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再认识

《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再认识

在《三国志》中,曹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虽然没有立传,但在《三国志》中,却占有很大的篇幅。

因此,曹操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研究曹操这个复杂人物的独特视角。下面就对《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再认识进行分析。

一、性格

曹操的性格,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曹操“有雄才而略不优”,另一种则认为他是一个“奸雄”。

我对这两种说法都不赞同,曹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我认为他有雄才大略,但是也有“奸雄”的一面。

“奸雄”这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贬义词,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看,曹操的一生并不是一直在“奸雄”的路上走过来的,相反,他在汉末社会大变革中,不仅参与了政治、军事上的斗争,而且还在不断地开创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二、出身

曹操的出身不能说是贫贱,但也不是什么富贵之家。曹操是官宦世家,但他并不是从小就衣食无忧,而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的缘故。曹操的父亲曹嵩,字伯华,为汉灵帝宠臣,官至太仆,汉灵帝死后被罢免官职。

虽然说曹操少年时期也曾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但后来又被解除官职,直到汉献帝初平三年才出任司空。这一时期曹操家虽不富裕,但也不能算贫困。而在曹操初为官期间,他父亲曹嵩的官位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在曹操出任后的第二年他的父亲曹嵩就因病去世了。曹嵩的死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也让他变得更加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开始逐步地走上政治舞台。

三、志向

曹操早年是一个不肯屈居人下,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人。在《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操“少有大志,长而好读书,又喜经术,为人慷慨多大略,不好饮酒。”

曹操的志向是远大的。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在《三国志》中记载了他想要“兴利除弊,使天下无有穷匮”的政治抱负。

这一时期的曹操已经显露出了他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抱负都是建立在“兴利除弊”的基础之上。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曹操在青年时代就曾说过:“夫天下有司,不可以无正。大正之人,可以致太平也”;“以天下为己任,则其为正者宜也”;“兴仁义之师,以平海内之怨”;“兴汉室之师,除奸雄之贼”等名言。

虽然曹操年轻时不愿意屈居人下,但是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的。尤其是在他担任兖州刺史之后,更是积极地参与到了政治斗争中去。

曹操在兖州担任刺史期间,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多次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比如实行“屯田制”;“与民休息”;“减免租税”等政策。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曹操在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另外曹操在思想上也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思想观念。

曹操在《与杨彪书》中曾说过:“昔齐桓公不失其国,汉高祖不失其天下”。这句话就是要告诫他不要为一时之利所迷惑而忘记了根本和初心,要以天下为己任!

曹操在《与吴质书》中也说过:“夫为将而不能服其心者,未之有也;为将而能使人心服者,未之有也”。

四、才干

曹操的才干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政治上。他的才干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尤其是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他能够抓住战争的本质,运用政治手段和谋略手段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善于用人,能用智谋之士。如许攸、郭嘉、荀攸、程昱等都是杰出的谋臣。其中郭嘉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曹操非常倚重他,《三国志》中说“自郭嘉死后,军无主将。吾深为忧之。”《三国志》还说:“郭嘉不死,孤无所成”曹操对郭嘉非常器重,在他生前多次提及郭嘉对他事业的帮助。

曹操对人才非常爱惜,特别是对有用之才,他从来不吝惜给他们立功机会。曹操手下有个叫陈群的人也很有名,《三国志》中说:“孤常以文惠之事太祖。”

陈群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文学家、学者。他是曹魏政权重要的谋臣和大臣,在曹操生前和死后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陈群出身于官宦世家,博学多才、学富五车。他学识渊博,曾在曹操手下任治中一职;还精通音律和兵法;同时也是一位很有谋略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也是曹操最倚重的谋臣之一。

《三国志》中说:“太祖奇之,使与荀攸等相形对言以求策。攸等皆言曹操当取天下,其才十倍曹丕;然其自乘而代也,以疾终。”“荀攸曰:‘曹公虽功盖中夏,义形于外;然初非有异人操也。’”“太祖曰:‘君与本初、夏侯惇等皆有殊功于卿者也;卿其图之。’”

五、气量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有器量,好谋,有智数,善处军府”,这是对曹操“大度”的肯定。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曹操曾与吴质谈论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我们知道刘备是英雄,可曹操也是英雄;刘备的志向是匡扶汉室,可曹操却是称霸一方;刘备是汉室宗亲,可曹操却是篡汉自立;刘备身为一方诸侯却没有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刘备喜欢结交人才,可曹操却对那些“桀骜不驯”之辈不加信任。其实说到底就一句话:英雄都是不相信别人的。与之相反的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很多曹操的“气量”:“曹公闻其将死,谓诸将曰:‘与吾共为天下者,惟亮与曹将军耳。’”“亮不负公”“临机断决而不苟且”“公死之日,天下震动”“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这些记载表明曹操的气量非常大,“曹公虽死之日不忘汉室。吾今死而汉室亡,吾心未足惜矣。吾观曹公器量甚大,终能成大事,然忌能之士。”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很有胸怀的人:“不忘汉室”他不会因为自己的死而放弃对汉室的忠心;“忌能之士”他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死而对那些“桀骜不驯”之辈有所猜忌。

再看《三国志》中另一段记载:《魏氏春秋》:操为人尚气。

六、志向与气量的关系

曹操的志向与其气量密切相关。他少年时的志向是“欲为国家除害,以匡天下”。后来他把这个目标变为现实,先后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张鲁、马超和韩遂,统一了中国北方。在统一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势力,在军事上攻城略地,在政治上统一天下。而在军事上他采取的策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天子的力量来抵御外来侵略。所以曹操能够成为曹操,并且能实现他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

曹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其关键在于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当曹操年轻时就有了这种远大志向后,就更加明确地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抱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势力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后来随着他的势力扩大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他才逐步地向现实妥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权力斗争。

当他把袁绍和袁术两个最大对手消灭后。他开始追求统一中国北方了。他首先向张绣发起进攻;当张绣投降后,又乘胜向刘表进攻;当刘表病死后,又趁势进军关中。

在整个过程中,曹操始终坚持自己原先远大的志向。

本文主要是对《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并从志向、气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几点新的认识,与大家共享:

首先,在对待权谋方面,曹操并没有大权独揽,在很多方面都能听取下属的意见。

其次,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虽然也有杀才之举,但更多的是出于保护人才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与后来的曹操有所区别。

这些都可以说明曹操并没有像后世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气量和志向的人。

这一点从他对儿子曹冲和曹昂等人以及对他身边的一些人都很好就可以看出。

但也正是因为曹操这种性格才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损失,也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带来了很大难度。

他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纵横天下、雄才大略……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他在后世的评价中褒贬不一。

作者观点: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曹操,更加全面地认识曹操。不过,由于时代原因,人们对《三国志》和一些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曹操评价有一些不同看法。

在这里笔者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在对待权谋方面,曹操并不是一个像后来那样大权独揽、独断专行的人。

最后,在对待自己性格方面,作者认为曹操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人。他在很多方面都能听取下属们的意见和建议。

正如上文所说他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人一样,他是一个很有志气和志向的人。

通过对《三国志》和一些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曹操形象进行再认识,作者认为虽然曹操在后世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他并非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心胸狭隘以及睚眦必报之人。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陈寿

2.《魏氏春秋》

3.《资治通鉴》司马光

4.《晋书》荀勖

8.《资治通鉴·唐纪十四》钱穆

9.《晋书·文苑传》司马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1083.html

政治,形象,理想,奸雄,曹操,荀攸,天下,三国志,曹嵩,郭嘉,知识科普,志向,曹操,三国志,曹嵩,郭嘉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形象,理想,奸雄,曹操,荀攸,天下,三国志,曹嵩,郭嘉,知识科普,志向,曹操,三国志,曹嵩,郭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形象,理想,奸雄,曹操,荀攸,天下,三国志,曹嵩,郭嘉,知识科普,志向,曹操,三国志,曹嵩,郭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