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何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袁绍逃离京城后,董卓为何要封他为渤海太守?真的是因为董卓蠢吗?

董卓专权后,欲擅行废立。

袁绍不敢在洛阳久待,便逃亡到了冀州。

董卓不仅没有通缉袁绍,反而以袁绍为渤海太守!

然而,做了渤海太守的袁绍,却组织起了反董卓联盟,并担任盟主!

董卓,为何不抓紧时间除掉袁绍,反而以其为一郡之守呢?董卓此举,真的很蠢吗?

作为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魔王”,董卓当然不愚蠢!

说到董卓心里去的建议

袁绍逃离洛阳后,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马上找到董卓,提出看法:废立天子这样的大事,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袁绍只是因为不识大体,心生恐惧而逃走,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如果通缉得急了,他必然生变!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要真跟你杠起来,山东恐怕都会响应他!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他不被通缉,喜于免罪,也就不会乱来了!

周毖、伍琼都是名士,得董卓信任。因此,董卓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周毖、伍琼,“阴为绍”,自然要替袁绍说话。

不过,董卓能采纳他们的建言,当然是因为他们的话说到了董卓的心里去了!

董卓与袁绍的争执:尚未翻脸

据说,袁绍出走前,曾与董卓放狠话。

当时,董卓要废立天子,与袁绍商议,袁绍坚决反对。

董卓怒了:竖子,天下事不都由我说了算吗?我就要这么干,谁敢不从?你看我手里的剑不锋利吗?

袁绍拍案而起:天下健者,难道就董公你一个人吗?

杠完,袁绍佩刀横揖而出。

此事,记载于《献帝春秋》。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解时引用了这一段,后来,因为情节精彩,也为各类小说所引用。

然而,裴松之引用此段时,认为:“此语,妄之甚矣”,是鬼扯!

裴松之的理由是:董卓与袁绍,可没有这么幼稚!董卓不会因为一言不合就骂人家“竖子”,甚至要“推刀之心”;同样,袁绍也不会幼稚到为了逞口舌之快,自己找死!董卓更不可能在袁绍公然表示要反抗的情况下还幼稚地放走袁绍!

裴松之的分析是极为准确的!

董卓、袁绍,都是“体制内”沉浮的多年的老油条了,都不是那种“一集都活不过”的“小可爱”。

何况,如果袁绍自己都说了“天下健者,岂唯董公”,摆明了要对着干了,董卓又如何相信周毖等人所说,袁绍只是畏惧而走呢?

显然,《献帝春秋》的这则记载,是一则“爽文”罢了!

《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则更合情合理:董卓找袁绍商议废立之事,袁绍没有直接表态,只是“圆润”地回答:这个事情呀,我做不了主,去问问我的叔叔袁隗···随后,袁绍逃走!

所以,虽然袁绍出走了,但董卓与袁绍,当时并没有公开闹翻,看起来董卓还可以争取袁绍。

而争取袁绍,对董卓意义重大。

董卓当时的工作重点:争取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

董卓入京后,吞并了何进、何苗、丁原的部队,控制了洛阳内外的军队。

然而,董卓要操纵天下,仅靠手里的军队是不够的。

东汉时,大姓、冠族、门阀大族,已经通过把持地方政权和操纵朝廷选举,掌握了国家机器中的地方部分。

如果不能获取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董卓即便操纵天子,也无法掌控地方!

因此,董卓把持朝政后,想尽一切办法去拉拢官僚士大夫集团!

他为“党锢之祸”中,因宦官迫害而获罪的名士平反。名士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各被迫害的党人窦得以昭雪平反。

随后,他又邀请了一些声望极高的名士,如:蔡邕、荀爽(荀彧的叔叔)、陈纪、韩融等人,都被任为大官。

此后,他又让韩馥、张邈、刘岱、刘表、张咨等名士到地方担任州牧、州刺史、太守等职。

当时,名士们布列朝廷,出宰州郡。相比之下,董卓自己手下的将领,多为稗将军、中郎将,地位不高。

董卓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官僚士大夫集团,自然也当然要想方设法拉拢“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

所以,他要争取袁绍、袁术;即便袁绍、袁术不与他合作,他也尽量不加害。一来,袁隗等当时汝南袁氏的当家人仍在京城与董卓合作;二来,草率杀袁氏,也确实会使他拉拢名士的努力大打折扣!

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加强监视

周毖、伍琼的建言说得很明确,以袁绍“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资本,袁绍要真的搞起来,“山东非公之有也”!

袁绍,是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顶级人物,他要想搞事,根本不需要什么渤海太守!

他跑到他信任的门生故吏那里,联合“反对派”,董卓根本拿他没有办法!

而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一是表明一个态度,“免罪”,不追究你的责任了,你别闹事哈!二,则是加强控制了!

事实证明,袁绍就任渤海太守后,确实受到了监视、限制。

当时,冀州牧韩馥,害怕袁绍起兵,便让几个部郡从事监督袁绍,限制袁绍的举动。

只不过,后来事情越来越大了。

东郡太守桥瑁给各州郡发文,号召大家举义兵讨伐董卓。

韩馥见形势紧张,找部下商议对策:到底帮袁绍还是帮董卓?

治中从事刘子惠慷慨激昂:起兵是为了国家,谈什么帮董卓还是袁绍?

韩馥压不住场子,惭愧,这才不再阻拦,表示支持袁绍!

也就是说,袁绍任渤海太守后,确实反而受到了限制。后来能起兵并成为盟主,只是天下大势所趋罢了!

董卓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并没有给袁绍增加什么资本,反而事实上一定程度限制了袁绍,这当然不是愚蠢的举动!

董卓的设想

董卓,并不是东汉第一个“不受欢迎”的权臣。

在他之前,梁冀等外戚及各类宦官,都曾把持朝政!

在外戚、宦官专权的时代,掌权者也有相当多的“反对派”,矛盾也很尖锐。

然而,他们往往能对天下官僚士大夫“合作一部分,限制一部分”,基本维持运转。

袁绍,也曾是宦官专权的“反对派”之一。

当时,宦官专权,袁绍与曹操、张邈等人组成一个反对宦官的政治联盟,搭救、藏匿被宦官迫害的士人。

当时的宦官首领,只是“提醒”袁隗,稍微责问一下,并没有处分袁绍。

后来,宦官集团倒台,也并不是因为士大夫的反对,只是天子更替,外戚专权,才使宦官渐渐出局罢了。

显然,董卓完全有理由继续东汉中期以来的这一权力割据:争取袁隗、蔡邕等人合作,限制袁绍等人,在吵吵闹闹中继续维持平衡,维持董卓专权!

然而,时代不同了,董卓的设想,过时了。

时代变了

自黄巾起义后,地方势力已经膨胀,“合久必分”的态势已经形成。

豪强大族掌握了地方的经济特权、政权、军队,已经获得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

地方势力实行地方武装割据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东风,就是找到不承认中央集权的借口!

袁绍等人找到的借口是:董卓擅行废立。

其实,袁绍、袁术、曹操们,真的是反对所谓擅行废立吗?

当然不是!

袁绍后来自己要另立新帝;袁术后来干脆自己称帝···他们可不是真的那么在意皇帝废立的家伙!

群雄起兵,真的只是反对董卓吗?

当然不是!

反董卓联盟建立后,只有当时还不算“诸侯”的曹操、孙坚倒是真心打了打董卓,而真正有枪有地盘的“诸侯”,不过借讨董卓之名实行割据罢了!

即便不以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也会起事;即使袁绍不以张邈、刘岱等名士为地方官,地方势力也必然要起事!

因为:董卓所作所为(尤其是擅行废立),将使中央集权的威信进一步下降,地方势力必然失控!群雄并起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每一次权臣的跋扈,都是对皇权的一次削弱。

东汉的皇权,在一次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中被不断削弱。轮到董卓时,中央集权已被削弱到“镇不住场子”了。

董卓并不愚蠢,他的设想,只是继续东汉历代权宦的一贯做法罢了。

只不过,时代变了,董卓的设想已经过时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无论董卓是否以袁绍为渤海太守,天下分崩都是难以避免的。

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也好,任命名士为地方大员也罢,董卓所作的,只是试图缝缝补补,继续维持局面罢了。

他的想法并不愚蠢,只是···已过时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868.html

董卓,地方,名士,周毖,太守,天下,京城,袁绍,渤海,裴松之,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董卓,地方,名士,周毖,太守,天下,京城,袁绍,渤海,裴松之,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董卓,地方,名士,周毖,太守,天下,京城,袁绍,渤海,裴松之,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