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杨修被杀是必然的,连他自己都说,以他的所作所为早就该死了。

杨修活着的时候,没少干得罪曹操的事情,而曹操对他的不满,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继而再到忍无可忍的过程。

杨修是怎么得罪曹操的呢?

首先第一点,他经常“抖机灵”,这一点让曹操十分反感。

某次,塞北进贡来一盒酥饼给曹操,曹操收到后,并没有打开品尝,而是在上面写了三个字,为“一合酥”。

之后,曹操将这盒酥饼放置于办公的桌案上,接着就去忙其他的去了。

结果,刚好杨修前来向曹操汇报政务,看到曹操案头上的这盒酥饼后,居然招呼众人,拿起这盒酥饼“分而食之”。

这个时候,有人就问杨修,这可是献给丞相的酥饼,你怎么敢拿起来分着吃了呢?

而杨修的回答则是,丞相在盒子上面,写下了“一合酥”三个字,这分明暗指“一人一口酥”,意思就是让我们大家分着吃掉,既然丞相都这么交代了,我岂敢违抗丞相之命?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世说新语》

而在曹操得知此事后,表面上虽然没说什么,并且还夸奖杨修聪明机智,但实际上,内心却对杨修这种擅作主张的小聪明十分厌恶。

还有一个例子,是杨修在曹操麾下担任主薄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当时,曹操正在修建府邸,工程进行到修大门的时候,曹操前来视察,看了一圈后,曹操未做评价,仅仅在门上留下了一个“活”字,便转身离去。

但曹操的举动,却让下面的人犯起了嘀咕,这个“活”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曹丞相是对哪里不满意呢?

而正当众人犯难,猜不透曹操心思的时候,杨修出现了,他帮助众人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时杨修下令,让工人马上把大门拆了重建,并建的要比之前稍微小一点,等到建成之后,曹操再来视察,果然十分满意。

事后,就有人问杨修,他是如何知道曹操哪里不满意的。

杨修则说,丞相在门上上,写了一个“活”字,这连起来看,分明就是一个“阔”字,而丞相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嫌门修得有点大了,希望能改小一点。

众人听完,无不赞叹杨修的机智。

但是,这在曹操看来,杨修是十分聪明不假,但他的聪明,却是用在了揣摩领导意图上面,没事就喜欢猜领导的心思。

更可气的是,他还一猜一个准,这如何不让曹操对他心生厌恶?

除了上述两个例子之外,杨修猜曹操心思猜得最准的一次,莫过于著名的“鸡肋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与刘备之间爆发了汉中之战,刚一开局,曹操一方就损失了夏侯渊这个大将。

随后,曹操亲自去往汉中,一来是为夏侯渊报仇,二来就是给刘备点颜色瞧瞧。

但结果,刘备占据险要地带,固守不战,导致曹操无计可施,最终双方陷入了僵持阶段,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不过,这种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因为要是这么拖下去,自己后援粮草就跟不上,但如果不打直接撤走,又显得有些窝囊。

所以,曹操就陷入了进而不得,退而不舍的尴尬境地。

恰好这一日,军士前来向曹操请示当日的军中口令,正处在犹豫不决的曹操,信口就说出了“鸡肋”这两个字,而军士则领命离去,随即将当日的口令“鸡肋”告知其他将士。

而杨修当时随行于军中,当他听到当天的口令为“鸡肋”时,马上开始收拾包袱,不仅如此,他还招呼手下一块收拾。

但很多人对此不解,就问杨修为何要收拾包袱行李,杨修说,难道你们没看到丞相已经将“鸡肋”作为今天的口令了吗?这意思分明就是,继续吃没啥肉,但扔了却又可惜,这就说明,丞相已经有了退兵之意了。

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九州春秋》

这件事,杨修确实是准确无误地猜到了曹操的心思,曹操也确实有退兵之意,但杨修在这件事上所展现的聪明,令曹操极为不满。

为什么呢?咱们详细来说。

第一,你杨修收拾东西也就罢了,你还让你的手下一起收拾,当然这也不算什么,但问题是,你还大张旗鼓搞出来很大动静,让不少人都知道你在收拾包袱准备跑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让大家伙儿知道,这仗打不下去了,咱们麻溜儿闪人吧。

而他的这种行为,放到现代来说,就相当于大老板正在台上做阶段性总结,语气中稍微透露出了点对前景不太乐观的意思,结果,他就在下面拍案而起。

同时,嘴里还大声嚷嚷着,既然对前景不乐观,那就别废话了,大家伙儿趁早收拾收拾,卷铺盖走人得了。

换成你是那个大老板,你会对杨修这种员工有什么反应?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就是干脆弄死他算了。

而这还不是“鸡肋”事件中最要命的地方,最要命的是杨修的所作所为,给曹操以及曹军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险。

当时是什么状况?那可是两军对垒之际,刘备一方正虎视眈眈。

在这种情况下,杨修散播己方要撤退的消息,这说严重点,那就是“动摇军心”,而军心一旦动摇,那对于曹操以及手下的将士们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更何况,他这样大张旗鼓地打包行李,同时又让不少人知道他在干什么,这万一消息被刘备一方知道,趁着曹操撤退的机会,来一个乘势追击,那还不要了曹操的老命?

就算刘备不追击,但杨修这么做,也是把曹操置于相当危险的境地。

所以,杨修在军中说什么丞相要撤军的话,绝对不仅仅是单纯想显摆自己的聪明那么简单,毫不夸张地说,他这就是在拆曹操的台。

这样的下属,搁谁谁也忍不了。

当然,杨修这种爱抖机灵的毛病,尚且不至于被曹操所杀,毕竟曹操手下各种有性格、有特点的人才多了去了,如果杨修仅仅只有这点毛病,曹操也不是不能包容。

但杨修参与过的一件事,让曹操属实是对他的忍无可忍。

参与并卷入世子之争,是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冷的关键

早期的时候,曹操十分喜爱儿子曹植,甚至几度想把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曹操为什么喜欢曹植呢?除了曹植文采斐然之外,同时曹植性情坦率自然,又不喜欢华衣贵裳,车马仪从等方面也不追求富丽堂皇,这一点,很对曹操的口味。

最关键的是,曹植很聪明,比起曹丕的话,要聪明得多。

因此,曹植就逐渐赢得了曹操的宠爱,甚至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曹操基本上把一大部分重心,都放在了曹植身上,大有立曹植为世子的势头。

但曹植身上也有不少毛病,比如他常常任性而行,饮起酒来更是毫无节制,这就让曹操始终下不定决心,到底要不要立曹植为世子。

而在曹操持续观察曹植的同时,他也对曹植身边的谋士进行观察,而杨修则是曹植这边的重要谋士之一。

不过,杨修在给曹植参谋期间,却给曹植出了好几次”蠢主意“。

比如某次,曹操为了考验曹植和曹丕的应变能力,因此就命令他们带着王令出城,但与此同时,曹操又通知守城士兵,要他们不到规定时间,不可放任何人出城。

而曹植和曹丕到了城门后,果然受到了士兵的阻拦,以未到开城门的时间,拒绝二人出城。

此时,曹丕身边的谋士吴质,给曹丕的建议是,向士兵宣读王令,要是士兵愿意开门那就通过出城,要是不开门,那就别勉强,带着王令回来向曹操汇报请示。

而曹植身边的谋士杨修,却给曹植出的主意是,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

什么意思呢?这大意就是说,曹植有王令在手,守城的士兵不得阻拦,若是不让曹植通过,那么曹植就有权力将守城士兵斩杀。

最终的结果,是曹丕一看守城士兵说时间未到拒不开门,因此就老老实实返回,去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曹操。

但曹植却因为听了杨修的建议,直接把士兵给杀了。

其实这件事,曹操对两个儿子的考验核心是看他们能不能遵守法度,毕竟曹操就是一个遵守法度的倡导者,当初他因为士兵踩踏了禾苗,就“割发代首”,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杨修的建议,说白了就是让曹植直接破坏法度,甚至还为此枉杀无辜,这就让曹操说什么都不能容忍。

除此之外,在曹操眼里,杨修参与到了世子之争中,不仅没有起到好作用,反而在想办法“离间”曹植和曹丕的兄弟关系。

具体的例子,就是杨修告发吴质不成,反被吴质摆了一道的事件。

当时,吴质是曹丕的重要谋士之一,但由于他非曹丕府人员,因此按律法,不能无故接触曹丕,但曹丕有时候想找他商量事情,又该怎么办呢?

最终,曹丕想了一个主意,就是每次需要找吴质的时候,让吴质躲在大竹筐内,然后命人将其抬进府内,对外说这里面装的是衣物和书籍之类。

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曹丕这种瞒天过海的做法,被杨修得知,于是,杨修就秘密向曹操打了小报告。

曹操刚听说时,也是很生气,因此,他就下令,要派人查验进出曹丕府的竹筐,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不是吴质。

结果,在某天查探后,竹筐里并没有吴质,而真的是一些书和衣物。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吴质在得知曹操要查探的消息后,故意来了一招偷梁换柱,让竹筐照旧进出曹丕府,但自己却不在藏身其中。

这样一来,杨修的密报计划,就有了故意诬告的嫌疑,而对此,曹操极为生气,并针对此事去质问杨修,杨修也是无法回答。

由此,曹操对杨修究竟是什么居心,就开始有所怀疑。

而除了这件事之外,当时曹操对曹植的不少考验,都是在杨修的背后指导下,才得以让曹植顺利过关的,起先曹操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但在知道之后,就对杨修这种揣摩自己心思,然后教曹植如何应对自己考验的做法,更加的厌恶和不满。

杨修被处死时,曹操为他定的罪名中,有一条叫做“前后漏泄言教”,就是源于此。

而在杨修积攒了这么多让曹操不满的地方后,依然不知道收敛,行为照样还是我行我素,说话也是毫不顾忌,更重要的是,他明知道曹植嗜酒、放荡不羁的毛病让曹操不满,但作为曹植谋士的他,却不知道规劝,反而继续和曹植胡闹。

最过分的一次,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时曹操正在为汉中之战头疼,结果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杨修和曹植喝的酩酊大醉不说,两人还驾着马车,在驰道(天子御用之道)狂奔,完事还强行从司马门闯了出去。

这就是曹魏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司马门事件”,这件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曹操震怒无比,先是杀了司马门的负责人公车令,随后,又将杨修投入大狱,不久后便将其处死。

司马门事件,可以说是曹操对杨修忍耐到了极限的一个导火索,并且,也是在司马门事件后,曹操彻底对曹植失望,因此曹植也就失去了成为继承人的可能。

总而言之,在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后,杨修的种种做法,已经让曹操忍无可忍,不仅是他时不时地爱抖机灵,同时也是他没事喜欢揣摩领导心思,另外还有他指导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以及打小报告不成反被曹操认为是离间曹植曹丕之间的关系。

这一桩桩一件件,最终让曹操对杨修失去了所有耐心和包容,因此,杨修也就必然会被杀了。

不过,如果往更深一层挖掘的话,杨修之死,还有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原因,那就是他的政治立场与曹操高度不符,往严重点说,杨修是一个妥妥的“反曹魏派”。

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弘农杨氏的发迹,还得追溯到秦末汉初,当时杨氏出了一个叫做杨喜的人,他曾是刘邦属下,而他干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斩杀了项羽。

当然,项羽不是他一人所杀,而是杨喜和其他几个人,趁着项羽疲惫癫狂之际,才趁机杀了项羽。

但就是因为这个功劳,杨喜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而他的儿孙也因此得到福荫,逐渐成为一个显赫的名门世家。

到了东汉时,杨氏一门在朝中基本上都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意思就是身居高位,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东汉末年。

杨修的父亲叫做杨彪,可以说他是一个“死忠保皇党”,当初董卓入京时,杨彪曾冒着生命危险谏阻董卓、尽节护主。

包括在汉献帝被曹操弄到许昌之后,杨彪还曾为了汉献帝,导致自己被曹操下狱,甚至曹操一度想杀了他,最终还是好几个人费尽口舌,才让曹操打消了这个主意。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杨氏在当时是铁杆儿的“保皇党”,也就是说对汉室是忠心耿耿,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心想取代汉室曹操,自然就没有什么好感了。

当然,杨氏忠心于汉室,其目的也并不纯粹,当时杨氏是名门士族,因此就享受着士族身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但这就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相冲突,因为曹操打击的就是杨氏这种大族。

只不过,鉴于当时的现实情况,曹操也做不到完全将士族打垮,他还要借助士族的一部分力量,因此,只能是打一批拉一批。

而杨家,就是属于暂时被笼络的那一批人。

所以,这就是为何曹操会放了杨彪,并且在之后让杨彪的儿子杨修来给自己当主薄的缘故,说白了,就是暂时得用他们。

因此,在最开始,双方至少在表面上是相安无事的,但是个人都知道,早晚双方会反目成仇。

所以对于这一点十分清楚,并且也继承父亲杨彪“忠于汉室”思想的杨修,在给曹操打工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家族谋求着利益。

他具体的做法,就是支持并影响曹植,以便让曹植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致,因为只有这样,他杨氏一门才能继续稳坐士族高位,享受士族身份带来的好处。

而通过曹植后来的表现来看,杨修成功了,他做到了让曹植也成为忠于汉室的一员,不得不说,这一点属实高明。

可能有人会疑问,那曹植不是曹操的儿子吗?怎么他会忠于汉室呢?这不是扯吗?

别急,我们来看一件在曹丕废汉自立登基称帝后发生的事情。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王位,而在同年,曹丕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

而在听说曹丕废汉自立后,曹植干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他公开穿上穿上丧服,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为汉朝被曹丕取代而痛哭,这意思就是自己是汉室的忠臣,而曹丕则是逆贼。

曹植的举动,充分说明,杨修已经成功的影响到了他,试想一下,如果是曹植继承了王位,并且杨修还活着的话,那么他俩带着曹操好不容易打下的家业,直接来个重振汉室,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而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不敢让曹植继位,当然,曹植是他的儿子,曹操自然不会杀了他。

至于杨修,既然曹操已经看明白了这一点,那么肯定就不可能留他的性命了。

所以,在曹操为杨修定的罪名中,还有一条叫做“交关诸侯”,这句话背后的信息量很大,曹操所说的这个诸侯,并不完全是指曹植,更有一种可能,是说杨修暗中联络想恢复汉室的势力(比如刘备),以达到颠覆曹魏政权的目的。

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鸡肋”事件,还真有点“细思极恐”的味道,按照杨修的这种政治主张,他故意散布曹操撤军的消息,说不定就是为了让刘备大军趁势追击,以便重创或者消灭曹操。

说到这里,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明白,曹操为何要杀了杨修,这样的人,哪怕是有天纵之才,也必须得死。

况且,在曹操杀了杨修仅仅几个月后(杨修是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杀),曹操便病逝于洛阳(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也许曹操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为了给儿子曹丕铺路,直接出手消除了杨修这个隐患。

总之,不管是杨修的个人做事风格,还是他卷进了世子之争,以及他的政治主张,都是曹操必须得杀了他的理由,而这一点杨修也十分清楚,所以他在临死之前才会说,自己早就该死了。

“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杨修临终遗言

最后,再来说说司马懿为何能不被曹操所杀。

司马懿同样是卷进了世子之争(司马懿辅佐的是曹丕),也曾经被曹操猜忌过,但他却在曹操临终前,并没有被曹操杀掉。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是司马懿能隐忍,还有人说司马懿政治水平远高于杨修,所以才能躲过曹操的屠刀。

这些原因,也对也不对,更准确地说并不是核心因素。

那么,核心因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司马懿能在曹操临终之际没有被杀掉,只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曹操没想到,也不可能想到司马懿将来会“搞事情”。

别的不说,我们只看一个时间表。

曹操病逝时,时间为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

而司马懿在当年多大呢?他比曹操小了整整24岁。

此外,决定司马家和曹家命运的“高平陵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也就是说,在高平陵事变发生的时候,已经距离曹操去世过去了29年的时间。

曹操是聪明绝顶不假,也是难得的一代枭雄,但他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会算到在自己死了近三十年之后,比自己小两轮还多的司马懿,会站出来颠覆曹魏的政权吧?

如果他要有这本事,那还需要折腾什么?

再者说,曹操自己是活了65岁不假,但他的儿子和孙子,寿命却一个比一个短,但司马懿却活的比谁都长。

这一点,曹操在活着的时候,也不可能算到,他怎么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加起来,都没活过司马懿呢?

所以,但凡曹丕和曹叡这俩人,随便哪一个能稍微多活几年,那么,高平陵事变大概率也不会发生。

因此归根结底,曹操不杀司马懿,是他根本没想到司马懿这个“老小子”会在未来“搞事情”,也更们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会那么命短。

这是其一,第二个原因,是曹操不屑于杀司马懿。

曹老板一生,遭遇过的背叛数不胜数,而想杀他的人,能从许昌排到辽东,但在这其中,没有一个是司马家的人。

所以,曹操为什么要杀司马懿?没道理啊。

还有,曹操这一辈子,各种人中龙凤见得多了,而很多猛将和名士,最终还是乖乖地给曹老板打工。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曹操的手段高,而拥有这种高明的手段,曹操是不屑于杀司马懿的。

说得直白点,在曹操眼里,司马懿就是一个“乖宝宝”,当然,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也是这么表现的。

因此,司马懿一没做什么让曹操不爽的事情,二没有威胁到曹魏的政权,曹操为何要杀他?

而在曹操死后,司马懿照样也是老老实实安安分分,曹丕虽说比不上他的老爹,但拿捏司马懿还是绰绰有余的。

哪怕是曹丕死后,司马懿面对曹叡,也得夹着尾巴做人。

因此,从这里就能看出,司马懿是对曹家的人极为忌惮的,单是曹叡和曹丕就能让司马懿安分守己,更何况曹操呢?

只不过到了后来,曹爽瞎搞一气,让司马懿看到了机会,他才能发动高平陵事变,但这些已经远不是曹操能想到和控制的了。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在曹操去世之前,司马懿对于曹家没有一点威胁,完全是个听话的好员工,凭着这一点,曹老板是没有必要,也不屑于杀了司马懿的。

因此,司马懿活了下来的原因,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综上,曹操临死前,杀了杨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来是杨修爱耍聪明和爱揣摩领导心思让曹操不喜,二来是他参与到了世子之争,第三则是他的政治主张严重背离了曹操,所以他必须得死,而司马懿能活下来,核心因素就只有两个,那就是曹操不可能想到司马懿会在将来“搞事情”,以及当时司马懿的表现完全是一个优秀员工的模样,因此曹操就没必要杀了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7210.html

什么,心思,意思,丞相,曹操,鸡肋,众人,杨修,口令,时候,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心思,意思,丞相,曹操,鸡肋,众人,杨修,口令,时候,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心思,意思,丞相,曹操,鸡肋,众人,杨修,口令,时候,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