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要周公辅政,而不是让姜太公辅政呢?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要周公辅政,而不是让姜太公辅政呢?

周公辅政都能发生“三监之乱”,换做姜太公辅政那还不天下大乱。

想要弄清楚这些,就要先明白当时的天下格局和周国面临的危机。

在商朝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只有商国的国君可以自称为王,其余各国国君都只是诸侯罢了。

随着周国的国力不断壮大,引起了商国的注意。毕竟商国当初就是国力壮大后,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为此,商国一有机会便打压、削弱周国,这也导致了两国矛盾的计划,为后来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

到了周文王姬昌时期,由于周文王勤政爱民,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轻税赋免徭役,商税更是不存在,使得周国的国势一日胜过一日。

此时的周国有多强盛呢?姬昌此时担任着商朝的“方伯”,人称西伯侯。

所谓方伯,源自黄帝时期的四方诸侯之长。负责辅佐商王管理四方。

毕竟那时候诸侯国太多了,周武王孟津观兵的时候,就号称有八百诸侯前来会盟。如果算上保持中立和忠于商朝的诸侯国,估计诸侯国的数量有一两千。

这么多诸侯国,如果全让商王管理,估计他没日没夜不睡觉地工作,也管不过来。

因此除了商朝核心区域的诸侯国、还有一些大国之间的纠纷由商王处理,其余偏远效果都由东西南北四方的四位方伯管理。

而担任“方伯”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方诸侯中最强者为之。也就是说,周国当时已经是最强大的五个国家之一了。

当时,由于周文王广施仁德,使得很多诸侯国都纷纷归附周国,到最后,华夏九州竟然有六州都向着周国,

这下子,让商朝感觉到了威胁。虽然殷纣王不管这些,但是商朝的大臣还是很负责的,他们告诉殷纣王周国是个威胁,于是殷纣王将周文王抓起来软禁了。

后来还是周国的大臣给殷纣王送了许多奇珍异宝、美女异兽才将周文王给捞出来。

周文王走的时候,殷纣王因为收人家的礼收得不好意思了,想送给周文王点礼物表达下歉意,但是各种奇珍异宝他舍不得,干脆授予周国征伐不臣之权。

也就是说,周国可以打着商朝的旗号,征伐其他诸侯国,而商朝是不会来管这事情的。

这可是千金难买的权力,凭借着征伐之权,周国讨伐了大量忠于商朝的诸侯国,不仅使得国力更加强盛,也间接削弱了商朝的实力。

在周文王的领导下,周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商国的大国。而周文王能够取得此等成绩,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姜太公。

周文王的很多政令和措施皆出自于姜太公,可以说,没有姜太公,周文王也许只是个平庸君主,而周国也无力与商朝争霸天下。

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周武王依然重用姜太公,让其担任周国的太师,同时尊称其为“师尚父”,意思是对待他像对待师傅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可见其对姜太公务必尊敬。

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周武王不再只依靠姜太公,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开始积极涉足政务,成为了姜太公一样重要的大臣。

周公旦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周公。

在当时,周国大的战略方针听取姜太公的意见,而各种细枝末节的应对则听取周公的意见,二人皆是周武王的左膀右臂。

周武王之所以这样用人,一方面是姜太公年纪太大了,精力有限,那些细微之处不适合浪费他的精力。

另一方面,姜太公毕竟是外人,灭亡商朝这种大事,很多时候还是和自己人商量比较好。

因此周武王刻意在培养周公处理政务的能力。

周武王和周公商议,认为此事周国已经有实力挑战商朝了,于是想试探下诸侯们的站队情况,就搞了个孟津观兵,其实就是大规模阅兵活动。

当时有八百诸侯前来会盟,这还不算上一些骑墙党。

诸侯认为周国已经有实力灭亡商朝了,但是周武王却说诸侯不懂天命,现在还不是时候。

其实,所谓天命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时机未到。

当时有上千诸侯国,虽然周国已经有能力灭商,但是商国可是个庞然大物,周灭商伤人一百自伤五十。

到时候周国也会衰弱,那还怎么压制得住那些诸侯国,尤其是另外三个“方伯”。

到时候,只怕是周国努力了几代却给他人做了嫁衣。

而周武王在等待的时机便是周朝自己把自己折腾得足够衰败。

几年后,周武王等到了时机。

一方面,殷纣王残暴,且亲小人远贤臣,导致民心尽失。

另一方面,商朝的大军在外征讨蛮夷,无力回援。

于是周武王亲率大军,与诸侯会盟,组成联军。接着浩浩荡荡的向商朝的国都朝歌进军。

而殷纣王收到消息后,也组织起了一支七十万人的大军,两军在朝歌郊外的牧野展开了决战,这一战,将会决定谁才是这天下的主人。

虽然联军人数远不如商朝军队,但是个个士气如虹、悍不畏死。

反观商朝的军队,虽然人数占优势,但是大多是用奴隶和俘虏在凑数,这些人不仅没有战斗力,而且缺乏忠心。

两军一交战,商朝这边便有大批士兵倒戈,到最后竟然全都加入了联军。

以至于朝歌的守军一看对方人多势众、来势汹汹,竟然主动打开了城门,很快商朝就灭亡了。

然而对于周武王来说,灭亡商朝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新持续来保证周朝的万世基业。

分封制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这是从三皇五帝时期慢慢发展出来的一种国家制度,在当时来说依然是很先进的,要继续采用。

关键在于,如何稳固周朝的统治,避免出现新兴大国威胁到周朝的地位。

周武王选择在分封上做文章。

首先,他给周王室划了一大块地方作为周国的地盘。来确保周国在土地、人口上相对于其他诸侯拥有绝对优势。

然后,他将周国的大臣和王室成员分封到周国附近、或者富庶的地方当诸侯,让他们来拱卫周国。

一旦有一批诸侯国反叛,这些大臣和宗室的诸侯国可以协助周王平叛。

比如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周公被封到鲁国,这都是当时有数的大国。

接着,虽然商朝被灭,但是商国遗民众多,如何处理这些人也是个难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闹出大麻烦。

周武王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地区,让他继续统帅殷商遗民,以此来安抚这群人。

为了防止殷商遗民再次作乱,周武王让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度二人辅佐武庚治理殷国。实际上是让他们监视武庚的言行。

同时,周武王将管叔封到朝歌东边的卫国,将蔡叔封到朝歌西南的鄘国,将霍叔封到朝歌北边的邶国。

让这三国来监视殷国的一举一动,一旦殷国有反意,便由这三国出兵讨伐。因此这三国也被称作“三监”,意为三个监视者。

在做完这一系列安排后,周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可惜周武王没有机会享受一下这太平天下,就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因为劳累过度去世了。

于是其子姬诵继位,史称周成王。

由于周成王年幼,于是周武王在临终之时,指定了有周公辅佐周成王治理国家。

周武王之所以指定周公辅政,而不是姜太公,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亲疏有别。

姜太公虽然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但是毕竟不是真的父子,姜太公终究是臣子是外人。

而周公的身份则不一样,他是周武王的亲弟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情深义厚。

用周公辅政,周武王放心。

再退一步说,如果辅臣如果想篡位,与其让姜太公篡位,还不如让周公来,好歹都是自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天下还是姬家的天下,变不了天。

其二,姜太公辅政,会导致宗室不服。

这天下总归是姓姬的,周成王年幼,如果让姜太公辅政,难免会让周朝的宗室们怀疑,朝廷下达的命令是周成王的意思还是姜太公的意思。

一旦他们对此产生怀疑,就会付诸行动。要知道,当时有很多姬姓诸侯国。他们是周朝用来掌控天下的。

如果这些诸侯国群起而攻周,只会造成周朝内乱,最后很可能导致周朝分崩离析,周国的基业二世而亡。

而如果让周公辅政,至少大部分宗室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也可以提出来,自己人内部协调下,中能解决问题的。

其三,姜太公年事已高,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姜太公在遇到周文王的时候,已经是高龄了,指不定哪天就去世了。如果让他辅政,极有可能出现临时换人接班,导致施政方针出现变动。

虽然姜太公最后活了139岁,但是这种事周武王怎么算得到?他只能根据常理来考虑问题。

而周公年纪轻,又一直辅佐周武王,对其施政想法了如指掌,周公辅政可以保证周武王的治国理念得以延续,这是其他宗室所不具备的优势。

所以说,周武王让周公辅政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然,这并不表示他就不看重姜太公了。

姜太公可是周朝的顶梁柱,此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事实上,周成王时期,虽然周公辅政,但是姜太公依然在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姜太公被封到齐国,但是他并未去齐国赴任,而是一直在朝中担任太师一职。而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则在京城担任王宫守卫部队的长官。

这明显就是周武王设下的一个局,让姜太公和周公互相制约,避免一家独大,加上外面还有一堆忠于周朝的诸侯国,周成王的王位十分稳固。

虽然周武王的计划十分周到,不过还是有失算的地方。他以为只有姜太公辅政才会发生诸侯国反叛的情况。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周公辅政依然爆发了“三监之乱”。

前面说了,当时的殷商遗民由武庚率领。而周武王派了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监视武庚等人。

然而周成王登基,由周公辅政,引发了管叔的不满。

他认为自己年长,应该由自己辅政才对,而其他一些姬姓诸侯王也对周公制定的严格礼乐制度不满,觉得自己受到了限制。

而武庚也想复国,他在获悉了这些人的想法后,便去游说管叔,表示愿意支持他起兵。

在权力的诱惑下,管叔率领武庚、蔡叔以及部分依然忠于殷商的诸侯国,公然起兵反叛。

可惜他们面对的是西周最强的两只老狐狸:姜太公和周公。

在起兵之时,他们的结局便已经决定了。

周公亲自率兵东征,并调集其他诸侯国一起出兵。

而大后方则交给姜太公打理,主要处理日常政务,调拨粮草。

在二人亲密无间的配合下,叛乱很快便被平息了,殷商遗民被迁徙到宋国定居。

这还是周公辅政的情况下,就闹出这么大动静,如果让姜太公辅政,估计会发生姬姓诸侯国,联合武庚以及忠于殷商的诸侯国一起反叛。

其结果必然是天下大乱,周朝虽然不至于立刻灭亡,但是很可能直接快进到战国时期。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说,周武王让周公来辅政简直是英明神武的决定。这样安排并非不信任姜太公,而是从大局出发,为了周朝的江山社稷考虑。

也正是因为他开始的布局做得好,才保证了周朝数百年的国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711.html

姜太公,周文王,诸侯,周武王,方伯,殷纣王,辅政,商国,周公,周国,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姜太公,周文王,诸侯,周武王,方伯,殷纣王,辅政,商国,周公,周国,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姜太公,周文王,诸侯,周武王,方伯,殷纣王,辅政,商国,周公,周国,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