,就请你撤离韩国战场;不救,你舍得你们家最值钱的资产被我们抢走吗?

齐国出兵之后,魏国火就大了,我打赵国的时候是你从中作梗,我现在打韩国还是你从中作梗, 就你们齐国事多,非要跟我过不去。

愤怒,往往是最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彻底愤怒的魏惠王下令,咱们之前的战略规划不要了,占领的韩国领土也不要了,全军上下其他事也不要干了,咱们要上下一心、全力出击,好好教训教训齐国这根搅屎棍。

既然你们齐国这么喜欢凑热闹,那我们就让你们齐国全国都热闹起来,咱们来玩一把大的。魏国迅速撤回了在韩国的魏军,派遣太子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大举攻齐。

齐国把战火引到自己身上之后,救韩的战略目的已经完成了,于是迅速收缩战线,准备将兵力退回国内,准备主场迎战强大的魏军。

但是,如何收缩兵力历来都是很有讲究的。齐国的孙膑决定给魏军和自己的同门师兄庞涓设个套,示敌以弱,用假装溃败来诱敌深入,再伺机设伏。

孙膑选择这种策略的可行性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魏国军队一直百战百胜,藐视一切,强者的骄傲是很好利用的;二是他知道他那个想方设法想弄死自己的师兄庞涓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弄死自己的机会,自己就是最好的诱饵。

孙膑和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两人都师从隐世高人鬼谷子。但是,庞涓一直认为师弟孙膑学会了自己所不会的《孙子兵法》,为了得到《孙子兵法》,先把师弟骗到魏国来共同发展,再借机把孙膑往死里逼,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就是拜他所赐。后来,孙膑凭借着以假乱真的装疯卖傻才保全了性命,逃到了齐国。所以,孙膑可以说一直是庞涓的一个心病。

孙膑不愧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为了让魏军和庞涓相信齐军是真的溃败了,他设计了举世闻名的减灶法。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万人做饭用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为3万人,让魏军和庞涓深信齐军因畏惧而产生大面积溃逃。

庞涓本也是一个军事名将,原本对齐军先是挑逗了魏国,然后又迅速撤退的举动感到怀疑,所以,始终率领前锋部队与主力保持可以互相呼应的距离。直到他看到了齐军日益剧减的军灶数量之后,心里才真正开始轻敌起来。

庞涓认为这是果断追击的绝佳时机,再这样慢慢悠悠地追着齐军跑,等他们回到了墙高城深的齐国境内,战果将会大大缩减,而魏国要付出成本会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那个一直萦绕在心头之上的师弟孙膑,自己是大概率没有机会亲自宰了他了。

所以,庞涓便率领先头部队急功冒进,急速追击。

结果,早有预谋的孙膑选择了在地势险峻、道路狭窄的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设伏,以逸待劳地等着庞涓上钩。

孙膑命令士兵把路旁的树木全部砍倒,制成路障,然后把齐军埋伏在道路两侧。为了给自己的好师兄伤口上撒盐,还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白色的树干上用黑煤书写了8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一切准备就绪后,孙膑挑选了弓弩手1万人,埋伏在山路两旁。算准庞涓的魏军将于天黑时赶到此处后,就对弓箭手发出命令说:“天黑的时候,只要看见火把就一齐射箭!”

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领魏军黄昏时分赶到了马陵道,其时十月下旬,又无月色。魏军人困马乏,极度疲劳,都想停下来歇歇脚。这时,前军回报说,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

庞涓以为是齐兵惧怕魏军追赶,故设障碍,便命人搬木开路,忽然抬头看见树上砍白处,隐隐有字迹看不真切,便命军士取火照之。众军士一起点起火来,庞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惊中计,急令退兵,怎奈为时已晚。

齐军万名弓弩手一见火光,立刻万弩齐发,杀声四起。

魏军顿时大乱,被齐军四面围住,既无法抵抗,又无路可逃,死伤殆尽。

庞涓在乱军中,身中数箭,自知“智穷兵败”,无法挽救危局,仰天长叹道:“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庞涓所率精锐被歼后,齐军乘胜发起进攻,魏兵心胆俱裂,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生。10万魏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尸横遍野,全军覆灭,就连统帅太子申也成了齐军的俘虏。

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就这样以齐国的完胜而告终。马陵之战的失败,也基本上宣告了魏国霸主时代的结束,此后的魏国一蹶不振,逐渐沦为了战国时代的二流国家。

03、马陵之战的逻辑分析

马陵之战其实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结果呈现,要追根溯源,还是要从魏国这个战争主体说起。我们来看看魏国的行为轨迹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人性逻辑?

魏国当时在战国时代强极一时,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那绝对算得上是站在人生巅峰了。但是,成功者依然需要面临同样的人生困惑,怎么样去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呢?怎么样去巩固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和成就呢?怎么样去和以前的同伴、对手相处呢?

显然,魏国当时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当然已经从一个赛道走到了人生巅峰,想要进一步突破就必须要改变赛道,要进行对外扩张,这一点是对的。但是,你该怎么样去扩张呢?

想都不要想,对外扩张势必是一个你死我活的过程,你去侵占别人的利益,给别人带去威胁,谁还有心思做你的乖宝宝?那些看着别人被抢劫了还说破财消灾的人,大多都是因为被抢劫的不是他自己而已。

所以,对外扩张的阻力必然会是超乎想象的。这个时候,你得求稳,得不轻易去犯众怒,这样你才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蚕食敌人。

可是,魏国却率先捡最肥的那块肉(中原大地)来动筷子,这种吃相有多难看?这种暴露野心有多明显?其实也是相当不理智的,你们谁见过一桌子人吃菜,哪个首先动手和大家抢大家都爱吃的菜的人最后能吃得最饱?

你得学会闷声发大财或者关门打狗、步步为营,按照魏国当时的地理优势和国力优势,完全可以先向西部扩张。西部就一个孤零零的秦国,还不是你的对手,外交上也基本上处于孤立状态,你去侵犯他,其他诸侯国要么会漠不关心,要么会有心无力。消化了秦国,你的实力和体量就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再逐步去蚕食中原大地也不迟。

可魏国却使劲地把筷子往中原大地上插,人家不眼红、不害怕吗?尽管一时之间会畏惧你的实力强劲,但只要你让他们感觉到了强烈的危险气息了,绝对会有人跳出来和你鱼死网破的。

后来,你魏国干涉了人家赵国的内政,人家就跟你对抗了好多年吧?虽然这有点私人恩怨在里面,但难道和你的威胁性太强无关?不然,韩国怎么会多次和赵国联合呢?

说到这,要说说魏国第二个成功者误区,那就是越是站在成功者的位置,越是要学会合理地团结周围的人,像魏国这样,一旦自己强大了,就迫不及待地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来,一般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你啥都想管,管得过来吗?你能保证你每次的强行管束都是正确的吗?都是有效的吗?你可知道,没有多少人是喜欢被外人指手画脚的!你每次冒犯别人,其实都是在给自己增加潜在的风险。

魏国当时既然选择不断地扩充自己的中原势力,就势必要团结好自己周围的诸侯国,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扩张环境,这是降低扩张风险必须要做的功课。

可是,魏国飘了,他觉得自己已经强大到了可以任凭自己的兴趣来办事了。结果,引发了赵国和韩国的联合纠缠。

但即便如此,这或许还不是魏国崩盘的主要原因,因为他当时确实太强大了,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也并不能搞垮他。

成功者的骄傲和急功近利的莽撞再一次腐蚀了魏国。既然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和你纠缠了十几年了,你就更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诸侯国的心理,你凭什么认为杀鸡儆猴这一招能震慑全世界呢?有些猴看到你杀鸡,他是感到恐惧,但他恐惧的是他自身的利益和安危,他怕你杀完鸡之后就要杀猴了。

关键是这种错误,魏国还犯了两次,对赵国和韩国各一次。要么是不长记性,要么是实在太猖狂。

还有一个错误魏国也犯了两次,那就是齐国两次围攻的大梁问题!

这和魏国的战略部署有关系,前面已经说了河内之地其实是不适合作为战略发展的重心的,这里就不重复了。这里重点说说魏国的战术失误。你魏国的大本营在河东一块,你把自己国家的经济特区设在孤零零的河内之地,你就不怕贼惦记?平时他们害怕,你的主力都出去和别人干架去了,他们还会害怕吗?你出去和别人干架,就连自己的核心阵地都不考虑设置足够的防守力量吗?第一次是齐国承诺你不瞎掺和了,那第二次呢?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还是魏国太迷之自信了,总觉得没人敢冒犯自己!你家里的一块肥肉天天在别人眼皮子底下摆着,不设置足够的防卫力量能行吗?人家一旦作出要来抢肉吃的样子,你就得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因为这块肉对你来说太重要了,甚至是你家里最肥的一块肉,你舍不得放弃,也不能放弃。

最后说说马陵之战的本身,齐国前前后后的表现是无可非议的,虽然不怎么光彩,但这就是政治博弈的规则。我得保证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不受威胁,朋友和敌人的身份是可以自由转换的。卡着赵国和韩国的脖子,拖时间让他们和魏国互相消耗,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魏国的反应和孙膑、庞涓两个人的个人表现。

魏国属于典型的喜欢到处挑事,但真要遇到事,又容易愤怒、丧失理智,这种人其实是情绪重于理智的,基本上都是要吃大亏的。魏国被齐国一刺激,就啥都不管不顾了,急着要和人家搞大决战,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你既然已经把韩国打得只剩半口气了,还差这点时间吗?搞完韩国的事再去对付齐国不行吗?你对你的大梁这么没有信心?就算你生气,要不惜代价教训教训齐国,这么大的事,实力更强的你不懂得分析调查之后再去做决策吗?那种动不动抽出砍刀和人家搏命的人,有几个能得善终呢?

孙膑这种人是真能算计,各个点都掐得死死的,特别是敌人的心理。这种善于利用敌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对手实在是太可怕了。你魏国不是骄傲吗?我就装作一副害怕的样子,刺激你一下,麻痹你一下;你庞涓不是想方设法要弄死我吗?我就给你可有可无的机会,勾引你一下,诱惑你一下,只要你跟着我的设想走,还怕你不被带到沟里?

庞涓因为马陵之战被贻笑大方,其实庞涓并没有那么平庸,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他之所以会着孙膑的道,主要也是因为他这个人执念太深,他走不出对孙膑的嫉恨情绪,孙膑就是他内心里的一个魔鬼,他必须要战胜孙膑来证明自己。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完全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时,后果是恐怖的!爱如此,恨亦如此。

原本还想分析一下减灶法的背后逻辑,但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本质就在于要用敌人看到的假象却让敌人相信自己错误的判断,因为绝大多数相信自己永远胜过相信别人。

历史不容细思,因为每一件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复杂的,立体的。马陵之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魏国太飘了,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魏国其实早就成功的刺激下丧失了理智,变得粗暴而又猖狂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606.html

政治,诸侯国,逻辑,马陵之战,赵国,军事,扩张,老虎,魏国,使其,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诸侯国,逻辑,马陵之战,赵国,军事,扩张,老虎,魏国,使其,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诸侯国,逻辑,马陵之战,赵国,军事,扩张,老虎,魏国,使其,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