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而归,差点被陆逊军活捉。赵云的出现断掉了陆逊军继续追赶想法,但是陆逊并不是害怕赵云,而是因为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导致陆逊不得不选择撤军,这个原因不在刘备这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赵云为何没有参与夷陵之战?

刘备称帝后三个月就发起了东征,目的就是为了给关羽复仇。当然,复仇只是旗号,也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夺取南郡。荆州是兴复汉室的重要一环,没有了荆州,谈何兴复汉室?因此,关羽之仇是必须要报的。

然而,刘备的举动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

即使群臣反对,刘备义无反顾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东征是必须要东征的,不然怎么对得起三十余年的情义呢?这个时候,另外一个人站出来,这人就是赵云。

从关系上讲,赵云比不上关羽,因为关羽追随的时间够长,而且中间还经历了许多曲折,经受了生死不渝的考验,因此刘备对关羽更加认可。

可是,赵云有更多说得出口的大义。

比如,主要敌人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消灭了曹操,自然就消灭了孙权,因此要缕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况且,曹丕篡汉,这个时候是曹魏最虚弱的时候,如果出兵关中必然受到欢迎,反而不利于进攻东吴,一旦和东吴打起来,就不容易结束,可见,东征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纵横天下已经三十余年,什么样的风浪没有经历过?难道赵云说的事情,刘备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可是赵云知道什么是情义吗?义为君臣,恩若父子,这是关羽和刘备之间真实的写照。

当年一起打天下,就是为了同享富贵,孙权却从后背捅刀子,这事怎么能够忍呢?作为个人不能忍,作为国家同样不同忍。

曹操可以忍下儿子和大将被张绣所杀,事后还和对方结成亲家,这事对于刘备而言完全是不能接受的事情,这也是刘备和曹操的不同之处。

可惜,赵云,包括朝中许多大臣都不太明白这点,也许他们明白这点,可是他们更加在意的是目前的利益,因此他们一味的劝谏刘备不要东征。

刘备的东征计划遭到许多人反对,怎么办?只能拿一个人来震慑他们,平息反对的声音。

诸葛亮是朝中首要大臣,是不能动的,动了他,就动了朝廷的威信。动一般的人产生不了效应,还是动赵云吧。

他的资格够老,功绩也不错,和自己的关系够亲,动了他,可以起到杀鸡骇猴的效果。

于是,刘备就没有让赵云一起参与夷陵之战,留他屯兵江州。

对于一个立志建功立业的武将而言,这是变相的贬低。如果前方取胜了,功劳和赵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前方失败了,赵云就可以前去策应,这就是赵云额外作用。

关键的时候用他,那是对他的信任。没有事的时候,他就好好的呆着。

二、赵云是从哪里出发支援刘备的?

真理虽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是很多时候也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在大部分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刘备执意发动的夷陵之战还是失败了。

刘备败得很惨,按照记载是“刘备奔走,仅以身免。”这还是在上万人护佑的情况下勉强逃出来的,物资损失不可胜数,大量的英才俊杰都丢失在这场战役中,蜀汉遭受的不再是皮肤之痛,而是伤筋动骨的伤害。

逃到白帝城后,尾随而来的李异、刘阿军屯兵南山,随时发动对白帝城的攻击。

当夷陵大败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远在江州的赵云就收到了。在这个情况下,赵云立即率军赶到白帝城,刚好接到了败退的刘备军。

在赵云的接应下,尾随而来的东吴军退守南山,不再继续向前,伺机而动。

从江州到白帝城距离至少有五百公里,如果走陆路,以当时的交通情况来看,恐怕最快也要十天左右,到那个时候,刘备怕是早就被东吴给捕获了。

但是如果走水路,可以沿江而下直通白帝城,速度就快太多了,也就数日就到了。

当赵云赶到白帝城的时候,碰到了尾随的东吴军,而东吴军见到赵云的救军赶到也停了下来,没有继续追击。

刘备埋下的一颗棋子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看来,刘备还是很有战略目光的。

三、陆逊为何立马撤退呢?他害怕什么?

陆逊是看到赵云赶到后立即撤军的吗?其实不然,这个只是小说之言,真实的情况和赵云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陆逊撤军的原因是唯恐曹丕抄了东吴的后路。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恃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刘备逃往白帝城后,陆逊麾下的许多将领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非常兴奋,他们看到了希望。原本打算在夷陵道到马鞍山的路上就逮住刘备,可是刘备麾下的将领悍不畏死,硬是凭着一股血性断后,为刘备备足了逃生的机会和时间。

现在,刘备虽然屯守白帝城,即使有赵云兵的救援,可是总体兵力并不多。如果东吴后续派更多的后续援兵,夺取白帝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刘备才兵败,即使刘备敢战,可是麾下的士卒早已丧胆,因此如果强攻,未必就不能攻下白帝城。

正是这个缘故,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纷纷向孙权请战,要求进攻白帝城。

孙权对于这个事情习惯性地问了陆逊的意见,陆逊对于这些将领的请战意见不以为然。他认为,此时的曹丕虽然宣称是为了协助东吴攻打刘备,可是他们却屯兵于东吴方向,这可不是为了对付刘备的架势。

因此,陆逊认为现在不是和刘备决一死战的时机。如果继续增兵和刘备死战,那么必须要从后方抽兵到夷陵前线,后方的防守必然空虚,这就给了曹丕以可乘之机,因此停止甚至撤军才是最佳良策。

在陆逊看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个好处就是把多余的兵力放在后方抵御曹丕的进攻。毕竟在夷陵前线不要太多的兵力,只需要扼守几个主要的战略要地就可以守住,水道方面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刘备已经基本丧失了水军,只需要担心陆路即可。

另外一个好处就可以向刘备示好。刘备兵败白帝城,这个时候最是虚弱的时候,非常警惕东吴方向的异动。如果东吴方面主动撤军,这样就可以减轻白帝城方面的压力,相当于释放了足够的善意。这就意味着,东吴方面已经放弃消灭蜀汉的举动,是示好的行为。

因此,对于陆逊而言,他还害怕的当然不会是赵云,而是唯恐和刘备军陷入了胶着状态,这样不利于东吴方面。

毕竟曹丕已经在后方积聚了十万之众,居心叵测。在这个情况下,东吴的威胁已经从刘备方面转向了曹丕方向,也就是说主要矛盾从东吴和蜀汉之间跳到了东吴和曹魏之间的矛盾。

蜀汉和东吴之间的矛盾已经是次要矛盾,刘备虽然屯兵白帝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蜀汉腹地增援的兵力愈来愈多,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东线实力对比,可是自保能力已经足够了,要想短时间内攻破白帝城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僵持下去对于东吴方面也是不利的,在这个情况下,陆逊撤军就相当于主动释放善意以利于两国和谈。

所以说,陆逊怕的是曹丕,而不是赵云。

四、总结

赵云赶到白帝城后,陆逊军也撤退了,不再继续追赶刘备,留下部分兵马屯守南山。不久之后,连这点兵马也撤走了,其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害怕赵云。如果赵云有如此厉害,刘备当初怎么也得带着他吧。

陆逊之所以选择了撤退完全是曹魏方向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异动,曹丕屯兵东吴边界,准备大举进犯。在这个时候,为了避免两面受敌,陆逊和孙权选择了求和姿态,释放善意,不再寻求逼迫刘备,导致俩人死掐,这样就可以将重心转移到曹魏方向。

对于陆逊而言,这样做纯粹也是逼不得已而为。攻下白帝城谈何容易,仅靠手里的这点兵力远不够,还需要从后方抽调更多的兵马,可是这样做,一方面不见得就一定能够攻下白帝城,另外一方面削弱了抵御曹丕进攻的军事力量,因此选择撤退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7515.html

关羽,东吴,孙权,关系,刘备,白帝城,陆逊,夷陵之战,赵云,时候,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羽,东吴,孙权,关系,刘备,白帝城,陆逊,夷陵之战,赵云,时候,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羽,东吴,孙权,关系,刘备,白帝城,陆逊,夷陵之战,赵云,时候,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