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颠覆性还原漠北之战,让卫青、霍去病真正的军事精髓不再遗落!

颠覆性还原漠北之战,让卫青、霍去病真正的军事精髓不再遗落!

关于漠北之战,无论史书还是后世的研究,基本都是如下的过程描述——

1、前119年春天,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分两路,各率5万骑兵,越过数千里大幕进攻漠北。

匈奴方面第一时间就得知了消息,赵信建议伊稚斜单于将辎重后撤,让匈奴军队在大幕边上严阵以待、以逸待劳。

2、卫青与伊稚斜进行了一场堂堂正正的主力决战,卫青甚至玩出了“车骑协同、车守骑攻”的新战法,随后利用风沙天气进行两翼包抄,将匈奴主力尽数包围。

伊稚斜见打不过,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逃跑,决战就此分出胜负,卫青取得1.9万的战果,随后一把大火烧了“赵信城”。

3、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后,在东路狂飙突进两千里,打的沿途匈奴左贤王等人抱头鼠窜,据说一直打到了贝加尔湖(即瀚海),战果达到惊人的7万,随后举行了辉耀千古的封狼居胥!

4、卫青进军途中,通过俘虏得知了伊稚斜单于的具体位置,因为各种原因,他不想让前将军李广去打单于、抢走功劳,就强制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绕远路,导致两人迷路、失期、触犯军法。

李广最后愤而自杀,酿成惨剧。再加上卫青的战果远不如霍去病,所以他这边一个受到封赏的都没有,风头都被霍去病那边的人抢去了。

看起来似乎没啥问题是吧?两千年多来,史家和世人不都是如此理解漠北之战的么?

那就只提一个小疑问:汉军总兵力是10万骑兵,估计匈奴方面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伊稚斜单于本部的兵力总归要比左贤王部多一些吧?假设他有6万骑兵。

那么,卫青所部(明确刨除李广前军和赵食其右军)最多3万余人,他是怎么用3万兵力去包围住伊稚斜的6万兵力的?

行,卫青就是厉害,他就是有这种逆天的指挥能力,那为何包围6万却只有1.9万的战果?伊稚斜明明只率领几百名骑兵逃走,包围圈中的6万匈奴士兵中,有4万人直接飞走了不成?

同时,如果左贤王部只有4万总兵力,那么,霍去病的7万战果是怎么打出来的?!

难道是杀匈奴老百姓凑的人头数?

以霍去病的少年狂傲,他不至于干这么没品的事吧?汉廷也明令禁止弄虚作假啊!

既然说到品德方面,另一个疑问也就顺势而生:卫青真的是故意打压、陷害李广么?他作为全军统帅,大战当前、胜负未分,他会和李广玩这种勾心斗角、争功揽功的无耻阴谋?

如此不顾大局、心胸狭隘、鬼蜮伎俩的人,是怎么混成汉军统帅、一代名将的?

其实,关于漠北之战的疑问、奇怪、未知之处,还有很多很多,真能全部破解,甚至会让我们对整个漠北之战产生完全颠覆性的认知,从而让卫青、霍去病在此战中的真正军事精髓与指挥艺术“重见天日”、大白于世人面前!

还是从头说起吧。

一、卫青和霍去病在战前的“互换”到底是咋回事?

【《汉书》:春,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去病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虏言单于东,乃更令去病出代郡,令青出定襄。】

汉军原本的战役方针与部署很明确,霍去病就是专门用来打伊稚斜单于的,结果发生了一个小意外,抓到了个俘虏,招供说伊稚斜跑到东边去了。

于是汉军就更改了作战计划,两部调换,让霍去病出东路,看这意思,霍去病算是盯死伊稚斜了,小样,打的就是你,别想跑。

大战在即,作战方针与部署却出现了根本性改变,究竟是因为什么呢?不会对汉军内部造成重大影响与混乱么?

看图,显然,汉军原本的战役方针:霍去病远程奔袭单于庭,向单于本部发起突然袭击,将其向东驱赶;同时卫青进攻左贤王部,将其向北驱赶;最终霍去病、卫青两面夹击,将伊稚斜、左贤王“一勺烩”。

实际上演的战役方针:因为伊稚斜向东移动了,霍去病先打左贤王、再打伊稚斜,而卫青远程迂回、包抄其退路,然后两面夹击,将伊稚斜、左贤王“一勺烩”。

表面看起来,霍去病的初期作战任务明显加重了,原本是“霍去病单挑伊稚斜、卫青单挑左贤王”,实际变成“霍去病单挑左贤王+伊稚斜,卫青迂回包抄、到位后再参战”。

猛一看,这对霍去病当然不公平,虽然他很能打,但一挑二,以5万对10万,不是明显降低了整个战役取胜的概率么?要是霍去病进展不顺、伤亡严重,卫青穿插到位又能怎样呢?

但是,这正是漠北之战真正的军事精髓所在。

我们一定要先搞清楚:汉军在战前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汉书-卫霍传》:其明年,上与诸将议曰:“翕侯赵信为单于画计,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轻留,今大发卒,其势必得所欲。”是岁元狩四年也。】

【《汉书-匈奴传》:其明年春,汉谋以为“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

早在前123年漠南之战后,赵信就给伊稚斜、左贤王等人做出了明确战略规划,利用大幕实现对汉军诱敌深入、以逸待劳,让汉军注定有来无回。

卫青当然不可能中计,于是这四年下来,汉军从未有过一次翻越大幕、进攻漠北的军事行动,这就导致赵信、伊稚斜等人认定汉军根本不敢这么做,大幕成了汉军无法逾越的天险,从而高枕无忧、疏于戒备。

但是,现在汉武帝、卫青下定了战略决心,你们以为我不敢、做不到,我就偏偏打你脸!

这就必然衍生一个战前优势,即战役发起突然性。这一点,自从河南阴山之战以来,汉方可谓“屡试不爽”,每一战都是出乎匈奴方面的预料,打了他们一个彻底的事先想不到。

现在汉武帝、卫青可谓经验丰富、信心满满,虽然漠北是距离相对远了很多,但实质同样是再玩一次突然袭击,史实证明,匈奴方面始终不长记性,和之前的所有战役一样,最终是因此输掉了漠北之战。

这里要强调一点,现在的汉军,相比十年前关市之战时,早就发生了“洗心革面”、由内到外的根本剧变,尤其是治军、情报保密工作,经过卫青等人多年的努力,无论是认知层面还是实际执行力度,都不可能再犯战前泄密的低级错误。

别看汉军10万骑兵在定襄、代郡磨刀霍霍,数十万后勤部队也云集于此,整体“动静”不可谓不大,但是,匈奴方面对此实际是一无所知,卫青更不可能让他们提前知道、有所准备。

【《汉书》: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

因此,史书这个记载是严重值得商榷的,就算为真,也只能是战役发起后,赵信、伊稚斜才做出的针对性反应,而不是在战前,要不然卫青可就太失败了。

由此不难理解,卫青为什么会有这个最初作战计划。

既然是突袭、偷袭,自然要先打兵力最多的单于本部,让霍去病千里突袭、“神兵天降”到漠北单于庭,争取短短数日内就将毫无准备的伊稚斜彻底打崩溃、向东逃跑。

单于本部主力遭到重创,汉军就具有了明显兵力优势,再加上双方士气转换,卫青和霍去病两面夹击,很容易将左贤王部和单于本部残军“一勺烩”,从而取得漠北之战的根本性胜利。

但是,计划不如变化,正在汉军准备照此实施的时候,卫青突然通过俘虏而知,伊稚斜单于及其本部主力最近跑到了东边,即离开单于庭、靠近了左贤王部,这无疑是匈奴方面兵力部署的一个重大变化。

不是说现在霍去病扑不到伊稚斜了,而是就算扑到,霍去病的突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原来是“5万偷袭6万”,基本是一打一,很容易成功。

但现在成了“5万偷袭10万”、一打二,关键是伊稚斜和左贤王靠的太近,他俩很容易迅速集中。就算霍去病偷袭伊稚斜成功,也会很快陷入兵力劣势,从而不是偷鸡,反而成了送死。

那么,能不能卫青先出击左贤王,让霍去病偷偷地千里突袭单于本部呢?

这其实纯属昏招,因为卫青一旦进攻左贤王,“战役发起突然性”就已经失去,伊稚斜很容易产生戒心,从而有所准备,霍去病也就根本实现不了对其的千里奔袭、突然袭击。

这其实和漠南之战一样,玩“声东击西”、“声南击北”不是妙招,反而是打草惊蛇的昏招。

所以实际上演的漠北之战,其实和河西之战卫青的战前运筹实质相同,区别是,现在是霍去病负责正面进攻,吸引左贤王、伊稚斜的注意力,将他俩拖在东面,而卫青(像河西之战时的霍去病)偷偷千里迂回、包抄其后路,等霍去病将匈奴正面打垮,就能和卫青两面夹击,从而将匈奴十万大军包围、彻底击败。

漠北之战的这个实战方案,相比战前方案,无疑是难度加大、战果效率相对降低,但是实际情况如此,卫青又不可能左右伊稚斜的实际位置,他必须就此做出改变,这才是对一个名将、优秀军事家的真正考验,他必须随机应变、机断专行!

如果还按照战前方案,霍去病很可能是送死、一去不回,因此卫青果断决策,战前计划放弃,采用实战计划,两军位置进行调换、进攻路线同步改变。

霍去病部出代郡,从南向北发起正面进攻;卫青部出定襄,向西北远程迂回、包抄匈奴后路!

二、霍去病这一路的实际推进过程。

显然,这个正面进攻的作战任务,要求霍去病这5万骑兵,一定要相当能打!整体而论,他现在可是一挑二,5万打10万。

妙就妙在,霍去病的这5万骑兵,恰恰全是“敢力战深入之士”,说白了,汉军10万骑兵,相对能打的、单兵战斗力突出的士兵,都在霍去病这里了。

【《汉书》: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

这取决于霍去病的一贯“风格”,只要看到强壮士兵、上等好马,他就直接朝自己的军队里拉,被看上了就别想跑了。

这不是霍去病的私心作怪、军阀作风,事实上,他这个做法很符合当时汉匈战争的实际战术要求。

比如河西之战,恰恰是霍去病这支“特种骑兵”的存在,才实现了一打河西的狂飙突进、一路向西,尤其是二打河西,在公孙敖正面推进不顺的危险态势下,霍去病部逆天爆发、强势碾压,才取得战役大胜。

当前的漠北之战同样如此,即使按照战前方案,执行千里突袭单于庭的霍去病5万骑兵,也必须得是全军精锐、能打。

由此,霍去病和卫青两路之间的“调换”,实际根本花费不了多长时间,一两天内就搞定了,这也是卫青能够果断决策更改作战计划的现实原因,如果还需要大面积的部队调动、更换、耗时良久,战机很可能就失去了。

比如,如果这段时间内,伊稚斜主力又跑回了单于本部,那么霍去病进攻左贤王,岂不就是打草惊蛇了?实际还该采用战前方案才对啊!

这就是军事战争的复杂之处,什么叫“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战机稍瞬即逝”?从来没有什么必然正确的军事理论,一切都是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迅速反应、灵活变动,这才是卫青此战的军事精髓所在。

接下来看看霍去病这一路的实际推进情况,这主要记载在战后汉武帝奖励霍去病的诏书中。

这轮汉匈战争中,汉武帝的类似诏书一共出现过7次。

其中卫青2次:河南阴山之战、朔方之战后。

霍去病5次:漠南之战、一打河西、二打河西、受降浑邪王之战、漠北之战。

客观而论,漠北之战后汉武帝的这次诏书,是其中未知之处最多、最为难解的,也由此产生了很多误解甚至完全离谱的解释,导致霍去病这一路的战事进程完全云里雾里、搞不清楚。

解读这段诏书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两个核心要点:

鉴于特别重要,误解极多,需要一句句来掰扯、辨析清楚。

1、

【《史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

【《汉书》: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

这里的荤粥、荤允一个意思,应是上古时代(或殷代)华夏人对匈奴就有的称呼,一直流传到汉初。

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霍去病带着过程中所俘虏的匈奴士兵、百姓一路朝前打,这无疑会拖慢行军打仗的进度,跟“约轻赍”即轻装简从也相互矛盾。

实际意思是,霍去病这5万骑兵中,包含着一定比例的、由匈奴人组成的部队,他们都是之前历次战争中被霍去病俘获的,或者汉匈开战以来归降过来的匈奴人,特别是浑邪王那次共计4万人的投降,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匈奴人参加汉军。

【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

复陆支、伊即靬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所谓“归义”,就是归降,他俩在此次漠北之战中发挥出色、贡献很大,所以战后获得封侯。

按照汉书功臣表,其中复陆支“以少破多”,伊即靬“手剑合”(估计是战术创新)。

所以汉武帝说这句话,是褒扬了匈奴族人对于漠北之战的重大贡献,这当然是政治层面的考量,顺带也算“杀人诛心”。

你看,连本族人、老百姓都打你们,说明伊稚斜单于、左贤王等人肯定德不配位嘛!

2、

【《史记》: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

【《汉书》: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

“章渠”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书》做出了补充,加了“单于”二字,后世就多数理解为,章渠应该是伊稚斜的一个很重要的近臣,所以汉方抓到他很有面子。由此,章渠就应该是个人名。

但是,伊稚斜的一个近臣能有多少国际影响力,让汉武帝必须提到他?而且是第一个大军功,对吧,结合上下文,霍去病第一个功劳就是抓到了章渠。

如果这个章渠是个匈奴王级别,估计还说得过去,但区区一个近臣是否有资格进入汉武帝的法眼?

我的理解:章渠不是人名,“涉获章渠”不是“涉获+章渠”,而是“涉+获章渠”,即渡过这条叫“获章渠”的河流!

所谓“获章渠”,是当时匈奴语对这条河的叫法,汉方给音译成了“获章渠”,但是,从班固开始,就已经跑偏了,将这个词语当成了汉文,被“获”字给带进沟里,从而理解成“获+章渠”,捉到了个人。那这个人必须得异常重要,于是班固给加了“单于”二字。

显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语言翻译引发的文化误会。

比车耆、北车耆只是写法不同,明确是个匈奴民族名称,他们的北车耆王很不幸,这次被霍去病直接干掉了。

“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估计是受到前面“章渠”是个人名的影响,这里一般理解成,这个左大将职务的匈奴人,名叫“双”。

其实这根本不是班固的本意,句读错了,实际应是“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

即汉军获得了北车耆王、左大将两人的旗鼓!这个左大将尊姓大名,汉武帝乃至汉人能有多少兴趣?而且这个家伙还没被俘虏,汉武帝会替他宣传知名度么?

【《史记》:校尉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

【《汉书》:渔阳太守解、校尉敢皆获鼓旗,赐爵关内侯,解食邑三百户,敢二百户。】

诏书后面的封赏内容,其实对此做出了相应解释,班固甚至补充了司马迁的史料不足,按照封赏户数差异,实际应该是李敢获得了北车耆王的旗鼓,渔阳太守解获得了左大将的旗鼓。

可见,战场上缴获敌方主将的旗鼓,是个十分重大的军功,奖励丰厚。

这里要重点说下这个“左大将”,他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个职务!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尝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最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显然,左大将是左贤王部仅次于左贤王、左谷蠡王的第三号人物,但是别忘了,伊稚斜可是从左谷蠡王“升级”成的单于!

目前的左贤王,基本可以确定是伊稚斜的太子,那左谷蠡王是谁呢?有没有设置呢?

我们无从确定,正常来说肯定会设置,但是汉武帝的诏书压根没提到这个人,反而提到了左大将。

再结合后来伊稚斜战败,右谷蠡王在混乱局势下宣布自立为单于,这些情况,大致反证,这个左谷蠡王就算设置了,“存在感”也不强,实际无非就是个人能力、威望不足,或者是受到伊稚斜单于、左大将等人的打压排挤。

因此,左大将成为了左贤王部的真正实权人物,特别是左部的军权在他手里,所以是他率军和霍去病对战,汉武帝也才提到他。

这个问题延伸一步,实际就是:当时左贤王部的王庭、大本营在哪里?跟单于本部的“国家”分割线又在哪里?

路博德的相关记载给出了答案!

【《史记》: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骠骑将军,会与城,不失期,从至檮余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

【《汉书》: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票骑将军,会兴城,不失期,从至梼余山,斩首捕虏二千八百级,封博德为邳离侯。】

【《汉书》功臣表,邳離侯路博德:以右北平太守從票騎將軍擊左王得重,會期,虜首萬二千七百人,侯,千六百戶。四年六月丁卯封,十五年,太初元年,坐見知子犯逆不道罪免。】

综合上述史料,显然,霍去病并不是东路的唯一汉军部队,还有右北平太守路博德这一“副路”,他的进军路线很明确,从右北平出发北上,迂回到兴城(或与城),任务是进攻左贤王部的辎重,配合霍去病的主线进攻,向南包抄、夹击左贤王部的军队

路博德这一战共俘虏1.27万人,实际斩首数字2800级,说明他出色完成了任务。

就战场局势推演,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所谓“兴城”,便是当时左贤王部的王庭所在,所以霍去病才安排路博德“异道”,千里奔袭、一举端掉这个老窝。

已经可以上图了——

3、

【《史记》: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书》: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所谓“度难侯”或“涉离侯”,其实是匈奴民族名称、音译,即霍去病经过了度难侯王的地盘,也打了一把。

所以不能理解成“历度+难侯”、“历涉+离侯”,这和之前的“涉获章渠”实质类似,涉、历是个动作,后面的是个河流名或者民族王国名,所以“难侯”、“离侯”不是水名、山名,这完全是音译引发的误会,操蛋的是,这些音译名中居然都有“获、度、涉”等动作类文字,导致后世理解彻底跑偏。

弓卢水,结合诏书下文内容,其实就是左贤王部和单于本部的“国家分割线”!霍去病渡过弓卢水之后打的军队或地盘,已经是归属于单于本部了。

战事进展中也有个实际佐证,即路博德“从至梼余山”,之后就没跟着霍去病继续打仗了,显然梼余山应该位于弓卢水北侧附近,霍去病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想让路博德守住梼余山,谨防被伊稚斜包抄了后路、退路。

这就是霍去病胆大心细的地方,他可不是一味勇往无前的莽夫,对于各种可能的危险,他的战场嗅觉极其灵敏!

所以,当时匈奴左贤王部的统治区域,基本是南至获章渠、北至弓卢水,中间的这块区域,具体由北车耆王、左贤王、度难侯王三个主要王国组成

继续。

“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汉武帝这句话其实特别有意思,不觉得很奇怪么?

什么叫“等三人”?是一共三个人,还是五个人?为何不直接点名?很浪费竹简么?

“此处省略三个字”,可是七个字啊!

其实汉武帝这句话大有内涵,不深入了解这一战,都几乎无从真正破解。

【湘成侯敞屠洛:以匈奴符離王降,侯,千八百戶。六月丙子封,七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散侯董舍吾:以匈奴都尉降,侯,千一百戶。六月丙子封,十七年薨。

臧馬康侯雕延年:以匈奴王降,侯,八百七十戶。六月丙子封,五年薨,亡後。】

在战后的六月丙子日,有三个在此战中投降的匈奴人被封侯,其中敞屠洛是匈奴符離王、雕延年是匈奴王,董舍吾是匈奴都尉。

他们仨就是汉武帝所说的“等三人”!

这一战俘虏的匈奴高层人员那是相当多,他们之后多数无疑也都投降了汉朝,但汉廷为什么只给这三个人封侯?

显然,他们仨不仅是“战场起义”,还“反戈一击”,参与了霍去病和伊稚斜单于本部的战争,立下军功,所以战后才获得封侯。

汉武帝这个诏书发布的时间,其实正是路博德等人被封侯的六月丁卯日,即比六月丙子要早十天,虽有这个时间间隔,但这三人的封侯决策,汉廷显然也在酝酿中了。

因此,汉武帝这个诏书,原本可能是这么写的:“获屯头王、韩王、符离王、匈奴王等人……”

鉴于符离王敞屠洛、匈奴王雕延年及时返正、大大有功,显然不能再这么写了,这不是过河拆桥、故意羞辱他俩么?

但毕竟是被消灭的匈奴王级别,这个战功汉廷还是要明确昭告天下的,因此改成了“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说明一共俘虏了五个匈奴王级别要员,并没有点他们仨的名字,其中甚至给了原匈奴都尉董舍吾一个面子。

别人可能不清楚,他一看到就明白了,汉廷这是把他视作了匈奴王级别,说明他的功劳没有被轻视,按说他只是都尉,哪里够格算得上匈奴王呢?

这大概就是现实政治的复杂、玄妙之处吧。

这里稍微延展一下,这个“韩王”,有没有可能是当年韩王信的后代呢?虽然韩颓当、韩婴等人早就回归了汉朝,但不排除还有其它后代吧?

综上,霍去病这一路,先打了左贤王部,然后与单于本部明确开战,这本身就说明,匈奴一共10万的总兵力,霍去病先后都交手了,这才是他前后斩首虏共7万战果的根本由来!

而且我们要明确一点,霍去病所谓“封狼居胥”等操作,一定是在漠北之战整体结束后才进行的,他不可能边打仗边庆祝,心不至于这么大吧?

这对我们梳理卫青那一路的战事进展,无疑相当重要。

三、卫青所部的实际推进过程。

因为卫青战后没有受到汉武帝的诏书表扬,所以他这一路的具体推进情况,史书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记载。

比如卫青是不是和霍去病同时出发?他走了是哪条路线?他在什么时候、哪里和李广赵食其分的兵?他和伊稚斜单于又是在具体哪个地点进行的决战?

由此,我们只能从卫青与伊稚斜的这场明确发生的战争入手,再结合霍去病那边的实际进展,来进行综合的前后推断。

——————

【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万骑。会日且入,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青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会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

——————

首先,结合霍去病东部的实际进展,我们已经可以明确,伊稚斜这是在东部区域被霍去病击败、选择向西退却的过程中,遭到了卫青的全面阻击。

这说明,卫青已经实现包抄到位,这场战争也不是双方堂堂正正的决战,而是卫青在拦截、阻击伊稚斜的逃跑!

意识到这一点,这一战就很好还原了。

“见单于兵陈而待”,不是后世惯常以为的,伊稚斜在大幕北侧摆好阵势,等着卫青一出大幕,双方就决战。

这个事情本身也不合常理,卫青怎么会这么愚蠢,大军翻越大幕都这么疲惫了,一口气不歇就直接开战,不是找打败仗么?

真实情况完全相反,是卫青“武刚车自环为营”,摆好阵势,“陈而待”单于之兵,而不是伊稚斜摆好阵势,他现在其实是在行军逃跑过程中,突然发现卫青“从天而降”,挡在了他的前方!

这个局面,无疑大大出乎伊稚斜的预料,他压根没想到卫青会玩“千里迂回包抄”的谋略,居然还玩成功了。

这无疑会让伊稚斜肝胆俱裂,以前文章分析过,他的军事造诣算得上当世第二,仅次于卫青,当然,此战之后他肯定要降一名了。

伊稚斜迅速明白了一切,这个卫青太狡猾了,居然给他上演了一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他要不能全力突破,下场就是被包围、围歼。

所以他立刻“纵万骑”,想冲破卫青的“武刚车营”,卫青用五千骑兵迎击,双方开战,打的如火如荼。

此时太阳西照,战场上突然出现了飞沙走石的意外局面,一度甚至严重到对面都看不到人,更不要说打仗了。

这对双方无疑都是机会,所以卫青果断下令两翼迂回包抄,争取将所有匈奴军队包围起来,而伊稚斜已经感到极为不妙,不敢再打,甚至连大军都不顾了,率领几百壮骑,直接趁乱溜之大吉。

天气好点后,双方继续开战,局面一片混乱,双方战损差不多。很快,卫青就从俘虏口中得知,伊稚斜已经溜了,于是连忙派军追击,同时将当面战事迅速收尾。

因为双方都是骑兵,包围圈又是临时构建,算不上多严密,所以并未实现全歼,稍后还有一轮追击战,前后持续不过两天。

战事结果很明确,卫青在追击战的过程中“颇捕斩首虏万余级”,结合1.9万的战果反推,说明这场阻击战的战果是9千左右。

这说明伊稚斜兵力在2-3万之间,恰好和霍去病的7万战果对得上。

卫青此时的总兵力在3万多些,稍占优势,再加上他是以逸待劳、发动阻击,又迅速实现战场包围,所以伊稚斜才不敢跟卫青纠缠,逃命要紧。

可以上图了——

显然,卫青阻击伊稚斜的战场地点,不可能是在大幕中,只能是在漠北而且是当时单于庭的西方,鉴于匈奴方面的“地标”实在太少,所以应该是在后世东汉时代著名的“茏城”附近,大致在这个范围。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卫青之所以安排李广赵食其分兵,其实是想构建两道阻击线,而李广赵食其的目的地,是且只能是茏城东方的单于庭附近!

【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我们来看看,进军过程中,卫青抓到俘虏,交代出伊稚斜的具体位置,那么这个位置是在哪里?

显然,这个位置可以断定是在单于庭以东,即当时伊稚斜还在东边和霍去病决战,根本没有意识到卫青等人在迂回包抄他的后路。

只有如此,卫青进行分兵才有意义:

1、如果伊稚斜已在茏城或更西侧,说明卫青的迂回包抄已经“失期”、完全落空,为图补救,他更不可能分兵,让李广赵食其走东道、绕远路,而是全军抓紧向茏城急进,争取还能抓到伊稚斜的尾巴。

2、如果伊稚斜当时是在单于庭,卫青同样没有必要进行分兵,因为霍去病势必会朝西进攻,李广赵食其去了用处也不大,反而赶到茏城,集中西路的所有兵力,向东阻击伊稚斜才更有战役价值。

因此,李广当时对于这次分兵,应该是极为高兴、兴奋的,这无疑是他盼了后半生的机会,现在终于可以去打伊稚斜了,而且这是封堵任务,只要他能及时穿插到单于庭,很可能直接封住、逮到伊稚斜单于!

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卫青的命令,甚至,如果卫青不让他去,他反而才会闹脾气、抗命不遵。

由此,我们不得不遗憾的发现,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在这段记载上严重“失真”,个中原因也不难想到,无非是最初的“始作俑者”司马迁对于李广的同情、推崇乃至曲解,以及史家鲜克知兵等原因,导致出现全盘误解,乃至各种“阴谋论”都出来了。

实际上,李广、赵食其没有完成这次军事任务,原因极其简单,就是他俩在大幕中迷路了!虽然很操蛋也很悲催,但这就是事实。

这估计才是李广最终选择自杀的根本原因,老将军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仗,终于熬到了最好的机会,眼见就能建立奇功,结果还是命中注定无此命数。

而此战之后,匈奴已被彻底击败,汉匈战争已经结束,李广再也没有了任何机会实现毕生壮志与封侯夙愿,在这种绝望心态下,又有朝廷的追罚、问责,李广最终选择激烈的方式告别人世!

这才是李广真正的悲壮与无奈,远比史书所说的被陷害、阴谋论之类的更为真实,也更让人感同肺腑、无语凝噎。

回到卫青这边,姑且不论他和李广的个人关系、对李广的军事能力评价等,起码作为军事统帅,他不可能将其它任何利益纠纷置于军事战争之上,这是他作为统帅、将军的一个底线,如果仗都不赢,争来争去又有何意义?

而且,一旦打败或者战果不如意,卫青才是第一责任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他能不明白么?

卫青当时做出分兵的决策,无疑是极其明智的,因为伊稚斜完全没想到汉军还有迂回包抄这一手,汉军在单于庭、茏城等地布置的阻击线多一道,对匈奴逃跑部队的杀伤就会多一层。

卫青分出前军和右军两路军队,兵力在2万左右,他肯定是希望李广赵食其就已经可以重创伊稚斜,然后他再出手,争取实现对于伊稚斜乃至匈奴军队的全歼。

结合实战,汉军实际是歼灭了匈奴10万总兵力中的8.9万,如果李广赵食其这一路也发挥出相关作用,匈奴军队在漠北之战被全歼基本是板上钉钉。

客观说,这不仅是李广的悲剧,也是卫青的缺憾,作为顶级名将、军事家,不能将战役执行的十全十美,打出彻底的歼灭战,同样是求而不得的巨大无奈。

甚至,这无疑将影响到卫青在中国顶级名将“评比竞争”中的实际地位。他不想进入“韩白李岳粟”的最高殿堂么?

四、战后封赏等情况。

史书从来没说过如下事情,即漠北之战结束后,卫青和霍去病两部汉军有没有在漠北会师?

封狼居胥的时候,卫青有没有参与?如果他参与了,第一主持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名将荣耀”第一人到底是谁?

我想,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史书没写不代表没发生,后人更不至于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想不到。

实际过程大致是,卫青烧了赵信城,此时霍去病也基本消灭伊稚斜留下阻击他的当面匈奴残军,两人随后在单于庭取得会师,此后所有汉军联合举行“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山,登临翰海”等系列活动,标志着这一轮汉匈战争的最终胜利,以及汉军、汉人的无上荣耀。

所谓“瀚海”,根本不是贝加尔湖,匈奴方面要么是朝西北逃跑,要么是就地被歼,霍去病没有追击到数百里外的贝加尔湖的必要。

实际上,“瀚海”应该也是当时匈奴语言的音译名,蒙古语中Archangaj,汉译“杭盖”或“杭爱”,意为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和树林的世界,便是游牧人眼中天堂般的“杭盖”。

所以,“瀚海”就是当时的单于庭附近区域,在狼居胥山的最高处,是可以俯瞰单于庭这片“瀚海”的!

至于战后封赏情况,卫青这边没人受封其实很正常,本来汉军能打的士兵、部队都被调动、归入了霍去病,战果也大多数都是霍去病所部实现的,但是,这正是卫青的整体战役计划与部署,他才是真正的全军统帅。

其实卫青这边也有个别人受到封赏,比如西河太守常惠、云中太守遂成,从他俩的属地来看,估计在卫青所部迂回包抄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乃至“先锋”的作用,实现对伊稚斜的及时包抄。

以上。本文大致梳理、还原了漠北之战的真实过程,也展现了卫青、霍去病在此战过程中真正的军事精髓与指挥艺术,后续再具体探讨吧。

文章很长,请忍一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2347.html

漠北之战,伊稚斜单于,匈奴,霍去病,战果,军事,卫青,李广,左贤王,汉军,观点评论,左贤,霍去病,卫青,李广,左贤王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漠北之战,伊稚斜单于,匈奴,霍去病,战果,军事,卫青,李广,左贤王,汉军,观点评论,左贤,霍去病,卫青,李广,左贤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漠北之战,伊稚斜单于,匈奴,霍去病,战果,军事,卫青,李广,左贤王,汉军,观点评论,左贤,霍去病,卫青,李广,左贤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