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实不止是“东西汉”,还有后来的“南北宋”也是一样的,明明南宋发生的战争要比北宋多得多,但是后世人对宋朝的大部分关注,也只是北宋的皇帝,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还是跟历史的传播环境有关。

将东西汉皇帝拿来做对比,似乎西汉皇帝更有建树一些,比如西汉前几代皇帝,几乎都是可圈可点的,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这都是有着清晰功绩的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东汉皇帝就没有作为,不该有名气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他本身的武功功绩就不比他的老祖宗汉高祖低,因为刘秀乃是一个军事奇才,虽然达不到韩信那种军事天才层次,但刘秀真的是奇才,而刘秀因为家道中落,光有一个汉朝宗室的身份,也没有太多的光环了,比起刘邦的出身,刘秀只能说是好那么一点。

但也是这样的刘秀,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乱世中、在权斗中找到自己的班底和地位,最后一一横扫对手,再次统一中原,比起刘邦更要好的是,刘秀还打压了匈奴,跟西汉开局被匈奴压着打,那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秀他并不差,而且是非常棒,所以刘秀也是东汉知名度最高的皇帝。

在刘秀之后,东汉也有一个类似于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叫做“明章之治”。

我们知道,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皇帝缔造的盛世,而明章之治,也同样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和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缔造的盛世,所以拼盛世,东汉也有,甚至因为生产力的进步,东汉的明章之治更加地“盛世”,所以怎么能说汉明帝和汉章帝这对父子组合,比不过他们的老祖宗汉文帝和汉景帝呢?

注:刘秀还属于汉景帝的血脉,所以东汉王朝乃是汉景帝一脉传承的。

因此客观地讲,东汉打开局面的几代皇帝,和西汉打开局面的皇帝,他们的功绩是相差不多的。

那么东汉皇帝名气不如西汉皇帝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呢?

理应是后世人对两汉历史先后传承的态度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待一个朝代、一段历史的态度,很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对历史的信仰,如果对一段历史秉承着“学习”的态度,那么这段历史就是重要的启蒙历史,但一旦对某一段历史抱着“审视”的态度,那么这段历史,就会成为和其他历史比较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命运就是,即便其本身再好,也只能是被人用来对照的存在,并没有被人欣赏的意义。

对于轻视东汉,重视西汉的文人来说,东汉就是“参照物”,西汉才是重要的历史。

西汉的开局是极具魅力的,开国皇帝刘邦乃是“布衣”之身、一路败霸王,征服诸侯,最终铲除异姓王的隐患,因为汉朝乃是第二个封建王朝,但王朝的实际寿命要比秦朝长得多,所以西汉一直是后来所有朝代的“模版”。

比如光是刘邦的皇帝岁月,他就制造了很多政治经典:

确立了“同姓封王,异姓功臣封侯”的白马之盟。

开创了和北方游牧民族另一种和平相处方式:和亲和贸易。

以同姓宗族坐镇天下封国,拱卫中央。

所以汉高祖的很多举措,在后世一些朝代都是看得到的,比如“同姓才封王”,几乎每个朝代都是这样,还有和亲,这也是后来上千年,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相处”的一种常态化方式,而朱元璋后来分封诸子坐镇天下,正是效仿刘邦晚年取缔诸侯王,让诸子分别坐镇封国的举措。

不管后世人有什么程度的创新,刘邦始终是“鼻祖”,后世还有人会批判刘邦这些行为的“局限性”,可事实上,这些批判都是“马后炮”,跟站在刘邦的肩膀批评刘邦没有两样,实属不客观的评价。

继刘邦之后,便是封建时代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可圈可点的,因为文景之治的核心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跟以前秦朝严苛的法截然不同,文景之治印证了另一种思想的可能性,而在文景之治后,是汉朝的第一位“武功大帝”汉武帝,汉武帝一改汉匈之间的形势,多次北伐匈奴,将匈奴打得从此衰退,成就“汉武大帝”的名号。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这其中经历了“道家—儒家”的政治核心变化,也体现了“中央皇权”慢慢成长的步伐,汉武帝时期的“内朝‬”、“绣衣使者”,是后来明朝“内阁”、“锦衣卫”的原型,这已经说明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的变化了。

在汉武帝之后,乃是汉昭帝即位,汉昭帝在位时期,他和霍光所做的所有事情的核心就是“休养生息”,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将国家打得空虚,所以这又是一个恢复元气的时期,而汉昭帝之后的汉宣帝,也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开辟了“昭宣中兴”

到了汉宣帝为止,这已经是西汉的最高光时刻了。

文景之治、汉武中兴、昭宣中兴这三个时代,其实体现了一个王朝“蓄力—发力”的循环规律,这种规律乃是帝王最爱的,每一个帝王所注重的最终事情,除了国家的发展,就是领土的扩张,而这三个时代的循环交替,正体现了帝王实现这种雄心壮志的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西汉乃是后世王朝的“师长”,这并不为过。

也同样因为西汉的“惊艳”,让后世文人读史的时候首先将西汉的高光时刻印刻进心里了,虽然东汉也有汉光武帝、明章之治,但问题是,东汉的盛世,并没有脱离出原来的“循环规律”,也就是没有客观事实上的创新,在读书人看来,东汉也还只是简单的重复。

把东汉当作“参照物”,只能印证西汉留下的“规律”是真的好用的,就算是东汉人自己都不可能否认他们也是沿用老祖宗的智慧,在这种尊卑的意识和传承的关系下,东汉皇帝比西汉皇帝“低”一头那是正常的。

西汉有过外戚乱政,从最早的吕后一直到太后王政君背后的王氏家族,他们都对西汉的朝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吕后是差点让吕家改朝换代了,而王家则是真的把西汉改朝换代了,王政君的侄子王莽“改汉为新”,西汉到这个时候就已经灭亡了。

所以新朝也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后世人觉得那是一个伟大的王朝的“耻辱”。

但比起西汉,东汉除了外戚干政还多一种更恶劣的因素,那就是“宦官”干政。

外戚干政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根源在于西汉的皇帝的寿命非常不稳定,比如汉和帝,他的父亲汉章帝在他九岁的时候就驾崩了,这就注定了他当皇帝之后,必须要有母亲来摄政,因此便延续了西汉的“外戚干政”。

那么要解决外戚干政,本质上就需要用另一种力量来对抗外戚力量,于是汉和帝选择了宦官郑众,而郑众后来确实是扳倒了外戚窦家,成为了汉和帝的顶级心腹、可以左右朝政的大宦官。

本来汉和帝在位时间再长一点,仿佛汉武帝一般,那么他就能矫正宦官也做大的问题,未免不能让皇权再度集中,但谁知道汉和帝二十七岁就驾崩了,他的儿子刘隆比他当年更惨,才出生不久,尚且在襁褓之中都要上来当皇帝,后来刘隆也早夭了,成为了“婴儿皇帝”。

在此之后,后来即位的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不是处在外戚干政的局面下,就是处在宦官干政的局面下,当皇帝十分憋屈,都要看着这两方的脸色,而用其中一方制衡另一方,这也是他们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但同样的,用宦官打击外戚,宦官就会做大,根本避免不了皇帝被架空的悲剧。

比如汉桓帝时期,为了扳倒毒死汉质帝的“跋扈将军”梁冀,汉桓帝便借助了宦官的力量,后来梁冀被几个宦官逮着机会堵在了府邸,被宦官整得走投无路的梁冀只能自杀,不可一世的梁冀被人除掉,这件事情可谓是朝堂的大地震,而朝堂对梁冀的敬畏,也转到了这几个宦官身上来。

除掉梁冀的五个主要宦官被汉桓帝封为“侯”,因此史称“五侯”,要知道,以前封侯那都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更别说现在竟然沦落到给宦官封侯了,这其中体现的局势变化不言而喻。

最重要的是,这“五侯”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人,其中两个为人残暴,比起梁冀来,除了对皇帝没有什么生命威胁,对于朝政和百姓来说那危害性也还是一样的,所以这就是东汉皇帝的憋屈,不是向这个低头,就是向那个低头。

而东汉经过这么几代没有“作为”皇帝的折腾,在后人读历史的时候,存在感就已经很低了,比如那个婴儿皇帝刘隆,他因为根本就没有做什么事情,史书对他的记载也只能是“寥寥几笔”,也因为没有可圈可点的事情,所以存在感就低。

所以说,东汉中后期是一个外戚和太监都比皇帝出名的时代,这句话还真的不是开玩笑的,颇有几分意味。

在汉桓帝之后,便是汉灵帝和汉献帝,特别是汉献帝,他的存在代表了东汉的“屈辱史”,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那个天子就是他,到了汉献帝的时代,那就不是什么外戚和宦官干政的问题了,乃是正儿八经的“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比起秦朝末年、新朝末年不遑多让。

根据传统教育中的“历史脉络”,那么一般都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其中“魏晋南北朝”还有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甚至只是略微提及罢了,繁复的历史竟然只是寥寥千字便概括了,因此造成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历史在很多人心中,都只是有一个概念,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少有人说得清的。

这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在历史教育中的命运,而东汉以及南宋,也同样是如此。

若是从科班的历史角度来说,那么不管是多么冷门的朝代,其中具体的发展都是要知晓的,这也是那些“研读二十四史”的学者的最大特点,在他们眼中看来,没有不知道的皇帝和朝代,只有表现得好和表现得差的区别。

可惜并非每个人都是科班历史出身的,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对大概的历史有一定的概念认知已经是很难得了。

“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种历史脉络,就是学者“梳理”出来的,之所以注重西汉和北宋,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史观”更加注重有发展意义的历史,并非是“挣扎意义”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汉和南宋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挣扎之中),毕竟这两个朝代的历史,读起来太过消极了。

所以说,东汉和南宋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该是多长的时间,那么就是多长的时间,至于这些时间中的大部分发生过的历史没有被后人知晓,加上这些历史中的皇帝也被忽视了,那就是文化传承的选择性避让造成的,当这些历史被主流教育“避让”,那么存在感就会越来越弱。

也因为这些历史的“受众”太少了,所以会产生一种艺术作品上的马太效应,比如西汉和北宋就有大量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对这些历史再次进行宣传和解读,这让本来就对他们有印象的受众印象很深,而东汉和南宋则是因为受众过小,文艺创作者就算知晓这些历史,也会避开这些历史,这就导致本来就少人懂的历史更少人懂。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是不会陨落的,因为文化的多变性,未来东汉这种朝代未必不会被重点提起,这些历史所被人“罕知”和“周知”,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后人记得他们与否,他们也都逝去了。

只剩下一段故事,被人翻阅,又或是尘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004.html

因为,后世,汉武帝,东汉,刘邦,盛世,历史,皇帝,文景之治,汉高祖,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后世,汉武帝,东汉,刘邦,盛世,历史,皇帝,文景之治,汉高祖,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后世,汉武帝,东汉,刘邦,盛世,历史,皇帝,文景之治,汉高祖,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