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三国中的第四“国”:从政治、军事和外交剖析辽东燕国的兴衰

三国中的第四“国”:从政治、军事和外交剖析辽东燕国的兴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大明才子杨慎的这首《临江仙》配上当代作曲家所谱的曲,和老版《三国演义》一起成为了时代的经典,被千家万户所熟知。每当这首歌响起,那个群雄逐鹿的三国乱世总会让听众思绪万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从东汉黄巾起义开始描写,直到最后的三家归晋,期间一百多年的时间跨度,最让人所期待的莫过于魏蜀吴的三足鼎立。这也是为何那个纷乱的时代,会被冠以“三国”之名。

但事实上,在三国时代,在大汉的故土上所建立的政权并非只有魏蜀吴三家,还有一个“神秘”且不被人所熟知的燕国。在文臣武将上,燕国能拿得出手的远不及魏蜀吴三家中的任何一家,综合国力和其他各方面也差距较大。正因如此,同处三国乱世的燕国并没有吸引太多的关注度,甚至连罗贯中也没有给予其足够的笔墨。但在汉末三国的时代,燕国是真实存在且不容忽视的,所以笔者想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角度来揭开燕国的神秘面纱。

辽东政治的独立和稳固

燕国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小政权,虽然并没有得到魏蜀吴任何一家的承认,但其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完全自主,也让其成为了一个实际上的独立王国。燕国的奠基人名叫公孙度,是个值得一书的人物。公孙度的父亲逃官到玄菟郡,当时玄菟郡的太守公孙琙有个独子叫公孙豹,年仅18岁便不幸夭亡了。恰好公孙度曾用名也叫公孙豹,并且长相和太守的儿子非常相似,所以就被思子心切的太守收养了,不仅培养他还给他娶妻、送他进入仕途。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念及同乡之情,推举他担任辽东太守成为了一方之主。在这之后,公孙度大肆打击辽东的豪族和反对自己的官员,彻底将辽东变成了自己的地盘。除了对内采用高压政策大肆排除异己,公孙度对待周边的异族也恩威并施,迫使夫馀、高句丽俯首称臣。可以说,在汉末乱世中,远离中原的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不高,但是对周边政权和异族而言,公孙度绝对是一个爸爸一样的存在。

早在公孙度刚刚担任辽东太守的时候,他就有了不臣之心。他曾召集亲信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图谋王位的时候了。”在中原大乱的时候,公孙度和他所统治的辽东几乎是一个旁观者,这也给了公孙度关起门来谋发展的空间。原本汉王朝的辽东郡被他分为了辽西和中辽两郡,两郡太守也都是他亲自任命的。分设太守之职,渡海收取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他还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亡父公孙延为建义侯。

划分行政区域、追封自己的父亲,这些权力都是皇帝才享有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逾越礼法视同谋反。除了以上的种种不臣之心,公孙度还曾在出行时坐着皇帝专属的銮驾,头戴冠冕九旒……以上种种,无一不是在表明自己脱离汉王朝而独立的决心。曹操任丞相时,曾以汉室的名义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但公孙度却非常不屑:“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连汉室颁发的印绶都被他随意丢在了武器库中。

与其说公孙度是燕国的奠基人,倒不如说他是辽东政权的建立者。在政治上,公孙度已经彻底脱离了东汉王朝,成为了割据一方名副其实的诸侯王。换言之,辽东也已经从实际上脱离了汉王朝中央的统治。

辽东的军事行动与实力

公孙父子清晰地认知了中原的局势,再加上自身实力有限,所以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避免参加中原的战争。事实上,公孙氏也并非全然无心中原,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度谓茂及诸将曰:“闻曹公远征,邺无守备,今吾欲以步卒三万,骑万匹,直指邺,谁能御之?”诸将皆曰:“然”。又顾谓茂曰:“于君意何如?”茂答曰:“此者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夫为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悯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以海内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责将军之罪耳!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将军其勉之!”诸将闻茂言,皆震动。良久,度曰:“凉君言是也。”

毫无疑问,公孙氏为了保留实力做出了一个明智之举,这也使得辽东在中原动荡不安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换言之,辽东对内的军事行动并不多,其军事力量只能够通过对外的军事行动来一窥究竟。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公孙度对外用兵的记载,如:“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为了扩充地盘,公孙度在无法对内逐鹿中原的情况下如“欺负”异族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事实上,公孙度攻打高句丽等政权,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高句丽与汉朝的玄菟郡接壤,所以高句丽在扩张时时常侵扰玄菟郡。史书中记载:“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辽东太守蔡风、玄菟太守姚光以宫为二郡害,兴师伐之……”也就是说,辽东与高句丽的战争由来已久,所以公孙度按着高句丽暴揍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能确认是公孙度胜利,《三国志》中的一句“威行海外”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公孙度去世后,其子公孙康接班,依旧吊打高句丽。甚至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将朝鲜半岛上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

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对内的军事行动中,辽东却输得一塌糊涂。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曹叡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辽东,短短几个月,经营了近50年的政权就此迎来了覆灭。除了魏军的强劲和司马懿的谋略之外,辽东的军事实力也水平有限。

辽东对魏蜀吴的外交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辽东第二代统治者公孙康病逝。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年纪尚幼,乱世之中国赖长君,他便传位给了弟弟公孙恭。当时曹丕称帝不久,为了彰显曹魏的大国气象,便加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可谓是恩宠之至。但但公孙恭虽然年长,但却有着一个缺陷:“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也就是说,公孙恭没有生育能力,也就没有子嗣可以传位。按照一般的逻辑,公孙恭百年之后,必定传位给兄长的儿子。

但是公孙渊等不及,于太和二年(228年)夺了叔父之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来,公孙渊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而他上位执政也将辽东一步步推向了坟墓。首先,公孙渊在治国方略上选择了与父、祖截然相反的道路。在中原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且曹魏一家独大的局面后,他选择了加入中原的争霸赛。当时南方的东吴和蜀汉为了自保不得不联手抗曹,而公孙渊却放弃了依附曹魏,转而接受了孙权的拉拢。孙权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遣使至辽东,赏赐了大量的财物。

在地理位置上,辽东与东吴隔着大海,这么远的距离也让公孙渊开始担心。于是他收下了东吴的财物之后杀掉了使者转而继续抱曹魏的大腿,从此便与吴国交恶。对于公孙渊的“浪子回头”,魏明帝曹叡也显示出了宽广的帝王胸怀,“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按说只要公孙渊不乱来,曹魏也不会拿他怎么样,毕竟曹魏的主要对手是南方的孙刘联盟。公孙渊也明白这一点,便在暗中再次和东吴来往。这种鼠首两端的外交行为,也引起了曹魏方面的不满。

景初元年(237年),曹叡派遣毌丘俭率军讨伐,但公孙氏经营辽东多年,凭借着种种优势战胜了魏军。这一场胜利让公孙渊信心大增,认为自己已经有实力可以抗衡曹魏了。便决定正式和曹魏划清界限,公孙渊自称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从公孙度到公孙渊,公孙氏祖孙三代四位统治者对辽东的经营终于“开花结果”了,公孙氏不仅有了实际上的政权并且有了名号。但这种公然的背叛也招致了曹魏更严厉的打击,次年司马懿统兵前来征讨,建国不到一年的燕国覆灭了。

百晓生说

公孙氏在乱世之中割据辽东,成为了辽东实际上的统治家族。初期的两代统治者公孙度和公孙康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不仅保存了自身实力并且收复了被高句丽侵占的汉朝故土。从总体上来说,这两任统治者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后期,公孙家族的内部矛盾爆发,统治者的外交政策也严重失误,这也是公孙氏覆灭的原因。后世普遍不认可公孙渊燕国政权的合法性,毕竟魏蜀吴三家中没有任何一家承认。但即便如此,公孙氏割据并统治辽东半个世纪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非要给这个政权定性,燕国自然无法和魏蜀吴三家平起平坐,毕竟三国的最高统治者都是皇帝。而公孙渊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自立的王,在等级上就差了一大截。所以辽东的公孙家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独立的状态,甚至其维持的时间跨度比蜀汉还长了几年,但这并不足以让“三国”变成“四国”,毕竟“燕国”的存在只是昙花一现。但天下没有永恒的王朝,即便是强大如曹魏,最终也没能逃过灭亡的命运。这也正应了《临江仙》里的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而我们看待这些历史的态度,也无非是“都付笑谈中”。

百晓生侃中国史,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国东北史》、《东北通史》、《高句丽的兴起与玄菟郡》

声明:谢绝抄袭,违者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2201.html

政治,公孙度,外交,太守,燕国,军事,中原,三国,将军,辽东,观点评论,公孙渊,公孙度,燕国,辽东,高句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公孙度,外交,太守,燕国,军事,中原,三国,将军,辽东,观点评论,公孙渊,公孙度,燕国,辽东,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公孙度,外交,太守,燕国,军事,中原,三国,将军,辽东,观点评论,公孙渊,公孙度,燕国,辽东,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