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商鞅变法到底改变了什么?让秦国一步步崛起,最终统一天下

商鞅变法到底改变了什么?让秦国一步步崛起,最终统一天下

众所周知,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嬴政花费十年时间统一了东方六国,结束了200多年的混乱时代,他自己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可是,嬴政的辉煌不是一个人努力得来的,而是秦国六代君王努力的结果,“奋六世之余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这六代皇帝中,有一人至关重要,他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与商鞅主持的“商鞅变法”,为后来的秦国打下了坚持的基础,使得秦国一步步走向强盛。那么,商鞅变法为何影响力那么强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基本崩溃,中央集权制开始明确,但还处于过度时期。在这一个敏感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一些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

与此同时,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出现,再加上他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也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诸多的政治变动,这些人纷纷要求政治改革,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从大环境上来看,战国七雄也纷纷开始各种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成为了战国七雄的霸主之一。

反观秦国,当时的它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的变革都比较落后,国内的经济已经支撑不了它与七国争雄了。甚至,在经济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时,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并。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也为了在诸侯国的争霸中,使得秦国处于有利地位,秦孝公登基之后,开始向国内引进人才,局域不限制,只为变法图强。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秦孝公求贤令原文曾这么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与之分土”四个字足见其魄力与决心。

二、商鞅与秦孝公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商鞅为何会离魏去秦?不单因为魏国不用他,更是因为秦孝公给出的条件比较优越,魏国大臣公叔痤死后,商鞅便投奔了秦国。

期初,商鞅以帝道、王道之术、霸道之术来劝说孝公,孝公都没有重用商鞅的意思,直到第三次商鞅才拿出真本事。

当时,商鞅又让景监约见秦孝公,这才将自己的富国强兵之策说出来,孝公听后非常高兴,而这一幕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也有所体现。

大约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可是他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产生了犹豫不决的心理。此时,秦孝公便召开了朝会,与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在此期间,秦国的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纷纷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不过,商鞅却与他们针锋相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总的来说,商鞅用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坚持的“法古”、“循礼”,为新法的施行作了充足的舆论准备。此事结束之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开始变法。

事实也证明,商鞅去了秦国如蛟龙进了大海,而秦国这张白纸在他的绘制之下,逐渐变强,更有了东出争霸,乃至到最后一统华夏的资本。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

1.第一次变法:提高经济发展和百姓的积极性

从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一共实施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颁布了《垦草令》,主要是推广《法经》;废除旧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第一次变法主要是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极其坚实的基础。那么,为何会这么说呢?

以“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为例子,简单来说,古代都是以大家族居住,这便造成了一个问题,纳税只需要纳一家,而且征兵也只需要按一家来出人口。

可是,当个体户被强行实行后,以往两家族的人现如今变成了十家、二十家。秦国的户口增多,相应的税赋也就会增加,可以征调的兵力也就会增加,国库、军力自然就会提上去。

而这还不是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商鞅变法》的核心要义是“奖励耕战”,也是秦国变强的根本。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实行的都是奴隶制度,人们被永恒分为三六九等。

假如你是一个奴隶,那么祖祖辈辈都是奴隶,即使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了,奴隶的身份地位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相比较而言,如果你是贵族出身,那么即使没有为国家出过力,地位依然永恒不变。

可以说,这样的“世卿世禄制”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的积极性,奴隶没有上进的动力,而贵族只享受这个身份就过得很好了,使得朝廷腐败不堪,军队打仗根本就不卖力。

可是,商鞅变法下的秦国就不同了,他的“奖励耕战”的政策非常诱人。他制定的“奖励耕战”政策非常详细,在一些资料上还被称之为二十级军功爵位,符合实际,可行性很高。

大致的意思就是,只要你在战场上斩杀一个敌人一个甲士,就可以封为公士,爵位也可带来一座住宅、一个下入、一顷土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奖励。

若是杀敌多,那么获得相应的爵位、奖励更多,这便是“利益”驱动了秦人的求战欲望。当然,军工除了让自己受到奖励之外,有时候还可以荫庇家人。

比如,当你的军功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父母是囚犯、奴隶,也可以直接免除刑罚,提高相应的社会地位。另外,战场上若是不顾生死的杀敌,因而战死沙场。

那么,你的军功也不会被埋没,这些功劳都会记录在你的家人身上,使得士兵不会有后顾之忧,为国杀敌。这样一群虎狼一样的士兵,又怎能不打胜仗呢?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你是贵族后裔,但却没有任何的军功,依然不能够在秦国的官场立足,这就使得一些无能之人被摒弃,而有才华的人不断被提拔。

2.第二次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大约在公元前350年,秦国的国都迁至咸阳,也就在此时,秦孝公让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第二次变法的内容也比较的清晰,主要包括:

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统一度量衡制度,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么……

其实,商鞅的第二次变法虽然也有一些经济政策,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但最大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比如,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使得朝廷可以直接管辖到地方。

一些大家族、豪门世家都封地的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豪门大族对帝王的威胁一步步降低,朝廷也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事实也是如此,秦朝后期修建郑国渠,就是因为没有了门阀氏族的阻拦,才会那么顺利。

此事若是发生在楚国、魏国等门阀世家林立的国家,相比水渠还没开始修建便被搁置了,毕竟这其中涉及到了利益的损耗,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受害者。

总的来说,商鞅的两次变法刺激了农业生产,更重塑社会价值观,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提高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使秦国短时间内成为了七国中的强过。

四、商鞅变法的结局

纵览我国历史上的变法,几乎每一个推动人员的结局都不会有好下场,商鞅也是如此。尽管商鞅为秦开了帝业,但他依然有着非死不可的理由,他损害了秦国的旧贵族的利益,而对方早已视其为仇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贵族们开始群起而攻之,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惠文王也不得不杀商鞅,因为只有商鞅死了,才能平息旧贵族的怨恨,才能稳固他的地位,有一个安稳的过渡期。

话说,商鞅虽然死了,但接秦孝公之位的嬴驷,却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可以持续变法,可以说是“商鞅虽死,而商鞅不灭”,这也是后来秦国一步步崛起的关键。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的成功可以归为两点,他在加强百姓权力的同时,削弱了贵族的利益;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是削弱了贵族的利益,使得它既具有生命力,又具有强制力。

毕竟受益者是百姓、是君王,对于百姓而言、对于君王而言,又怎么会不支持呢?当然,这也需要有一个手段果决的君王支持,恰好秦孝公、秦惠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才有了商鞅法几十年的延续,渐渐地深入人心,难以撼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过秦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1856.html

奖励,经济,什么,秦孝公,时期,崛起,商鞅变法,贵族,公元前,秦国一,观点评论,秦孝公,商鞅,秦国,商鞅变法,魏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奖励,经济,什么,秦孝公,时期,崛起,商鞅变法,贵族,公元前,秦国一,观点评论,秦孝公,商鞅,秦国,商鞅变法,魏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奖励,经济,什么,秦孝公,时期,崛起,商鞅变法,贵族,公元前,秦国一,观点评论,秦孝公,商鞅,秦国,商鞅变法,魏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