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邓艾胜就胜在“哀兵必胜”,而诸葛瞻败则败于固执且蠢。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架空了曹魏,而随着司马懿病逝,以及司马师暴病而亡,司马家族大权落到了司马昭手中。

之后,魏灭蜀之战,便在司马昭的运作下展开。

当时魏军的兵力,一共分为三路,人数最多的一路,是钟会带领的十万人,这十万人,分别从子午谷、斜谷以及骆谷三个方向进军汉中。

另外一路为诸葛绪撒会林,人数约为三万人,其作战目标,是往阴平一带进发,继而切断姜维的退路。

还有一路就是邓艾,人数也在三万人上下,其目标是正面直击姜维。

并且,当时邓艾这一路大军,精兵强将颇多,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昭等人均认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以及就是姜维是蜀国的最大依仗。

所以,在大军进行调度时,司马昭尽可能地把精兵强将安排给了邓艾这一路,以求击败姜维。

当然,我们都知道,邓艾在之后通过偷渡阴平,直奔成都,最终迫降了刘禅,那么问题来了,由于邓艾是远道而来,且费了老大劲儿才强行通过了阴平小道,按理说,邓艾属于是疲惫之师。

而蜀军一方的诸葛瞻,占据主场作战的优势,为何最终还是会败给疲惫之师邓艾呢?

这其中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第一个就是诸葛瞻当时手里的兵力太少。

蜀汉的整体兵力,常年都在十万人上下这个数字,早在刘备登基称帝那年便是这个数字,之后也并没有太大幅度变化。

另外,根据史料记载,刘禅在开城投降后,所递上去的降表里也有关于兵力的数字,总体兵力为十万余人。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旧晋书》

由此可见,蜀军方面的整体兵力基本上就是在十万人左右,看起来似乎不少,但问题是,这十万人可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起,也不是全都在诸葛瞻手中。

其中,将近一半的兵力,都在剑阁的姜维之处。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塞川填谷。---《三国志.钟会传》

去掉这些后,镇守在汉城以及乐城两处,还有各五千人,加起来就是一万人,此外,镇守在江油的马邈,手底下也有大约五千人。

这三减两减,就只剩下三万多到四万人上下。

而即便是只剩下三四万人,也没有全部分配给诸葛瞻,首先作为蜀汉的都城成都,必然得有一定的兵力守卫,考虑到成都的重要性,这里的人数肯定不会少,差不多在2万人左右。

除此之外,蜀汉还在各边境郡县驻扎有部分兵力。

如此一算下来的话,留给诸葛瞻的兵力真的不多,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瞻手里顶多也就是几千人而已。

而邓艾当时在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时,跟着他前去的魏军兵力大概在万余人上下。

诸葛瞻用几千人对付邓艾的万余人,首先在兵力上诸葛瞻就落了下风,因此,失败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当然,历史上不乏有以少胜多的案例,虽说诸葛瞻兵力少于邓艾,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时借助地形以及主场作战的优势,还是有和邓艾一拼的可能的。

就算正面硬刚刚不过邓艾,但要是他能守住绵竹,不让邓艾继续前进,那么成都也不会陷落得那么快。

况且,前文也讲过,邓艾是疲惫之师,又是客场作战,其最大的短板就是受限于粮草,要是诸葛瞻能拖得久一点,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但最终,诸葛瞻还是败了,刨除兵力较少这个因素之外,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听劝,更没有战略眼光。

当时,邓艾在千辛万苦通过阴平小道之后,首先遇到的就是镇守江油的马邈。

马邈在当时的任务,是负责伏击邓艾,按常理说既然是伏击,那么基本上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结果,马邈伏击不成不说,还直接投降了邓艾。

而在马邈投降后,邓艾稍作休整,马上就带兵进军涪城。

蜀汉这边当时是什么反应呢?首先,后主刘禅得知邓艾来犯,在如何应对上,就出了一个极大的昏招。

当时,蜀汉还并未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势,不少镇守边境的将领也提出请求,要带兵前来救援,比如南中督霍弋,就是提出救援的其中一个。

但刘禅却认为,没必要,不用救援,所以拒绝了霍弋的请求。

并且,刘禅仅仅安排了远在永安的阎宇带兵进行回援,但问题是,永安与程度之间的距离颇远,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到达。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直到刘禅出城投降,阎宇都没能赶到。

而抛开刘禅的昏招不说,单说被派出去迎击邓艾的诸葛瞻,他当时行军速度较快,在他抵达并进驻涪城时,邓艾才刚刚从江油出发。

换句话说,此时邓艾还未能兵临涪城城下。

这个时候,其实诸葛瞻是占据优势的,如果他能主动出击,比如趁着邓艾还在路上的功夫来一个伏击,是有极大可能击败邓艾或者是减缓邓艾进军脚步的。

并且,当时蜀军中也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

提出建议的人,是黄权之子黄崇,他当时就建议,趁着邓艾还未前来,主动出兵,前去击溃邓艾。

可以说,黄崇的建议是相当合乎于时宜,邓艾在这个时候确实是疲惫之师,一来偷渡阴平着实费了老大劲儿,二来刚刚结束与马邈的交战,此时的邓艾大军,可以说是筋疲力尽。

因此,如果诸葛瞻按照这个建议执行的话,运气如果好点,说不定还能将邓艾留在此地。

即便是不能击溃邓艾,那么只要不让魏军进入平地,蜀军就可以利用地势进行阻击,这样也能取到减缓邓艾前进脚步的战绩,

但可惜的是,他不听也没有执行这个建议。

更要命的是,诸葛瞻不仅不听,反而安排大军在涪城盘桓不前,大有准备等待邓艾前来,与其在平地上决战的姿态。

他的这种做法,只能用一个蠢字来形容了,但凡是他能听进去哪怕一丁点意见,也不至于在后来败得那么惨。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就在诸葛瞻以及蜀军上下将士的注视中,邓艾顺顺当当地进入成都平原,在涪城不远处安营扎寨。

其实截止到这个时候,蜀军已经注定要失败了。

当然,我们不排除诸葛瞻自信心爆棚,他当时这么做有可能是想着玩一把大的,准备一举将邓艾拿下,但问题是,光有信心没有,得有那个实力啊。

而通过接下来的战斗,深刻说明诸葛瞻连他父亲诸葛亮的十分之一能力都没有。

邓艾抵达涪城后,诸葛瞻派出了一支前锋部队前去迎击,而这支前锋部队也确实太拉胯,刚和邓艾军一照面,就被击溃。

而蜀军前锋被击溃后,诸葛瞻接下来的操作,不是调整兵力继续迎战,而是干脆下令蜀军后退,即撤出涪城。

这么一来,邓艾没费多大力气,就占据了涪城。

而前文讲过,邓艾在之前已经占据了江油,如今又被诸葛瞻送了个大礼包涪城,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魏军已经在蜀汉腹地站稳了脚跟,如今要是想将他们击退,就变得极为困难了。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除了江油的马邈之外,那就是诸葛瞻。

要知道,魏军只是击溃了蜀军的前锋部队,所以诸葛瞻的整体实力还并未受到太大损失,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再拼一下。

结果,他却撤退了,把涪城直接送给了邓艾。

当然,诸葛瞻这么做也许是想保存实力,但问题是,此时魏军都基本上打到家门口了,到了这种时候,还谈什么保存实力?

那么,诸葛瞻撤走后又去了哪里呢?没错,他一路退到了绵竹。

之所以退到这里,是因为他已经无路可退,再往后就是成都了,而到了这个时候,诸葛瞻才明白过来他在之前的军事部署上犯了极大的错误。

但此时明白已经为时已晚,邓艾大军已经逼近绵竹,留给诸葛瞻的机会不多了。

史料记载,当时邓艾曾遣派使者前来招降诸葛瞻,说只要他能投降,就上表请封他为琅邪王,但诸葛瞻坚定拒绝了邓艾。

之后,诸葛瞻以死战之姿,与邓艾展开决战。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瞻确实没有辱没其父诸葛亮的名望,没有去当一个苟且偷生的投降之徒,将忠勇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但光有忠勇又有什么用呢?他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邓艾,而他又没有父亲诸葛亮的能力,所以,最终他还是战死沙场,连带着他的儿子诸葛尚也以身殉国(此外,之前提建议的黄崇也以身殉国)。

不久后,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权衡利弊后,决定出城投降,刘备辛苦半生建立起来的蜀汉,也由此灭亡。

从诸葛瞻对阵邓艾的战役中来看,他之所以会败于邓艾,除了兵力不足这个原因之外,主观因素就是他不听劝告,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如果他能听进去哪怕一点的话,蜀汉也不至于败亡的这么快。

当然,如果将这场战役的所有责任全部推到诸葛瞻一人身上的话,明显也有点过分,这场战役之所以会失败,还存在有其他客观上的因素。

客观因素有两点。

第一,邓艾所率领的魏军,可不是精疲力尽的疲惫之师,而是一心想玩儿命的虎狼之师。

之所以魏军有这种状态,得益于主将邓艾。

邓艾这个人,历来以身先士卒著称,同时也以意志坚定而闻名,比如在偷渡阴平小道时,由于山路陡峭,魏军兵士一度畏缩不前。

而邓艾却命人拿来一块毛毡,往身上一裹之后,自己带着头从山坡上滚了下去,当场就摔了个鼻青脸肿。

主将都这么玩命了,下面的兵卒岂有不玩命的道理?

此外,阴平小道这一路上颇为艰险,邓艾带着万余人那可是受尽了千辛万苦才侥幸通过,而在通过的过程中,不少将士不堪劳累,就有了不愿意继续前进的念头。

对于这种情况,邓艾的处理方式就是必须前进,敢言后退者军法处置。

如此一来,魏军将士就满肚子怨言,但邓艾却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怨气,强调一旦取得胜利,那银子、地位、军功等等什么的都唾手可得。

在这种情况下,魏军将士迸发出置死地而后生的士气出来,加上路上憋了一肚子气,那看到蜀军可不就是如同泄愤一般将他们砍个人仰马翻?

更重要的是,邓艾这个人相当冷酷。

攻打绵竹时,由于诸葛瞻以死战之姿迎击,刚开始蜀军还一度占据上风,邓艾派出去的邓忠、司马师纂二人,连连被诸葛瞻击败。

被击败后,二人向邓艾汇报,说蜀军很难攻破。

结果,邓艾勃然大怒,不仅斥责二人出战不利,并严厉警告他们在这种时刻就没有能不能一说,言下之意,就是不能也得能。

更重要的是,他对邓忠、司马师纂,如果再失败而归,那么下场就是就地正法。

要知道,这其中的邓忠可是邓艾的亲儿子,为了达成目标,亲儿子都能杀,在这种情况下,魏军上下哪一个敢不玩命?

所以,别看邓艾远道而来,也别看他们历经偷渡阴平这样的辛苦,在邓艾的率领下,魏军上下可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虎狼之师”,因此,仅仅在士气上,魏军就占据优势。

而反观蜀军,则没有这种高昂的士气。

比如镇守江油的马邈,本是稳稳妥妥的伏击,结果却被人连锅端了,哪怕是他伏击失败,能全身而退也算好一点。

但结果,他眼看失败,干脆直接投降,顺带把江油也献给了邓艾。

有了江油,魏军最起码就可以缓一口气,而接下来在涪城,诸葛瞻派出去迎击邓艾的前锋,刚开始交战就“一触即溃”,这充分说明,蜀军当时真的是拉胯到不行。

仅从这两处细节,就看出了蜀军存在很大问题,而其中士气低落和涣散是最致命的因素之一,这样的队伍,面对一心想玩命的虎狼之师邓艾,那失败是必然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6881.html

成都,姜维,司马氏,御林军,刘禅,问题,蜀汉,邓艾,兵力,阴平,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成都,姜维,司马氏,御林军,刘禅,问题,蜀汉,邓艾,兵力,阴平,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成都,姜维,司马氏,御林军,刘禅,问题,蜀汉,邓艾,兵力,阴平,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