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项羽仅用三年灭了大秦,多亏赵高疯狂“挖墙脚”

项羽仅用三年灭了大秦,多亏赵高疯狂“挖墙脚”

公元前209年,大秦帝国内忧外患。

这一年为秦二世元年,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刚刚继位。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路义军如雨后春笋。以项羽为首的西楚势力最为强悍,铁甲秦军屡受重挫而一败涂地,仅三年项羽打进了咸阳,推翻了大秦帝国。

而这三年里,赵高为攫取权力肆意挥舞屠刀,诛杀众大臣,屠戮诸公子,重赋税,严刑法,营建阿房宫……导致上下皆怨,离心离德。

外有项羽等十八路诸侯联合打击,内有赵高拆基石毁梁柱的“配合”,大秦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塌,分崩离析。

赵高是大秦帝国灭亡的幕后推手,但司马迁并未给赵高列传,只是在《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留下了的大量记录。

故事从耳熟能详的成语“指鹿为马”说起,指赵高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妄图篡位夺权……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赵高想要造反作乱,担心朝臣们反对,于是先进行试探。

“持鹿献于二世”,赵高搞了一头鹿献给了秦二世,并且告诉他这是一匹马。秦二世就笑了,“丞相错了,怎么将鹿误认作马呢?”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秦二世又向身边的人求证,有人选择沉默,有的人说是马以奉承赵高,也有人说是鹿。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赵高暗中用法律陷害那些说鹿的大臣。自此之后,群臣都畏惧赵高。

关于赵高的身世

关于赵高的出身,司马迁将其记录在《蒙恬列传》。蒙恬之死是赵高扒掉大秦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史记·蒙恬列传》

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其一,按照字面译成白话文,赵高是赵国王族中被疏远的亲属。那么,赵高之父可能是秦赵战争,被俘虏到了秦国。而后世评价多倾向于此,报赵——“替赵报仇”。

其二,秦赵共祖。“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因为造父受周穆王宠信,所以秦国子孙蒙恩赵城,也都姓赵氏。由此赵高也可能是秦国王族中的赵氏远支。

或许正是基于此,秦二世在位时,“赵高欲为乱”,有取而代之登基为王的想法。

赵高出身已让人费解。然而,接下来的记叙又让人怀疑其是否为太监。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史记·蒙恬列传》

“隐宫”,常规解释为处以宫刑的地方,即敬事房,太监阉割的地方。但是,按《史记正义》张守节的解释,“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下蚕室是。”意思是圈禁在某地服刑一百天。所以,在《秦始皇本纪》中有如此记录,“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郦山。”

“刑戮”解释为对犯罪者施以刑罚或处死。但是,“其母被刑僇”中“僇”并非通假字“戮”。若如此加注标点“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如此则暗合《史记索隐》的注释:其父犯罪处以宫刑,妻子没为官奴,遭受侮辱而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

也就是说,赵高的父亲被处以宫刑,亲生父亲另有他人。如此,赵高为“报赵”而向秦国复仇虚假命题!

赵高具体有几兄弟不确定,《秦始皇本纪》中明确提及“其弟赵成”,同时还提到了“其婿咸阳令阎乐”——赵高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如此来说赵高并非太监,与张守节解释相吻合。

再看“世世卑贱”说法也未必准确。毕竟,赵高“通于狱法”——精通刑狱法令,所以才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

“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赵高过去曾经教胡亥写字以及律令案件判决等。也就是说赵高不仅受秦始皇提拔重用,还负责教育小儿子胡亥。

首先,这否定了赵高“世世卑贱”的说法,毕竟读书识字、书法又不错,出身卑贱的人未必有条件读书习字。

其次,秦始皇生性多疑,不可能重用赵国王室血脉。所以,这又明确“诸赵疏远属也”并非指赵国,而是秦国赵氏。

再次,赵高虽生于隐宫却未必是太监。支持张守节解释的证据便是赵高女婿阎乐在《秦始皇本纪》中出现。

赐死扶苏灭蒙氏

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史记·蒙恬列传》

赵高善于钻营,揣摩透了秦始皇心理。

“通于狱法”——赵高精通狱法律例,完全为迎合秦始皇。毕竟,秦始皇“乐(崇尚)以刑杀(铁血手腕,以法严惩)为威”,崇尚法家治国。

至于赵高之“强力”,起初以为形容赵高强大有力。仔细琢磨,理解为赵高办事干练果断更为恰当。

而正是以上两点,所以赵高深得秦始皇欢心,即使犯下了砍头“大罪”(至于何种罪过,司马迁并未交代。),秦始皇不但“赦之”,而且“复其官爵”。

司马迁解释“以高之敏于事”——因为赵高做事勤勉努力,所以秦始皇赦免其罪。“中车府令”负责掌管帝王印玺、车马出行,这意味着赵高为秦始皇的贴身仆从。可见,赵高仍备受信任。

赵高以“通于狱法”挥舞着屠刀,开始拆毁大秦帝国的基石与顶梁柱的罪恶历程。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与公子胡亥、李斯秘密商量拆除秦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重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让其自杀谢罪。

司马迁记叙赵高与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死扶苏。赵高具备篡改遗诏的动机和条件。

其一,“高雅得幸于胡亥”,赵高平常深受胡亥宠信。毕竟,赵高与胡亥有师生之谊,“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

其二,“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赵高又怨恨蒙毅依律严判自己的罪过二没有徇私枉法,因此早产生了杀害之心。

其三,“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李斯和赵高贴身随从秦始皇,掌管着皇帝印玺、虎符以及下达指令。

所以,对于赵高来讲篡改遗诏不过是重写一份盖章而已,但是需要丞相李斯配合,“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赵高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秦始皇喜好严刑刻法,李斯则贪恋权势。

赵高为李斯分析,他在功劳、谋划、无怨、交情、信任五方面不如蒙恬,一旦扶苏继位必然任命蒙恬为丞相。李斯难以割舍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乃听高”。

赵高和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子胡亥为太子,赐死蒙恬与扶苏。赵高之所以篡改诏书扶持胡亥继位,完全是出于对权力的迷恋。所以,胡亥继位之后,赵高升官了,也掌权了。

尽屠秦始皇子嗣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赵高为郎中令,任用事。——《史记·秦始皇本纪》

“郎中令”掌管宫廷侍卫,为帝王亲近的高官。

公元前209年,胡亥继位为秦二世。赵高从中车府令提升为郎中令,手中掌握了朝政大权。“任用事”表明赵高滥用权力。

关于胡亥的年龄,在《秦始皇本纪》中还有记录提到“二世生十二年而立”,即胡亥继位时年仅十二岁。

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两次提到“始皇有二十余子”,即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少子胡亥爱”——胡亥受秦始皇偏爱,所以跟随出游。其中“少子”表示胡亥年龄最小。如此推断有以下根据:

其一、“丈夫(男人)亦怜爱少子乎”(《赵世家》),如同赵太后反问触詟,男人也疼爱小儿子?触詟回答说并不比女人差。秦始皇偏爱胡亥大概有此原因。

其二、秦始皇五十岁去世,如果说胡亥二十一岁,秦始皇在死前二十多年没有性生活,可能较低。相对来说,少子胡亥十二岁比较合理。

其三、在《李斯列传》中,赵高劝说胡亥诛杀众大臣及诸公子说过“诸公子尽帝兄”,这又证明胡亥最年幼。

胡亥继位后,年幼贪玩而无所作为,朝政大权基本落入赵高手中。

“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秦二世向赵高倾诉心中苦闷。

赵高提出了“决于武力”的对策,即动用严刑刻(残酷)法杀戮。秦二世同意了赵高建议,司马迁使用“遵用”二字。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赵高的权力至大。

赐死长子扶苏后,赵高并未封存屠刀,秦始皇其他儿子也陆续被戕害。

在《秦始皇本纪》中,得到胡亥授意后,赵高“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于杜”,于是杀戮大臣和那些公子们,假借罪名互相诛连,逮捕近侍之臣和三署郎官,没有一个人能够保住他的官位,把六个公子处死在杜县。

“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将闾三兄弟被囚禁于内宫,由于需要审理他们的罪行而落在后面。不知安插什么罪名合适,所以将闾三兄弟没有死在杜县。后来以“不臣”之罪,逼迫将闾三兄弟自杀。

而在《李斯列传》中,“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碟死于杜”,十二个公子在咸阳闹市杀掉,十位公主在杜地遭肢解。

“公子高欲奔”,公子高本来有逃跑的机会,因为担心罪及妻儿——“恐收族”,所以投案要求为秦始皇殉葬。至此,秦始皇的二十三个儿子死于胡亥、赵高之手。胡亥于公元前206年在赵高逼迫下自杀。

指鹿为马除异己

“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对秦二世说,沙丘篡改遗诏引起了众大臣及诸位公子的怀疑。“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这些人心中不满,不太服气,担心他们叛乱生事。

于是,赵高提出“灭大臣而远骨肉”。在屠杀诸公子的同时,也对朝中大臣进行了血洗。

赵高赐死扶苏、蒙恬,而后又杀害了蒙毅。赵高手中的屠刀并未因此停歇。

“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赵高自从升任郎中令之后,为报个人恩怨而大肆杀戮。

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杀戮有影响力的贤臣,以及胡亥的兄弟姐妹,导致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随后各路义军蜂拥而起。秦二世二年冬,陈胜派周章率十万义军攻打到临潼。秦朝不能及时有效的调动军队镇压叛乱,导致起义大军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秦二世听从了“少府章邯”镇压叛乱计划,给正在骊山服役的民工武器派往各地镇压。“少府章邯”是替王室收山林水泽税的官吏。可见,赵高屠杀之后,满朝文武将相已无人可用了。

镇压叛乱需要粮草又需要兵源,于是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上书一致要求减税赋,停止阿房宫建设。

岂料,一片忠心换来了牢狱之灾。

“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胡亥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由狱吏以其他罪名拷问审理。冯去疾、冯劫不甘受辱自杀身亡,李斯心存幻想入狱受刑。

秦二世三年,“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李斯被腰斩之后,赵高为“中丞相”——居宫中以处理政事,“事无大小辄决于高”。赵高的权力进一步扩张,基本等同于皇帝了。

章邯镇压叛乱屡次败退,担心被赵高构陷,“遂以兵降诸侯(义军)”。

其实,无论是屠诛众大臣,还是杀戮诸公子都出自赵高之手。胡亥被赵高骗到“禁中”独自享乐去了,“公卿希得朝见”,“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赵高掌管宫中大小事务,大臣表面上屈从,实际上内心不服。赵高为巩固个人权威不惜大肆杀戮,杀掉了“先帝之大臣”等于拆毁了大秦帝国的基石和顶梁柱。

赵高杀戮仍未建立足够的权威,所以秦二世三年八月,以“指鹿为马”测试群臣,继续排除异己,“后群臣皆畏(赵)高”。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道路上都是判刑人员,菜市被砍头的尸首堆积。大秦帝国陷入恐慌之中,“宗室振恐”、“黔首振恐”。

赵高不仅拆断了大秦帝国的顶梁柱,也毁坏了基石,甚至连外围篱笆墙拆除了。大秦帝国风雨飘摇中不堪一击,刘邦进入了咸阳。

杀胡亥另立子婴

燕、赵、齐、楚、魏、韩六国王室后代,在各路诸侯扶持下纷纷复国。“自关以东,大氐(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向)”,函谷关以东,大部分背叛秦朝投降了诸侯,诸侯率领义军向西进攻大秦帝国。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刘邦采用张良计策,派郦生、陆贾诱降秦将,仅率领了几万人就攻克了武关。“使人私于高”,然后刘邦随即派人私下联系赵高谈判。

“高恐二世怒,诛及自身”,赵高担心秦二世雷霆之怒,诛杀自己。于是,赵高先下手为强,将秦二世骗到望夷宫,“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私下里与他的女婿阎乐、弟弟赵成谋划杀胡亥,另立子婴。

于是,赵高导演了一幕义军进城的大戏,“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欺骗卫士做群众演员,让他们身穿便服,冒充义军持刀闯望夷宫。

赵高劫持了阎乐的母亲,所以阎乐不得不率领“吏卒千余人至望夷宫”。“麾其兵进,二世自杀”,阎乐挥刀开路,直至逼迫秦二世自杀。

在《秦始皇本纪》中,阎乐将秦二世逼迫自杀,而在《李斯列传》中却是赵高在望夷宫亲自逼胡亥自杀,“高即因劫令自杀”。

“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在《秦始皇本纪》中,赵高与阎乐、赵成谋划时,表示自己想另换皇帝,扶持秦始皇的孙子子婴。子婴为人仁爱、俭朴,百姓都传说他优秀。

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

这句话揭示了赵高杀害胡亥的真相,意欲篡权夺位!权力欲是无底洞。“中丞相”权势熏天,赵高仍不满足。

赵高拿出来传国玉玺并佩戴着,百官却无一人跪拜顺从;赵高又走上大殿王位,大殿却无缘无故地坏掉了三分之一。

天意不可违,人心不可欺!

赵高只好作罢。既然自己不能取代秦二世,只好“召始皇弟,授之玺”。在《秦始皇本纪》中子婴乃是“二世兄子公子婴”,如此则是胡亥之侄,而秦始皇之孙。

赵高以为杀掉了胡亥就可以自立为王,所以佩戴玉玺登上大殿。这点恰好对应着《秦始皇本纪》中“赵高欲为乱”。

子婴继位后,担心赵高会再杀掉自己,于是称病不理朝政。毕竟,待在自己侍卫保护下比较安全,处理朝政必然会进入赵高掌控的范围。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秦始皇本纪》记录子婴爷仨谋划了除掉赵高计策,而《李斯列传》中“宦官韩谈”也参与刺杀赵高。

赵高派了几批太监都没有请出子婴,无奈自己亲自上门送死了。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示众)咸阳”。

当刘邦从武关进入咸阳,子婴以绳系着脖子,穿着丧服投降了。

结束语:

赵高政变未遂而无缘王位。但是,杀戮众大臣,屠诛诸公子,营建阿房宫,重赋税敛财等等,犹如拆除了大秦帝国赖以支撑的基石和顶梁柱。

“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赵高本来是赵国王室的成员,因为长平之战而背负血海深仇。赵高为攫取权力而对大秦帝国造成致命性的打击,被后世评价为长平之战复仇,这多少有些牵强。

从沙丘之谋到“指鹿为马”,一系列事件证明赵高是一个很有心计的阴谋家,这一切只是为了个人谋取权力而已。

如果说赵高为“报赵”,那么应该很早布局了。“高有大罪”,《蒙恬列传》并未明确触犯何罪,赵高差点因此葬送性命。赵高阴谋复仇,岂会轻易犯下致命大罪?但正是这次劫后余生,赵高开启了攫取权力之路,带着个人的仇怨,向权力顶峰攀爬。

沙丘之谋,篡改遗诏扶持年幼的胡亥继位,赵高由此向权力核心迈进一大步;

血洗朝堂,无论将相王侯,还是诸位公子,为赵高进一步独揽大权清理障碍;

侵夺王权,从“(秦二世)与高决诸事”到“事皆决于赵高”,赵高权力近似于秦王;

“指鹿为马”,赵高贪欲不止,排除异己发动政变,政变未遂死于公子哥剑下。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李斯自以为丞相权力无人可比了。岂料,“中丞相”赵高的权力才是如日中天。

“物极则衰”:李斯明知此理却贪恋权势,不知激流勇退;赵高好像完全不懂,一味地登顶攀高,最后在顶峰陡然摔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9324.html

赵高,列传,司马迁,秦二世,蒙恬,史记,大秦,秦始皇,秦国,帝国,知识科普,赵高,秦二世,秦始皇,胡亥,李斯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赵高,列传,司马迁,秦二世,蒙恬,史记,大秦,秦始皇,秦国,帝国,知识科普,赵高,秦二世,秦始皇,胡亥,李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赵高,列传,司马迁,秦二世,蒙恬,史记,大秦,秦始皇,秦国,帝国,知识科普,赵高,秦二世,秦始皇,胡亥,李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