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大秦赋:闷声发大财的代表,战国时代你想不起来的名将,商鞅

大秦赋:闷声发大财的代表,战国时代你想不起来的名将,商鞅

提起来商鞅变法,每个喜欢历史的朋友,总能说上几条,就算是不熟悉历史的人,也知道商鞅这个人,毕竟商鞅变法是上了历史教科书的。

而且几乎所有的书里面提到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几乎都会说到商鞅变法,是商鞅促成了秦国政治社会的全面改革,让他领先与东方六国。

商鞅的身份也往往被人冠以伟大的改革家,秦国丞相等称呼,然而昭烈君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商鞅其实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身份,那就是凭他的战功,完全可以跻身战国名将系列,但提到商鞅,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他名将的身份。

而且围绕着商鞅,本身就有许多的疑点和谜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个你不熟悉的商鞅。

(01)司马迁的错误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商鞅变法成为中国为数不多,成功变法的经验,不断被后世那些想要改革的有识之士提起,比如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经常那商鞅做榜样。

但诡异的是,历史上如此有名的一个人,很少人知道他到底叫什么名字。

这并不是在开玩笑,先秦时代的称谓系统非常复杂,尤其是和秦汉之后的命名规则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先秦文献一个很奇特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可能有好几个称谓。

更要命的是,《史记》作为一本中国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大量的先秦史料都只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否认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的伟大,但司马迁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这个缺点对于历史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后来我们读历史的人,会造成很大的困扰,那就是司马迁分不清姓和氏的区别,这也不能怪司马迁,因为他那个时代,基本上姓已经被氏取代,国人的名字也有了固定的规则。

但先秦不是这个样子的,先秦时代姓和氏有着严格的区分,简单来说,姓是根目录,氏是子目录,一个姓下面会分出来很多氏。

比如同为楚国王族,芈就是他们的姓,熊这一支作为国王的氏就一直被沿用,芈下面还有其他的氏,所以我们看芈月传里面,芈就是楚国王族的姓,熊元熊启这些都是楚王的氏,屈原说他和楚王同姓,指的就是他们都姓芈,但屈原这一支就以屈为氏了。

这个现在说起来简单,但司马迁却分不清,我们看他对商鞅的介绍: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但明显看出来司马迁在姓氏问题上的错误,司马迁经常说某人姓谋氏,这种说法前面说过是错误的,姓就是姓,氏就是氏先秦是分着的,到了秦汉之后就不做区分了。

(02)商鞅到底叫什么

商鞅有很多名字,最常见的就是商鞅,但商鞅是我们后人对他的称呼,古代很多氏都是从封地来的,商是商鞅的封地,所以我们称呼他为商鞅或者商君都是可以的。

但比较惨的是,商鞅没有明确的后代,如果他有明确的后代,如果他子孙满天下,那么叫他商鞅肯定没问题,子孙以先祖的封地封号做姓是后来大部分姓氏的来源。

比如有的史料里说,伏波将军马援是战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听着是不是有点懵,那是因为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所以他的后代就以马为氏。

如果商鞅后代有名人的人话,追述祖先的话,肯定会提到,自己的祖先商鞅如何如何,但很可惜史料上没有记载,但商鞅有没有后代,都不妨碍在商鞅成功受封之前,肯定是叫这个名字。

那么叫卫鞅呢?

这个是秦国人对他的称呼,因为他是卫国来的,所以叫他卫鞅,但这显然也是个不正式的称呼,也就是秦国人的一种非正式叫法。

那么叫他公孙鞅呢,司马迁写到他是公孙氏,这个最不靠谱,古代公的孙子都可以成为公孙,公是古代的一种爵位,西周时期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公是最高一等,按理说春秋战国时代不应该有那么多能被称作公孙的人,因为不是每个国君都是最高一级的爵位,但是好面子这件事自古有之,所以不管国君是什么爵位,对内统一称为公,所以战国时代,公孙满地跑,对应的君子,在那个时代专指君的儿子,现在很多泛指的称呼,在古代那都不是随便叫的。

《郑伯克段于鄢》是大家都熟悉的文章,里面开头就是郑武公郑庄公如何如何,这个就是典型的成内外不同,你明明是伯爵,但也可以称公,如果不了解这个称谓系统,很多人都会搞迷糊,怎么一会儿公一会儿伯的。

所以公孙鞅称呼商鞅也不合适,也是个泛泛的称呼,最后只剩下他明确的姓了,那就是他是姬姓,所以我们可以严格的叫他姬鞅,是不是感觉这个最正确的叫法,反而觉的很陌生很模糊,你现在说姬鞅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你在说谁。

商鞅一个小小的名字就能把人弄糊涂,足以说明,后人对历史的理解,跟当时的真相是差距很远的,同样的商鞅的军功,其实完全可以和白起王翦相提并论,但很少人说道这件事。

(03)始作俑者的无奈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废除贵族特权,废除世袭制度,建立起一套以军功授爵位的体系,凡是秦人,无论出身,只有立了功才能授爵位,这个跟战国时代普遍的爵位世袭制度,是一项根本性改革,也正是这项改革让商鞅得罪了秦国的贵族,但也让秦人变得好战,整个国家全部变成了战争机器,以耕战为最终目标的国家就在商鞅的手里诞生了。

商鞅在秦国变法,肯定是会受到许多质疑,你要想顺利推进变法,就必须提高商鞅的地位,官职好说,但是爵位这个事,连秦孝公都没有办法,毕竟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非有军功不得授爵,商鞅当然不能例外。

最初变法的时候,大家都不信商鞅,于是商鞅搞了个城门立柱,这样才取得了大家的信任,现在自己制定的法律肯定自己得遵守呀,于是在那个文武本来就分得不是很清楚的年代里,商鞅开始了一段为秦国领兵出征的时间。

《史记》的记载很简略,说商鞅将而伐魏,最终取得了河西之地,商鞅也以为这个功劳,被封到商,号商君。

战争过程是没有的,但显然这不是一般的胜利,而是决定了秦国和魏国实力对比转变的根本性战役,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趁机东进,魏国被迫放弃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安邑,迁都到大梁。

河西之地地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人口众多,农业发达,西为洛水,东为黄河,这个地方本来就是秦晋两国反复争夺的地方,三家分晋之后,魏国首先变法变得强大,在这里和秦国先后发动五次大战,史称“河西之战”,最终吴起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秦国丢失了河西之死,暂停了东进的势头。

这块地方简直就是秦国的命脉,以为后来威震天下的,让山东六国胆寒怎么都打不进来的函谷关就在河西之地,吴起的时代,函谷关成了魏国的小过道,随时可以去攻打秦国,秦国时刻都面临这风险。

秦国做梦都想收复河西之地,甚至变法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最终商鞅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占了魏国的首都,安邑,这里是魏国最初兴起的地方,对魏国意义重大,但最终还是丢失了,魏国也因此只能迁都。

商鞅这一次的军功不可谓不大,如果单从军功来看,商鞅和白起不相上下,白起杀人,商鞅夺地,两大战将分别从人口和地盘两个维度,奠定了秦国胜利的基石。

商鞅就是这样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人物,熟悉他是因为商鞅变法,说他神秘,是因为我们可能连他名字正确的说法都会说错,连他可以和白起相比的战功都忽略,这就是商鞅,一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3644.html

名字,时代,司马迁,名将,称呼,古代,商鞅,历史,爵位,后代,观点评论,河西,司马迁,商鞅,秦国,魏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字,时代,司马迁,名将,称呼,古代,商鞅,历史,爵位,后代,观点评论,河西,司马迁,商鞅,秦国,魏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字,时代,司马迁,名将,称呼,古代,商鞅,历史,爵位,后代,观点评论,河西,司马迁,商鞅,秦国,魏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