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的第一军事主角,是卫青而非霍去病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的第一军事主角,是卫青而非霍去病

霍去病在汉军的崛起过程如下:

前123年漠南之战,霍去病以票姚校尉首次从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参与了两次“出定襄”之战,“再冠军”即两次战争都战功最多,所以战后被封为“冠军侯”。

前121年一打河西之战前,霍去病晋升为骠骑将军,此时他的军方实际地位要低于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宿将,毕竟只是后起之秀。

但两次河西之战及浑邪王受降之战后,霍去病因为其强势表现及军功,从一众将军中脱颖而出、彻底崛起,成为仅次于大将军卫青的军方二号人物,“日以亲贵,比大将军”,隐隐有和卫青并列的趋势。

前120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匈奴大规模入侵行动。

“春,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从兵力规模、进攻地点来看,应该是单于本部和左贤王部联手发动,估计是想同汉军决战,但汉军并未迎战,匈奴很快撤走。

这无疑是汉方决定发起漠北之战的一大诱导因素,不把匈奴主力彻底歼灭,燕代之地注定不会消停。

由此,前119年春天,汉武帝正式决策、拍板,本年度要深入漠北,与匈奴进行最终决战。

漠北之战的实际上演时间,史书记载有春季、夏季两种说法,结合六月丁卯日的战后封赏时间,具体过程应该是,汉军从春季就开始全面备战,战役实际发起应在夏季。

战役整体运筹、作战方针无疑是由卫青负责,具体内容也不难看出,都是卫青的一贯打法与指挥风格,霍去病等人当然也会参与进来,但战役方针、兵力部署只能由大将军卫青决策、拍板,然后再呈报汉武帝批准、敲定下来。

战前方案:汉方利用“战役发起突然性”,让霍去病部出定襄,远程奔袭漠北,向单于本部发起突然袭击,争取数日内就将毫无准备的单于本部主力彻底打崩溃、向东驱赶。

而卫青部出代郡,北上进攻左贤王部,将之击败、向北驱赶。之后两路汉军进行两面夹击,将匈奴彻底歼灭。

由此,卫青、汉武帝做出“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的总体兵力部署安排,即兵分两路。

其中霍去病部要承担深入漠北、先行突袭单于本部主力的重任,势必要是“敢力战深入之士”,所以霍去病这5万骑兵是汉军绝对精锐部队,相对能打的士兵、部队都调动到他这边了。

也就是说,虽然卫青部也是5万同等兵力,但实际战斗力相比霍去病部,差的可能都不是一档。

这不是汉武帝故意偏心霍去病,而是卫青根据整体战役方针所做出的兵力部署,因为作战任务不同导致的正常兵力分配。

计划不如变化,卫青突然通过俘虏获知,伊稚斜单于本部主力近期已离开单于庭,向东靠近了左贤王部。

所以卫青果断放弃战前方案,采用实战方案:两部调换,霍去病部出代郡,从南向北进攻,先打左贤王部、再打单于本部,将他俩拖在东面;而卫青部向西北远程迂回,包抄后路,等到位后再和霍去病部两面夹击。

这个方案,同样要求霍去病部要相当能打,所以东西两部汉军基本不用调整编制、整体换位即可,一两天内就能实现。

这里体现了卫青的临机应变、灵活用兵、机断专行,这是他在此战中最核心的军事精髓。

汉军此战整体编制情况,有几点特别值得重视:

史书所谓“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只是具体战场呈现,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其实不是平级的,这也是漠北之战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关键原因

卫青和汉武帝之所以一个元老宿将都不安排给霍去病,主要是为霍去病的指挥顺利着想,担心有将军会不听、不服霍去病的指挥,从而影响战役进展。

毕竟霍去病当时仅22岁,之前的河西之战等战役,他也没有直接领导、指挥过“将军”级别。

东路霍去病部,第一阶段重点进攻、消灭左贤王部。

这一阶段的战役方针:利用“战役发起突然性”,向北车耆王发起突然袭击,然后重点进攻左大将的军队(即左贤王部主力);同时,右北平太守路博德部,远程突袭兴城(即左贤王的王庭),包抄左大将的后路,向南和霍去病实现对左大将的两面夹击。

这个方针算是漠北之战整体“正面突袭+侧面包抄”方针的“缩小版”,精髓相通。

这一阶段的战事进展是极为神速、顺利的,因为霍去病拥有“战役发起突然性、突袭优势”,这从路博德“擊左王,得重,会与城,不失期,虜首萬二千七百人,斩首捕虏二千八百级”的记载可以得到证明。

之后霍去病部击败度难侯王,打到弓卢水,所有左贤王部的匈奴军队被尽数歼灭。

这就导致,战役初期,伊稚斜单于势必会被霍去病吸引到东路,即实际拖住在东面,从而大大有利于西路卫青部的迂回包抄。

第二阶段是,霍去病部渡过弓卢水,和单于本部主力决战。

弓卢水其实就是左贤王部和单于本部的“国家”分割线,所以霍去病渡过弓卢水之后,就已经和单于本部的匈奴主力展开了决战。

这就是史书明面上完全没有写到的(只在汉武帝的诏书中提及),也是漠北之战被后世误解的最关键盲点。

伊稚斜的单于本部主力,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比例,是被霍去病部消灭的,这也是霍去病能够取得高达7万战果的实际原因,仅仅是左贤王部的兵力,是不足以让霍去病实现这个战果的。

西路卫青部,任务就是千里迂回包抄,目的地其实是茏城附近,计划到达这个地点后,再结合伊稚斜的具体位置,决定是向东进攻包抄、与霍去病东西夹击,还是就地拦截阻击。

注意,这一时期的伊稚斜单于,是明确位于单于庭的东方区域,在和当面的霍去病部进行决战。

卫青进军迂回的途中,从俘虏口中得知,伊稚斜仍然位于单于庭以东,这说明伊稚斜单于还蒙在鼓里,认定汉军就只有霍去病一路在进攻,压根没想到卫青部已经在千里迂回、包抄他的后路。

有鉴于此,卫青果断决策分兵,争取构建单于庭、茏城两条阻击线,提升全歼单于本部军队的成功率。

但操蛋的是,李广和赵食其两军居然在大幕中迷路,没有及时穿插到单于庭,东侧的第一条阻击线也就没有构建成,更不要说阻击伊稚斜了。

好在卫青、公孙贺、曹襄三军及时穿插到了茏城,成功构建了第二条阻击线。

这段时间内,伊稚斜单于在正面决战中败给了霍去病,他留下部分军队阻击霍去病,自己则率领剩余主力(已只剩下估计3万骑兵左右)向西逃跑。

之后在茏城附近,就发生了史书所记载的卫青和伊稚斜之间的战斗,但这不是双方堂堂正正的决战,而是卫青在阻击、拦截伊稚斜

所以伊稚斜才不敢跟卫青过多纠缠,趁着风沙天气和战场混乱,迅速选择逃跑,此次阻击战实际持续仅半天时间。(由此也可以看出不是惯常所以为的两军全面决战,战役持续时间和战果都可以作出反证。)

卫青这场阻击战的战果是9千左右,之后追击战的战果是1万余,合起来战果是1.9万。

战果之所以相比霍去病部如此之少,是因为卫青部本来承担的就是包抄、阻击任务,所面对的已经是被霍去病决战击败后的单于本部残军。

之后卫青烧了赵信城,霍去病也很快消灭当面匈奴残军,两部军队随后在单于庭取得会师,此后所有汉军联合举行“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山,登临翰海”等系列庆典活动。

全文结论:

1、大将军卫青是漠北之战的汉军最高统帅,他才是这场战役真正的指挥者与“军事灵魂”。

2、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表现的确异常出彩,完美完成了当面指挥作战任务,也取得了惊人的7万战果。但他是在卫青的整体指挥下完成的,他的战役指挥不能取代卫青的全局指挥,这是指挥体系上的两码事。

3、卫青之所以不益封,原因和漠南之战类似,一是没有完全达到汉武帝的预期(包括没有实现全歼匈奴军队,也没有抓到伊稚斜单于、左贤王等关键要员),二是战役指挥出了部分岔子,即李广赵食其两军迷路失期,看似跟卫青无关,但作为全军统帅,卫青必须为此承担领导责任。

4、实际上战后,卫青还是升职了的,即晋升为“大司马大将军”,只不过霍去病也升职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晋升幅度明显超过卫青。

也是在漠北之战结束后,所谓“帝国双璧”才真正并驾齐驱、名副其实。

这不是给卫青、霍去病降低格调、相互“争功”,而是阐述指挥体系、军事规律、还原历史。

退一万步说,即使卫青没有参与,以他在这一轮汉匈战争的整体贡献与军功,卫青也是“封狼居胥”名将荣耀毫无疑问的第一人。

补充一点,所谓“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山”的封禅活动,在当时应该不属于“僭越”之举,在前106年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之前,传统的封禅到底是咋回事,汉廷一直都没真正搞清楚过。

所谓帝王封禅,其实是专指“封泰山、禅梁父”,其他地方估计就马马虎虎、无所谓了。

当时的“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山,登临翰海”,更多是一种宣誓主权、彰显荣耀的主题,甚至不排除有败坏匈奴“国运”、“龙脉”风水之类的目的。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历史级疑问”:汉武帝究竟有没有参与这次封禅活动呢?如果他本人圣驾亲临,是不是一切疑问都没有了?

既然我们之前几乎从未想到过、卫青会实际参加“封狼居胥”,那么,汉武帝就不能也来参加么?

至少“封禅”这个点子、创意,相比卫青霍去病这些军人,是不是汉武帝、朝臣文官特别是儒士,首先想到的可能性,反而会更大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5544.html

整体,方针,大将军,霍去病,军事,卫青,战役,左贤王,汉军,骠骑将军,观点评论,汉武帝,王部,左贤,霍去病,卫青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整体,方针,大将军,霍去病,军事,卫青,战役,左贤王,汉军,骠骑将军,观点评论,汉武帝,王部,左贤,霍去病,卫青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整体,方针,大将军,霍去病,军事,卫青,战役,左贤王,汉军,骠骑将军,观点评论,汉武帝,王部,左贤,霍去病,卫青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