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战国时期的秦赵,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的秦赵,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战国时代,各国纷争,在这个乱世一般的年代,国家的内外环境以及人民安康已经不是谁都能左右的事情。秦国和赵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力,又考虑了当时的国际环境,进而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秦国重用商鞅主持改革变法,而赵国统治者,一方面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改革变法,另一方面,他们因循守旧,受宗法宗亲观念和儒家思想影响巨大,致使赵国改革变法难以彻底。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一定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秦赵两国变法的历史背景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秦国追求国富兵强

1.土地改革

赵国和秦国在改革变法之前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秦国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公元前408年,秦国实行“初租禾”,按照土地面积征税,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而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就实行了“初税亩”,并且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公元前375年,秦国才“为户籍相伍”,正式承认个体小农的合法性,并将农民按照什伍组织编制起来。而在公元前543年,郑国就实行了“庐井有伍”,正式承认个体小农的合法性,并将农民按照什伍组织编制起来。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

2.政治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前,秦国政治制度也落后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在战国时代都设有丞相,秦国还是只设左庶长。许多职官既管行政又管军事,还管生产,缺乏明确的分工。

左庶长是秦国早期的核心官职,既能领兵作战又能掌握国内政治大权。由于权力很大很容易会危及君权,无法适应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潮流,而且军政不分也不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原地区建立的丞相制使得官僚有分工,既能满足官职专业化的需要,又能分散大臣掌握的权力。因其彼此之间相互牵制,保障君主的权力,避免大臣专权。

秦国政治制度的落后还体现在国家政治动荡不安,贵族庶长掌权,国君被架空。在目前史料的记载中,秦国有5名庶长主导了国君的废立。

国家的落后引起了邻国对秦国的觊觎。战国初年,魏国攻占了河西之地,对秦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魏国的严重威胁激发了秦国君民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二、赵国的衰弱遭致战败的局面

赵国地处中原,属四战之地,生存发展环境恶劣。赵氏立国后,赵国的发展经历了赵襄子、赵敬侯、赵成候、赵肃侯、赵武灵王等的统治,国家基本上处于衰弱的国势之中,因而遭到了邻国的不断侵犯,且赵国在战争中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

1.围魏救赵

赵襄子执政时期,智氏、韩氏和魏氏联合进攻赵氏,危急时刻,赵襄子意欲投降,幸而张孟谈游说韩氏、魏氏成功。“三国反灭赵氏,共分其地。”

赵敬侯迁都邯郸后,赵国与经历了李悝变法而强盛起来的魏国矛盾激化。魏国实力强于赵国,而魏国又是赵国的邻国,成为了赵国的巨大威胁。

两国频繁发生战争,而赵国因为国力不及魏国而经常遭遇失败,丧师失地,甚至连都城都被魏国攻克。幸亏此时的魏国遭遇齐国和秦国的两面夹击,齐国“用孙子计,救赵击魏”,在桂陵重创魏军,而秦国的商君“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昂”,大败魏军。

在齐国和秦国的连续打击下,魏国不可避免的进入衰落时期,再也无法威胁赵国。然而,赵国的处境并没有因为魏国的衰落而改变,赵国又遇到了更为可怕的威胁。

2.赵国溃败

赵肃侯时期到赵武灵王前期,赵国处境更加艰难。该时期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大举东进,赵国无力抵挡。秦、楚、魏、齐、燕等国“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阴谋瓜分赵国。

除了秦国的步步紧逼,中山国也是赵国的心腹巨患,中山国凭借着齐国和魏国的支持,多次与赵国发生冲突。中山国三面与赵国接壤,而且其国都靠近邯郸,威胁赵国首都和赵国南北方之间的联系,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

连年的战争重创了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两次曾与中山国作战,均无战绩。赵武灵王在经历了合纵攻秦的失败后,痛定思痛,先是去王号,显示出其意图做名副其实的“王”的决心,之后赵国退出合纵,专心于国内发展。

三、秦赵变法活动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国家间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形成了空前的变法浪潮。

1.农业改革

变法让变法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形成了强烈的示范作用,促使更多的国家进行变法,秦赵两国也不例外。在农业生产领域,铁质农具和牛耕普及开来,各国为促进农业生产和防范洪水而大量修建水利设施,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人口数量显著增加。

奴隶制时代残存的井田制由于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致使在井田上劳动的奴隶缺乏劳动积极性,进而破坏生产工具,大量逃亡,自立门户。在井田上劳动的人口越来越少,井田制逐渐走向绝境。

随着井田制的没落,地主土地所有制得以迅猛发展,各国纷纷立法保护私有土地,促进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快速发展。其中秦赵两国顺应历史潮流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并注重农业税收的减免。

农业的快速发展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列国发动兼并战争奠定了经济基础。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世卿制走向衰亡,士阶层崛起,布衣将相大量出现。

2.政治改革

旧的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客卿制和军功爵制等新制度所替代,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新兴的官僚政治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秦赵两国顺应历史潮流,在国内推广郡县制,并且建立起以相为首的文官体系和将为首的武官体系,加强中央政权权力和君主集权。

战国时代各国竞争激烈,霸权更迭、多强林立。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发展,从诸侯到卿相大夫都千方百计搜罗人才为己所用,礼贤下士之风盛行。

宽松的政治环境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各个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并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以期统治者能采纳自己的治国主张,实现自己的抱负,进而获得功名利禄。

政治、军事和外交人才的大量涌现为对外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秦赵两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突破世卿世禄制的束缚,建立荐举制、客卿制和军功爵制,广泛搜罗人才。

秦国出现了商鞅、张仪、范雎、蔡泽、尉缭和李斯等著名的政治家,和以白起、王翦为代表的杰出将领。赵国出现了蔺相如、虞卿和毛遂等政治家,和以廉颇、李牧为代表的杰出将领。

秦孝公任用商鞅改革变法,国家因此富强,击败楚国、魏国,攻取土地上千里。秦始皇采纳了尉缭的计策,彻底消除了东方六国的合纵可能。

秦始皇重用王翦将军,最终攻灭了六国;赵惠文王任用了蔺相如、廉颇和赵奢,抵挡住了秦国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攻势,在与秦国的较量中不落下风。赵孝成王采纳了虞卿的计策,在长平之战后与秦军大战于邯郸,重创了秦军主力。赵悼襄王和赵王迁重用李牧,大破匈奴,多次击败秦军,延缓了赵国衰亡的进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为大规模兼并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能。而在战国时代由于诸侯国的减少,各大国的战略缓冲地带越来越小。

许多国家通过兼并战争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刺激了更多的国家发动兼并战争,这就使得大国之间爆发大战的情况越来越多。战争规模持续扩大,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实力决定地位,弱肉强食成为生存法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3667.html

秦赵,国家,秦国,中山国,赵国,严重威胁,改革,公元前,魏国,生产关系,观点评论,赵襄子,秦国,中山国,赵国,魏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秦赵,国家,秦国,中山国,赵国,严重威胁,改革,公元前,魏国,生产关系,观点评论,赵襄子,秦国,中山国,赵国,魏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秦赵,国家,秦国,中山国,赵国,严重威胁,改革,公元前,魏国,生产关系,观点评论,赵襄子,秦国,中山国,赵国,魏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