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空城计时,诸葛亮为何要安排4个人在城门前扫地?司马懿心知肚明

空城计时,诸葛亮为何要安排4个人在城门前扫地?司马懿心知肚明

“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故事,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诸葛亮在面临魏国大军的追击时几乎无路可退,不得不上演一出“空城计”,否则蜀汉政权最后的家底很有可能在这一战中被司马懿的大军消耗完。

公元228年,曹魏的皇帝曹丕过世没多久,新任的皇帝曹叡刚刚上任,诸葛亮就趁着魏国政局不稳的大好时机,发动了北伐战争。当时的魏蜀两国已经有7年没发生过战争了,面对蜀国的突然袭击,魏国方面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显得非常狼狈,丢失了许多要地。

然而曹魏的国力毕竟要胜过蜀汉许多倍,短暂的失败过后,魏国的战争机器随即启动了起来,从上到下都开始积极的面对这场战争,魏国新任皇帝曹叡更是直接派遣张郃和司马懿两人率领大军去迎战蜀军。

此时诸葛亮率领的大军看起来来势汹汹,可是他们却面临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那就是蜀汉的国力相对曹魏实在是太弱小了,无论是兵力还是地盘,双方都不在一个量级,如果拼流血看谁先倒下的话,曹魏可能刚刚感觉到痛,蜀汉就已经快要倒下了。

此时的诸葛亮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和曹魏硬拼,甚至连吞下陇西都做不到,只能让人先守住街亭,自己慢慢的消化好陇西之后,才能继续东征关中。在这个节骨眼上,街亭成了曹魏与蜀汉对战的关键点,曹魏想要打败诸葛亮,就得在他兼并陇西之前拿下街亭,双方似乎都看到了这点:街亭这个地方极有可能决定双方的胜负!

诸葛亮在安排街亭的防守任务时,犯了一个很难让人理解的错误,他派遣防卫街亭的将领是只会夸夸其谈,毫无战场经验的马谡,而非其他有过统兵经验,更适合防守的将领,这种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不妥之处的错误,居然发生在了向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身上,令人惊叹。

一向自以为是的马谡到了街亭以后,直接就把诸葛亮的安排抛之脑后了,他按照兵书上说的“占领地利优势”的说法,把大军驻扎到了山上,结果导致大军既不能摆开阵势,也失去了粮草、水源的供给,没多久就被张郃率领的大军打败,紧接着张郃和司马懿率领大军攻入陇西

还没完成战略布局的诸葛亮,被街亭失守的消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没想到街亭会那么快失守,而此时的他能够指挥的只有城里的几百兵士,面对司马懿和张郃率领的十万大军,唯一能做的选择似乎只有投降。

但诸葛亮毕竟是奇人,面对此等险恶局势,他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镇定下来认真的分析了局势:他知道司马懿匆忙赶来,不确定城中有多少可用之兵,加上司马懿向来谨慎多疑,如果此时能够故布疑兵,扰乱对方的判断,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最主要的是,多年的交战,魏国的将领们实在被诸葛亮打怕了,生怕他又藏着什么后手。

于是城门之下就出现了战争史中经典的一幕:诸葛亮带着几个随从在城门上弹琴,城下只有了了4个士兵在打扫卫生,空旷的城门之前,是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而司马懿面对这种诡异的局面,不仅没有攻城,反而选择了匆忙离开。造就了诸葛亮以数人之力,生生逼退了十万大军的经典画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

后世之人在分析这段故事时,总是说司马懿因为性格多疑,担心诸葛亮使诈,所以既不敢攻城,也不敢久留,然而以司马懿的智慧,难道真的会看不破诸葛亮强装镇定的样子吗?

蜀汉在陇西的军队总共有多少,司马懿不会不知道,街亭大败以后,诸葛亮手上的兵力再多,也多不过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司马懿只需要派几千人前去随便打探一下就能知道虚实。

诸葛亮此时的这副样子,真正透露的信息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魏国的朝堂之上,新上任的曹魏皇帝对司马家族十分忌惮,如若不是蜀汉的诸葛亮一直北伐捣乱,司马懿连同他的家族可能早就被除掉了,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把诸葛亮这个魏国最大的麻烦铲除了,那下一位被消灭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说白了,诸葛亮之所以安排4人在门前打扫,就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诉司马懿,诸葛亮人手不多,打进来确实可以击败司马懿,但与此同时,司马懿也要遭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反噬!

对于诸葛亮的暗示,是司马懿自然是看懂了,他知道自己此刻不仅不能杀掉诸葛亮,还得配合他演一出戏,于是他小声的告诉身边的将领:“诸葛亮向来诡计多端,他此时身处险境而镇定自若,一定有大军埋伏在周围,我们赶紧撤,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7094.html

北伐战争,城门,司马懿,街亭,诸葛亮,蜀汉,陇西,曹魏,魏国,大军,观点评论,司马懿,街亭,诸葛亮,陇西,魏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北伐战争,城门,司马懿,街亭,诸葛亮,蜀汉,陇西,曹魏,魏国,大军,观点评论,司马懿,街亭,诸葛亮,陇西,魏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北伐战争,城门,司马懿,街亭,诸葛亮,蜀汉,陇西,曹魏,魏国,大军,观点评论,司马懿,街亭,诸葛亮,陇西,魏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