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夷陵大火:刘备伐吴惨败—蜀汉之殇的另一视角

夷陵大火:刘备伐吴惨败—蜀汉之殇的另一视角

关羽的死使原本动荡的中原平静下来,在失去外部威胁之后,曹丕成功完成了自立代汉的全部流程,九品中正制的颁布更是笼络了一大批中原士人的心,原本暮气沉沉的中原政权因新朝雅政而重新散发活力。

孙权也是关羽之死的短期获利者,最直接的实惠便是垂涎已久的荆州被纳入囊中,尽管头上多了个大魏吴王的头衔,但这对于能屈能伸的孙权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只要形势对自己有利,孙权可以在魏臣与汉臣之间进行薛定谔式的变换,而且没有丝毫心理负担。

最尴尬的莫过于刘备了,此时的刘备迎来了一生中最孤独的时刻,他的老部下,亲如兄弟的关羽已经离他而去,刘封的背叛更是让他心如刀割,再加上孙权小人的背刺及曹丕小儿的轻视,这个奋斗半辈子历经坎坷无数的老英雄恐怕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放眼宇内,天下九州,已然八州姓“魏”,自古英雄创立帝业,总是艰难险阻最后峰回路转,刘备的事业却随着汉中之战的结束开始一直走下坡路。

曹丕称帝之后的势力分布图,汉地只剩益州

称帝:刘备的必然选择

荆州的丧失远不是丢城失地那么简单,刘备统治集团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中以诸葛亮,马良为代表的荆州派占有很大的比重,荆州是这些人的根基,也是衣锦还乡的去处。在科举制还未运行的中国封建时代,盘踞在地方的宗族势力是这些人安身立命的资本,庞大的血亲关系和人脉网络使得一个家族的人能源源不断的步入官场并延续繁荣,而刘备的政权也要依靠这些未来的青年才俊延续,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刘备必须考虑如何巩固自己与荆州派的团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荆州派的人心还没有得到安抚,中原又变了天,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按照法理来讲,当时的中华大地已经没有了“汉”这个国家,此时刘备割据的益州成了非法政权,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不只是荆州派人心动荡,连益州的门阀豪族也会失去对刘备的信心。

所以在历史中,即使是诸葛亮这种淡泊名利的人也催促着刘备早日继承大统,后人说这是诸葛亮看破了刘备的心思,君臣之间表演的一场三辞三进的登基戏码。实际上考虑到当时刘备政权的种种危机,将刘备的这场登基视为君臣间共谋图存的计策才更好一些。

荆州派的复杂渊源

伐吴只是刘备想要复仇?

称帝之后,刘备封赏百官的确稳住了阵营内部的团结,伐吴便被提上议程。三国演义对刘备决定伐吴这一段的描述和历史有很大的出入,这也是刘备在演义小说里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在小说中整个季汉都不同意刘备的行为,刘备的一意孤行也与他以前从善如流的人设格格不入,那在真正的历史中,刘备伐吴真的遇到阻力了么?这个阻力又是什么?

正史明确记载的有两个人的劝谏行动,一位是学士秦宓,另一位是赵云,秦宓的理由是“天时不当,必难取胜”,而赵云的理由更具体一些,赵云认为蜀汉的主要目标是击败曹丕,恢复汉室,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最终秦宓被下诏入狱,而赵云留守江州,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诸葛亮呢?他没有阻止刘备东征么?其实史书中诸葛亮对刘备东征这件事的态度是很暧昧的。

1.同样是劝谏,为什么秦宓和赵云的结局会如此不同?

2.蜀地兵少,直到刘备出征时带的兵马也不过四万余人(《傅子》中记载为八万),这样的敌我差距,诸葛亮不知道定难取胜么?

3.刘备久经战阵,什么样的仗能胜他可能不太清楚,但什么样的仗会输刘备一定比谁都明白,他真的会因为复仇心切而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么?

想解答以上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分别代入刘备,诸葛亮以及百官的视角,我们才能明白这场注定有始无终的伐吴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秦宓雕像

首先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荆州是推行他隆中对的重要支点,失去了荆州,刘备集团再想入主中原简直难如登天,这还仅仅是荆州的战略价值;从内部团结的角度来看,荆州也是荆州派平衡益州派的重要筹码,失去了荆州,未来的汉庭必然是益州派的天下,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个论断。介于以上任意一点,诸葛亮都不可能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诸葛亮清楚地知道所谓伐吴不是攻灭吴国,只是将荆州重新纳入汉的版图,刘备的兵力也是朝着这个目标配置的。

再从刘备的视角审视当时的局势,之前已经说过汉庭九州存一给他的正统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称帝的确稳住了一部分人的人心,但是季汉的未来依旧看不到丝毫希望,刘备必须有所行动打破僵局,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北伐或者东征。

如果是北伐,那必定从汉中入凉州,这样的军事调动与准备还不知道要多少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面对的是更为强大的曹魏。

如果是东征,行军的路线相对要容易许多,而且面对的敌人是根基不稳,陆上战绩一直堪忧的孙权,如果我是刘备,我也会选择拿孙权开刀。

古蜀地区异常艰难的出川路线

再说秦宓与赵云,我丝毫不怀疑这二人的忠心,赵云自不必说,秦宓之后与张温的辩白也体现了他对刘氏季汉政权的认可,但刘备未必会理解秦宓,或者说他不想理解秦宓。

荆州的丢失谁最不在乎?那肯定是益州派;刘备东征谁最反对?那也一定是益州派。安稳惯了的益州士绅们不想要战争,耗费益州的物力夺回荆州,这会让益州本土的利益相关方们感到不满,之后诸葛亮北伐,李严的不支持态度就是很好的佐证。刘备需要杀鸡儆猴震慑益州派,秦宓正好撞在了刀口。

震慑益州派之后,刘备开始了他更为周密的战前布局:魏延经营汉中防卫曹魏,马超戍边震慑羌戎,诸葛亮留守成都相当于萧何的作用,赵云都统江州作为后援,这一次刘备所带的将领多数为季汉新秀,但阵营依旧堪称豪华。

通过上面的将领表就能看出,这次伐吴实际上受到了几乎全部荆州派将领的支持,而益州将领随军的也只有黄权一个人。黄权文武兼备又忠直肯谏,此次伐吴担当的是替代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的角色,可惜黄权与刘备的交情远达不到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在多次意见无法统一之后,黄权被安排在了江北,自此远离决策中枢。

随刘备出征的荆州派团队

昭烈帝梦断夷陵

夷陵之战前期充分体现了季汉军队的作战能力,同为领军的冯习和吴班更是勇猛善战,在巫县东吴的优势力量水军竟被反杀,这在三国历史上恐怕是头一遭。之后吴班与陈式率领的水军直接将战线推到了夷陵;马良对五溪蛮的策反工作也很成功,江北的黄权也稳如泰山,刘备率领本部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大本营,此时刘备的各部兵力大概五万余人,而陆逊所率领的东吴军力应与刘备相当也是五万余人。兵力不占优势,汉军深入吴境二百余里,吴军又坚守不出,刘备开始变得越来越被动。

从巫县到夷陵这条出川路线崎岖狭长,两岸又多山,多亏了诸葛亮的军粮调度,整个夷陵之战都没出现兵粮不济的记载。可是到了夏天,士兵难忍酷暑,士气低下,刘备让水军靠岸,军队进入山中修整,实际上已有了秋季再发动进攻的想法,这样原本不多的兵力就更加分散了,但远没有书中说的七百里扎营这么夸张。

东汉时一里约等于400多米,700里相当于280公里,而巫县到夷陵也才140多公里而已,史书中记载的700里扎营可能连补给线的长度都算了进去。

火烧连营,刘备军损失惨重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有曹丕嘲笑刘备不知兵的记载,可是曹丕给出的理由却是七百里连营,这么看曹丕的军事才能也不怎么样,先不论他是怎么理解孙权信中所说的七百里连营的,刘备真正的兵败原因也不在此,七百里长的补给线注定刘备的兵力不可能太集中,真正导致刘备失败的是刘备放弃了水军,这使得吴军轻易地沿江分割包围汉军,刘备各营却不能相救。

刘备的战败给季汉政权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损失,五万精锐消耗殆尽,更重要的是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将领也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这或许是季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一大原因。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这一战导致了季汉政权再无称雄中原的实力,由此季汉成了蜀汉,汉昭烈帝成了先主。当我们再重新审视整个夷陵之战的开始到结束,我们能看到独属于刘备的艰难,有人说刘备是皇叔,所以他天生就有主角光环的加持,可人们不知道的是,在东汉末年刘备这个身份的人比比皆是,整个涿郡就有不下一百个,反观曹操和孙权,他们的出身虽然比不上袁绍,但也是人中龙凤,万里挑一。

夷陵之战图

刘备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锲而不舍,在于他的仁爱之心,从一介布衣到登基称帝,这段旅程艰难曲折而又漫长,刘备终究还是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倒在了白帝城中。那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至今读之仍让人热泪盈眶,古来帝王多薄情,可刘备这样的君王又有多少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5736.html

曹丕,孙权,秦宓,刘备,诸葛亮,荆州,蜀汉,益州,赵云,大火,观点评论,曹丕,秦宓,刘备,诸葛亮,荆州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曹丕,孙权,秦宓,刘备,诸葛亮,荆州,蜀汉,益州,赵云,大火,观点评论,曹丕,秦宓,刘备,诸葛亮,荆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曹丕,孙权,秦宓,刘备,诸葛亮,荆州,蜀汉,益州,赵云,大火,观点评论,曹丕,秦宓,刘备,诸葛亮,荆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