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财经科技 >国外早已成熟落地的eSIM手机卡,为何国内一直缺席?

国外早已成熟落地的eSIM手机卡,为何国内一直缺席?

美版iPhone 14系列不再支持物理SIM卡,iPhone 14系列和华为Mate 50系列纷纷支持卫星通信。

九月苹果和华为新机发布会的这两大更新,再次让大众将目光转向通信这一智能手机早已被人忽视的基础功能上。卫星通信已经有诸多媒体探讨,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为什么eSIM手机卡在中国还未投入使用。

eSIM,又名嵌入式SIM卡,本质上来说其构造和功能和物理的SIM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eSIM相对于物理SIM卡来说,并不需要我们再去三大营运商的营业厅办卡,而是直接将SIM卡嵌入到手机的主板里,成为手机的一部分,出厂自带SIM卡。

美版的iPhone 14系列能够完全放弃物理SIM卡,而国行版iPhone 14系列之所以不支持eSIM,并不是苹果的SIM技术更好,国产/安卓的就差,而是eSIM目前只是应用在手表等穿戴和物联网设备上,而还未开放到手机上。

实际上,安卓手机早已可以支持eSIM卡。

2016年11月,高通发布的骁龙835芯片,就已经支持eSIM。而苹果在2018年时,才在推出的iOS 12.1测试版中,增加了eSIM卡功能。

2021年8月10日,也就是去年,雷军在其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颇受期待的小米MIX 4。该机除了创新地将摄像头隐藏在屏幕之下的CUP全面屏技术外,还推出了更强大、更安全的防丢模式。

在该模式下,小米MIX 4可以做到:

一、「防关机」,即关机时必须输入锁屏密码(具备30秒时间限制),如发现没有正确输入密码将启动防丢失功能;

二、「防盗用」,即原有SIM卡被取出后将启动防丢失功能,手机自带虚拟SIM卡会启动并发出定位信息;

三、「防泄密」,SIM卡和手机绑定才能解锁,手机换别的卡不能用。

毫无疑问,在这三层防丢模式下,我们的手机安全将更有保障。特别是「防盗用」和「防泄密」,将在我们手机丢失后,防止不怀好意者像对待传统手机一样,将物理SIM卡丢弃,从而极大降低我们找回手机的概率。

小米MIX 4的「防丢模式」推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市场反响。用户纷纷讨论,小米MIX 4丢失后,至少能增加50%的找回概率,这下小偷可不得恨死雷军?

不过,在小米MIX 4发布三天后,8月13日,小米公司就在微博上发布声明称:小米MIX 4的防丢失模式中提供了无卡联网服务,此服务技术方案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尚未获准在手机产品中应用,因此小米将取消该服务上线,并向用户诚挚致歉。

小米MIX 4能够实现「防丢模式」,就是因为应用了eSIM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国内手机不能使用eSIM,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

对此,在iPhone 14系列推出后,9月8日就有网民在工信部网站留言提问: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卡的推广计划?

而工信部的回复则让我们看到未来eSIM在中国大陆手机上应用的可能。

9月15日,工信部在官网回复留言称,「我部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我部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看到这里,可能就有人好奇了,既然技术上eSIM卡已经具备了取代物理SIM卡的能力,那么要在中国大陆的手机上使用eSIM卡,究竟还需要哪些条件?

一个新事物的推行,并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成熟,还需要整个社会达成共识。

就手机eSIM卡的推广使用来说,有四大利益方,分别是:手机厂商、运营商、芯片厂商和用户。

就目前来说,从苹果、小米纷纷推出具备eSIM的手机来看,手机厂商是大力支持的。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减少设备上手机卡的占用空间,让寸土寸金的手机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或者将「轻薄化」贯彻到底。

而且eSIM在手机的应用,还可以让手机厂商增加一个「安全」卖点,让手机更安全,何乐而不为?

就我们用户来说,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因为手机的eSIM卡相比物理SIM卡来说,具有抗震性能好、耐高温、可靠性更强的优点,也让我们对选择哪家运营商拥有了更大自主权,因为这免去了我们每次换卡都需要到营业厅的奔波之苦,也不用考虑更换手机时,剪卡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此外,使用eSIM卡,减少了物理SIM卡被盗用的可能,使得我们的手机更安全。

而对于不同的芯片厂商,影响则不一样。对于SIM卡芯片厂商来说,将芯片集成到手机里,无疑让SoC厂商或者整机厂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是SIM卡芯片厂商不愿看到的,不过在这件事上他们并不没有多少发言权。

而对于SoC厂商来说,则是希望将SIM卡的功能集成到芯片里面。比如高通推出的iSIM,直接将 SIM 技术集成到设备的主芯片组中。所以,eSIM的广泛使用,无疑是高通、ARM等芯片厂商乐意看到的。

最后是运营商。业界普遍认为,手机的eSIM卡之所以不能在中国顺利推广,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于电信运营商。

实际上也是这样,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即便是一个对通信行业一无所知的人,在看了该文的前半部分后,也应该会认为eSIM卡是大势所趋。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普通人都能看到eSIM卡的未来,电信运营商会不知道吗?

实际上,从eSIM卡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来看,时机成熟后,三大电信运营商反而是推广eSIM卡最积极的一员。

全球eSIM卡推广普及的实践者,苹果应该是领头羊。早在2011年,苹果公司就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2014年,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2015年,三星发布Gear S2,这是全球第一款支持eSIM技术的智能手表。

2017年9月,iPhone问世十周年的发布会上,不仅发布了意义重大的iPhone X,而且还发布了Apple Watch Series 3。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Apple Watch Series 3意义也非常重大,因为它正式加入了搭载eSIM卡的蜂窝功能,让Apple Watch可以脱离手机打电话,引领了智能手表蜂窝化的潮流。

但是就像如今购买了美版的iPhone 14系列无法在国内用,当时购买了蜂窝版Apple Watch Series 3的中国用户,相比无蜂窝功能的标准版多支付了近1000元,但因为国内运营商不支持eSIM,而无法使用蜂窝功能。

最终,苹果也只得在Apple Watch Series 3上市半年后开放蜂窝版手表的「无条件退款」。

直到2018年6月1日,中国移动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正式启动,智能手表才得以自如地使用eSIM功能。

而同一年9月,Apple Watch Series 4发布,苹果在产品上市前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才正式开启了Apple Watch蜂窝版在国内的序幕。

而eSIM在全国范围内开放可穿戴设备使用,则要等到2020年。不过,像北京等城市要等到2021年7月,中国移动才正式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

所以,如果参考eSIM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历程,从国家管理部门批准通过,到运营商试点运行,再到全国开放,进展顺利的话,这个过程少则3年,多则5年也很正常。

不过,这已经算是比较乐观的估计。相对于智能手表应用eSIM来说,如果智能手机全面使用eSIM替代物理SIM卡,那么对于运营商的冲击要大得多。

使用传统的SIM卡,更换运营商需要去到线下营业厅(或者购买相应套餐的物理SIM卡邮寄过来),办理相应的套餐后获得一张物理SIM卡,然后拿回来通过人工拔插,装在手机上。

由于换卡过程繁琐、麻烦,所以用户大都不会轻易更换营运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三大运营商能够深度绑定用户。

但是,一旦eSIM取代物理SIM卡,那么当用户在开通新的手机卡时,不再需要专门跑到线下的营业厅,也不需要频繁拔插手机卡槽,只需要在相应软件上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变更电信运营商,甚至如果允许你还可以批量开卡。

毫无疑问,这对于希望使用一个套餐绑定用户的运营商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

此外,完全使用eSIM卡,对于很多不是熟悉开卡操作的用户来说,仍然需要去线下营业厅寻求帮助。

这一方面意味着需要运营商加大对一线店员的培训,增加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eSIM在开卡和使用的过程中,被非法入侵造成损失,那么是运营商背这个锅呢,还是手机厂商/芯片制造商呢?

所以,推广eSIM卡,对于运营商来说,优点是可以显著降低运营商的SIM卡采购成本、码号资源管理和人力成本,而缺点也不容忽视:这将进一步降低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依赖以及增加了运营和安全管理成本。

综合来说,推广eSIM卡在运营商看来往往是弊大于利。因此,如果以上提到的推广eSIM的弊端不处理好的话,这个对于我们希望尽快施行的配置,或许要等很久。

在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早期,人们使用手机往往只能拨打电话和发短信。这个时期运营商对于移动通信的控制力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随着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逐渐替代电话、短信,运营商对于移动通信控制力已经退化到几乎只有在开新卡和交话费时才能有存在感的地步。

去年微信推出「可更改来电铃声」这一功能,实际上已经在暗示微信在中国大陆市场,已经在逐渐取代人们的电话功能了。

那么,如果移动通信进入eSIM时代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833.html

用户,手机,技术,模式,物理,系列,功能,设备,小米,应用,消息资讯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用户,手机,技术,模式,物理,系列,功能,设备,小米,应用,消息资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用户,手机,技术,模式,物理,系列,功能,设备,小米,应用,消息资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