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严尤:“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是否有道理?

严尤:“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是否有道理?

在王莽手下的将领中,严尤是最厉害的一个。

严尤曾在一份劝谏中,对周、秦、汉三代的匈奴政策作过一个简短评价。其中,他认为自古以来历代君王,没有任何人找到了对付匈奴的上策,只有周宣王的政策算是“中策”,而秦皇汉武的政策只是“无策”、“下策”。

如果是平心静气的“就史论史”,严尤之论有失偏颇,甚至不乏谬误。

不过,如果是针砭时弊的“就事论事”,考虑到王莽愚蠢的政策,严尤之论可谓对王莽政权的金玉良言!

严尤之论

公元10年,王莽集结30万大军,分6路讨伐匈奴。

严尤是当时第5路大军的统帅,他上书劝谏。

1、匈奴之患(这里的“匈奴”,不是指侠义上的匈奴民族,而是指北方游牧民族之患),已经很多年了。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没有人主动“必征”,企图一次性解决问题。

周、秦、汉三代,都对匈奴发起过征伐,但都没有“上策”。

2、周宣王时,敌人入侵,周宣王发起反击,把敌人打到边境就回来。

这种把匈奴之患当作蚊虫,赶走就算了,“天下称明”,可谓“中策”。

3、汉武帝时,选拔将领,精简士卒,轻装深入深入敌境发起反击。

这种方略虽然斩获不少,但匈奴报复不休,兵连祸结,国家空虚,“天下称武”,可谓“下策”。

4、秦始皇时,不愿忍受被匈奴骚扰的小耻辱,征发百姓,修筑万里长城。

这种方略劳民伤财,耗费国力,最终导致秦亡,可谓“无策”。

由此来看,严尤所谓“上、中、下、无策”,本意并非对历史人物作所谓排序。

他所说的“上策”,是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谓“中策”,是指“忍小辱”,只作驱逐,不作大举征伐。

所谓“下策”,是指花费较大代价,取得一定胜利。但既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也耗费国力。

所谓“无策”,是指花费较大代价,也无法打击敌人,最后倾家荡产,灭亡。

单纯以史论史,这种论调有失偏颇。

就史论史,值得商榷

单就民族政策而言,周宣王显然不足为法!

敌人来犯,当作蚊虫,赶走了事,短时间内确实不必“劳师伤民”,但敌人得不到足够的打击,时来时去,长时间骚扰国境。每次敌人来犯,周天子都要点燃烽火,召集诸侯,难道就不会消耗周国力吗?

事实证明,周宣王的政策并没有避免国力损耗。虽然名义上有“宣王中兴”的美名,但因与少数民族常年征战,国力已大为损耗。宣王中后期组织几次作战,也以大败告终,天子威望已大降!

而且,仅仅只是到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时,犬戎就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说法也说明:周天子王族武装已经无力保卫自己!)

这算哪门子的”明“?

汉武帝的反击,确实导致了“海内人口减半”,尤其是汉武帝后期的几次征伐,确实值得商榷。

但是,大汉的长远环境却大为改观。

汉武帝大举反击之初,匈奴占据河南地、河西走廊,可以随时威胁长安。经过汉武帝的反击,匈奴被逐出河南地、河西走廊,远遁漠北,威胁大减,反而使大汉赢得了近百年相对安定的环境。

而且,汉武帝前期,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的作战,收益极大,消耗也不大,只是后期几次远跨漠北,劳师远征,损耗大、收益小而已。

至于修筑长城,并非秦始皇“原创”,战国时,秦、赵、燕都修筑了防御匈奴的长城。

秦始皇对“河南地”,以蒙恬为将,坚决收复,然后以农耕-游牧分界线为界,修筑长城防御,是利在千秋的,后世历代也多以长城抗击游牧民族。

修筑长城,并非秦始皇“原创”,战国时,秦、赵、燕都为防御匈奴修筑了长城,赵、楚,还为防御秦修筑过长城,也未见诸侯因修筑长城而覆亡的。

因此,修筑长城,其政策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透支民力,只是组织上或许操之过急、过激,引发动乱而已!

汉武帝的反击、秦始皇修长城,就政策而言,并不意味着必然出问题,只是具体组织上出现问题而已!

严尤之论,将组织上出现的问题,一味归结于政策本身的问题,有失公允。而其对周宣王的评价,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

没事找事的王莽

就史论史,严尤之论有失公允。

但就事论事,这些话说给王莽听,则可谓针砭时弊!

王莽讨伐匈奴,纯属“作”!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经过西汉的大规模反击,边境形势已经大为好转。

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基本上臣服,侵扰已经不多。

王莽登基后,没事找事!

为了宣扬他代汉是“天意所迫”,他更改少数民族首领称谓(很多王降为侯),并派遣庞大使团,以新的印绶替换旧印绶。

其中,他以新印的“新匈奴单于章”,更换旧的“匈奴单于玺”。

去“玺”加“新”,意思就是表明:匈奴单于与新朝官吏一样,都是臣下!

换印后,匈奴大怒,出兵进攻边塞,由此战事才发!

对于匈奴的反应,王莽决定大举征伐,集中30万大军,兵分6路,企图大举深入,一举击破!

王莽的部署,战线西起甘肃河西走廊,经今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北,直至今北京东北与河北交界。

可以说,兵力之大,战线之长,已经超过了当初汉武帝时期!

可以说,王莽的军事部署,与其说真的要打击匈奴,倒不如说是一次炫耀国力的表演!

而先抵达边境的部队屯留骚扰边民,内地则借征发之机侵扰小民,已经引发社会危机!

针砭时弊

因此,严尤之论,可说给王莽听,谓“针砭时弊”的金玉良言。

这次战争,起因并不是人家非要作乱,而是王莽毫无必要的羞辱人家。

因此,不必“必征之”。

如果非要去征伐,吸取周、秦、汉教训,也应该不要劳民伤财。

即使像汉武帝时期“选将练兵,约兵贲粮”,取得胜利,也只是“下策”。

何况,从国内形势、战场环境、对手战术等5个角度看(严尤分析),此次征伐,比汉武帝时期更劳民伤财,却更难见成效!

因此,严尤以古论今,提出劝谏。

随后,严尤又提出:如果必须征伐,不如就让我带领精锐,深入霆击,教训教训他们吧!

严尤之论,既针砭时弊,也提出了补救方法,可谓精当!

可是,遇到王莽这样的老板,严尤算是倒霉!

倒霉的严尤

遗憾的是,王莽没有听从严尤的意见,“转兵谷如故,天下骚动”。

毫无意外,征伐匈奴大败。

更严重的是,和匈奴一样,东北、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起事,王莽陷入了与各少数民族的连番大战。

严尤本人在这些征伐中,表现算不错的。

他诱杀高句丽王侯,扼杀高句丽之乱于萌芽,展现出不俗的军事、政治才能。

不过,独木难支!

此后,天下豪杰并起。

尽管严尤领兵,但王莽却不轻易授予兵符,要求严尤每次行动都要上报,否则就要以“弄兵”处置!

昆阳之战,严尤指出:不应该顿兵小城,应该直扑宛城。可惜,统帅王邑不采纳,非要“前歌后舞”···

结果···昆阳大败!

最后,严尤投靠汝南起兵的刘望,并在不久后被杀。

总的来看,严尤是新莽朝中最有能力的将领,只是,跟着王莽这样的老板,只有倒霉。

总的来说,严尤之论,如果单纯就史论史,有失偏颇。

不过,严尤之论,并非单纯历史探讨,而是劝谏王莽,要求王莽改变其错误的民族政策,安国养民,稳固朝政。

就这个角度看,严尤之论,不失为对王莽的金玉良言,也展现出严尤相当的军事、政治才能。

遗憾的是,王莽实在太“穿越”,其所采取的策略,比所谓“无策”更低劣,最后,新莽政权迅速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762.html

汉武帝,严尤,匈奴,周宣王,秦朝,万里长城,汉朝,政策,王莽,周朝,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汉武帝,严尤,匈奴,周宣王,秦朝,万里长城,汉朝,政策,王莽,周朝,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汉武帝,严尤,匈奴,周宣王,秦朝,万里长城,汉朝,政策,王莽,周朝,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