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中的考试环节后来为什么会名存实亡?

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中的考试环节后来为什么会名存实亡?

本鬼在前文《为什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中提到,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本来是考试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起源于汉朝。然而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中的考试环节后来却名存实亡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出来的人才一般都要授予“孝廉”和“秀才(茂才)”的头衔,从而成为预备官员。到了东汉中后期,“孝廉”的重要性全面超过了“秀才”。根据名字就可以看出,“孝廉”更看重的是道德水平而不是才学。但问题是道德水平是一个不可能量化考核的指标。

结果就是“孝廉”的选拔要么是作秀造假,要么是搞“老子英雄儿好汉”那一套。根据作秀的水平或者家世背景而不是真正的考核来选拔“孝廉”,导致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孝廉”考试名存实亡。而“孝廉”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核心科目,“孝廉”的考试名存实亡了,其他科目自然难逃一劫。

第二,与后来的科举制不同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的考试不是平民直接报名参加的,而是地方长官推荐的。考试不是由独立于地方长官的地方学政系统负责,而是由皇帝和地方长官自己主持。东汉中后期,皇帝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主持考试,考试的主持就都由地方长官负责。

于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推荐权和选拔权在地方长官手中,而很多地方长官又与崛起的士族豪强沆瀣一气。结果就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推荐权和选拔权被地方的士族豪强控制,而选拔的标准也就从考试变成了家族背景。这样一来,察举制和征辟制的考试自然也就名存实亡了。

第三,东汉时期,造纸术尚未大规模普及,印刷术更是没有出现,东汉时期的大部分书籍还是以竹简或者碑刻为主。这就导致普通民众很难获得书籍,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士族才有可能持有大量书籍。正因如此,士族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垄断教育权,即所谓的“经学传家”。

因为士族垄断了教育权,所以东汉时期的读书人要么是士族子弟,要么是士族的门生故吏,庶族平民几乎不可能靠自己读上书(比如刘备)。既然参加考试的学生基本都是士族及其门生,那么察举制和征辟制的考试自然就变成了根据士族背景选拔,考试自然也名存实亡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1884.html

水平,考试,地方,察举制,平民,汉朝,背景,自然,书籍,士族,知识科普,征辟制,东汉,察举制,科举制,士族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水平,考试,地方,察举制,平民,汉朝,背景,自然,书籍,士族,知识科普,征辟制,东汉,察举制,科举制,士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水平,考试,地方,察举制,平民,汉朝,背景,自然,书籍,士族,知识科普,征辟制,东汉,察举制,科举制,士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