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

这跟一则出现在“明朝末年”的西汉野史有关,据说当年刘邦为了表彰韩信立下大功,给予他一个承诺,俗称“三不杀,五不死”,等于是一个“免死金牌”:

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五不死:“面君不死,面天不死,面地不死,无弑其刃,无束其绳”。

关于三不杀,其实从字义上很好理解,那就是当韩信还能看到天和地的时候,就不能杀了他,而且当韩信看到铁器的时候,也不能杀了他,这就等于是刘邦给予韩信一个承诺,只要你还在这个天地,那么我绝对不会杀你。

接下来的五不死和三不杀是大抵相似的,不同的是还增加了“无弑其刃”、“无束其绳”,这两个保证的大概意思就是,没有能够杀死韩信的刀,也没有能够束缚、捆绑韩信的绳索,这就等同于刘邦保证一切能够制敌的手段,都将不会给韩信用上,简直比免死金牌还要夸张。

而在西汉陈豨叛乱的时候,韩信也参与其中,吕后为了既不违背刘邦的“承诺”,又能除掉韩信,于是便安排韩信进宫“见面”,其中埋伏一群宫女,吕后让她们迅速把韩信给控制住,然后蒙住韩信的眼睛,最后用“竹竿子”活生生把韩信给“戳死”,如此一来,吕后就算是保住了刘邦对韩信的承诺。

说白了,在这则野史之中,吕后用竹竿子杀死韩信的方法,本质就是给自己否认了“免死金牌”的违背诺言行为找借口,这也点明了韩信本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哀命运。

也是因为这段野史,才传出韩信是被吕后安排宫女用用竹竿子戳死的,可事实上,在《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细节可言,而且要除掉韩信,其实吕后根本不需要顾虑那么多,因为韩信的造反乃是事实,一旦造反了,任何免死金牌都不会有效。

韩信之死:萧何透支韩信对他最后的信任。

韩信之所以会死,这和吕后的残忍程度无关,而是韩信在人生最后关头,仍旧讲了一次“义气”,去见了他的“贵人”萧何。

在《史记》的记载中,韩信被杀那一天,乃是“萧何”邀请过去的,事实上,韩信已经预感到危险了,但是韩信仍旧要去,而让他感到危险的事情,正是他准备“谋反”的事情,他或许已经猜到有可能暴露了: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不管韩信是被谁杀的,又或者韩信最后是死是活,韩信被刘邦“兔死狗烹”的事实都是铁板钉钉的,在垓下之战后,刘邦以最快的速度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并且废掉韩信实权的诸侯王封位,一步步削弱韩信为“淮阴侯”,这让韩信内心十分煎熬,因此起了反心。

和他联合造反的,正是陈豨。

而韩信想要谋反的事情被他的“舍人”知道了,这个舍人,不可能是韩信的秘书,很大概率是刘邦派来监视韩信的人,所以韩信囚禁了他,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韩信舍人的弟弟跑去通风报信了,毕竟韩信的造反内容很夸张,就是负责里应外合,攻陷空虚的长安。

这个举动一旦成功,整个长安就被韩信占据了,吕后等人自然是没好下场,而刘邦也失去了大本营,加上韩信的“兵仙”实力,刘邦很有可能皇帝都当不成了。

可以想象,这件事情被坐镇长安的吕后知道了,她内心得有多慌,于是她找来了萧何商量对策,因为韩信不是个善茬,假如不是韩信因为心中的那点“尊严”,压根就不会顾及刘邦的感受另起山头,更不可能被刘邦夺走兵权,而现在的韩信要造反了,这点底线已经没有了,他比活着的项羽更危险。

萧何沉吟了一下,确实是这个道理,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找借口开“庆功宴”,这个“功”就是带头叛乱的陈豨被斩杀了,一是为了暗示韩信造反的计划被中断了,二是为了把韩信“引”过来,解决掉韩信。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可萧何没想到的是,韩信对这件事情根本就不信,所以他找借口说自己身体不适,这次庆功宴出席不了,面对韩信的推辞,吕后没有了法子,最后还是萧何赌了一把,他赌韩信还念及当年他的提携之恩,然后他亲自和韩信说,让韩信就算是病了,也勉强来参加一下。

“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其实萧何这一招不像是“阴谋”,更似阳谋,历史上的韩信到底有没有看出来,可是韩信就是那种“一言九鼎”的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他若不是保持了这种贵族的气节,也不至于在刘邦登基后混得那么惨。

就这样,韩信还是选择入朝了,而结果让他很失望,萧何确实是“诱骗”他进宫,不过他没有指责萧何,因为他也没有来得及指责谁,吕后所安排的“武士”把他绑了起来,然后几把刀就架在他的脖子上了,韩信知道,这下自己真的完了。

就算没有他谋划造反这档子事,吕后和韩信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在吕后的眼中,韩信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人物,因为刘邦一日不除掉韩信,那么韩信对太子,也就是未来皇帝刘盈的威胁大大提升,吕后乃是太子之母,怎么可能不未雨绸缪。

然后吕后当着韩信的面,公布了韩信的罪行,要就地处死韩信,整个过程萧何本人也不知道在不在现场,假如在,也不知道有没有发声,而韩信听到吕后对他的“宣判”,立即怒火中烧,大声悲呼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身边谋士的建议,早点自立为王,以至于现在被一个妇人杀害。

其实韩信一直都被后人认为“情商低”,可是韩信内心却是很骄傲的,甚至他的地位没有史书所反映的那么低,在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韩信在军中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对于一般的人,他还真的是抱着“看不起”的态度,这不是什么坏心眼,纯粹就是贵族那股常见的“没礼貌”的劲。

在韩信看来,他可以死,但死在一个妇人的手中,那就是奇耻大辱,所以他在临死前破口大骂吕后,只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对“诱导”他来到这里的萧何说一句不是,本来韩信最应该骂的人是萧何才对。

所以,韩信既是死在吕后的手里,也是栽在萧何的手里,韩信假如最后关头选择回避萧何的邀请,那么他就不会因为信任萧何踩入这么大的一个坑了。

韩信的死到底冤不冤?

因为韩信对大汉的建立有着至高无上的功绩,所以韩信的“结局”让后世人无不对他唏嘘感叹,对他高度同情的同时,也对刘邦这种“过河拆桥”的皇帝抱着深刻不满的态度,因为一个功臣不得善终,乃是一个王朝最悲哀的事情。

如果只从韩信在击败了项羽之后,就被刘邦夺走兵权并且架空来看,韩信是很可怜的,但问题是,韩信最终还是决定走向刘邦的对立面。

韩信不能说是一个百分百忠诚的人,在刘邦称帝前,韩信也曾做过“要挟”刘邦给他册封齐王的事情,这其中既有韩信的幕僚从中怂恿,也有韩信自己的欲望主导,而韩信最大的毛病,一直是心中的“贵族执念”、“诸侯王执念”,他是一个很典型的“战国思想”者。

在韩信的角度来看,他只要做了诸侯王,就跟东周时期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一样,可事实上,这个世界早就变了,他和刘邦最大的区别在于,刘邦看清楚了这个世界和时代,他却沉迷在了过去的时代。

当他反应过来后,已经没有太大的实力能够造反了,恰巧陈豨爆发叛乱,韩信能够里应外合,步步为营,事实上韩信在生命最后关头,本身也是他人生蜕变的最重要关头,如果韩信没有被杀,那么长安的确会被他拿下,而一旦回归战场,刘邦和韩信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只不过当韩信决定要造反的时候,刘邦就已经有无数个合理杀了他的理由了,都不需要吕后动手,刘邦自己动手都是名正言顺的,毕竟什么君臣道德,最终还是大不过“你死我活”的定理,因此,韩信被杀,其实是不冤枉的。

韩信被竹竿戳死的野史暗示着什么?

从正史的记载中来看,韩信就是被人用刀斩杀的,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拖拖拉拉的过程,十分干脆,而吕后也是个狠人,设计出掉了“汉初三大将”中的两个(韩信、彭越),更狠的是,这两人的死,骂名都由刘邦一同背负。

韩信之死,到底是刘邦所愿还是不愿,很难讲清,因为在英布之乱的时候,刘邦和吕后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权力”分歧,他们夫妻二人的利益,未必是一致的,所以杀了韩信,刘邦未必是开心的。

但不管怎么说,韩信联合陈豨造反的事情八九不离十是真的,从客观事实来讲,吕后杀了韩信,也确实为大汉续命了。

韩信被杀了是事实,可却不是传闻中的被竹竿子戳死,而在明朝的时候,这个“野史”传出来,其背后的动机耐人寻味。

“三不杀,五不死”的最早说法是来自于明朝后期的话本小说《西汉演义》,作者乃是万历年间的文人。

要知道,古代的小说家作者,他们创造故事都是有“深意”的,这是一种“共识”,假如没有自己要刻意埋藏在其中的真实意思,那么这种作品就会被视为“没有灵魂”。

由此可以联想一下,究竟是什么环境,让《西汉演义》的作者塑造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被杀掉的韩信,最后还是被人“取巧”杀害了。

很大可能,就是在讽刺明朝太祖朱元璋“鸟尽弓藏”,还有嘉靖皇帝时期,对严家父子的“利用”以及最后的残忍处置。

事实上,在明朝后期,“诋毁”明太祖朱元璋是一种潮流,不过这种诋毁不是什么扯下修养破口大骂,而是写一些有“深意”的故事和演义剧情来暗讽朱元璋。

譬如著名的“徐达食鹅”,正是出自《翦胜野闻》,在这本书的记载中,徐达患有“背疽”(背部长有脓疮),在理论上是不能够吃鹅的,不然的话就会加重病情,从而导致死亡,可是朱元璋明明知道此事,还要赐下鹅肉,徐达看到了“御赐”的时候,老泪纵横,最后食鹅病发身亡。

在正史中,徐达患有“背疽”这件事是真的,但是徐达乃是正儿八经地“自然死亡”,没有外力干扰,更是和朱元璋无关,可偏偏是这种既有点真实历史,又有点假历史的结合“野史”,才更引人入胜,更多人信。

有人写这样的故事,就说明“抹黑”朱元璋这种行为有市场,而且当时的社会舆论肯定对朱元璋不推崇,这种环境,才是一切的根本。

不过像《翦胜野闻》这种直白嘲讽朱元璋的故事不是一般小说家敢写的,更聪明一点的便是“借古讽今”,当时的“古”,也包括了汉朝,今,指的就是明朝,所以这才有了《西汉演义》这里面的桥段。

从客观角度来讲,这种“文学风气”的形成,更多是来自于世人对朱元璋“兔死狗烹”的不满,想当年朱元璋赐下那么多“丹书铁券”,可最后却没有多少个丹书铁券拥有者善终,竟然变成了“催命符”,而朱元璋动手杀他们的理由却是各种语焉不详的“谋反”之罪。

在吕后用“竹竿”戳死韩信的这个故事的背后,其意义与朱元璋的行为是相似的,刘邦“三不杀五不死”地保证韩信不会死,最终还是拐弯抹角杀了韩信,而朱元璋用丹书铁券告诉功臣们可以免死,最后却因为谋反之罪一网打尽,韩信的悲哀,就是明初功臣们的悲哀。

结语:

野史不是真的,但韩信在临死前的悲呼是真的,韩信这一生最大的悲哀,最大的屈辱,或许不是他曾经为了生存钻人胯下,而是在击败了天下最强大的对手项羽之后,他竟然败在了一个女人手中,这看起来,就仿佛天下人都不如这个女人似的。

所以韩信在乎的不是亡与不亡,而是该如何亡,亡在谁的手中,以什么样的名义而亡。这才是韩信一直追求的内心世界,就像他当年为刘邦杀得天下群雄片甲不留,明明连刘邦都不及他,他却还要留在刘邦手下。

刘邦想做的是皇帝,他一直做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8143.html

因为,事情,吕后,刘邦,承诺,竹竿,金牌,韩信,舍人,萧何,知识科普,吕后,刘邦,朱元璋,韩信,萧何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事情,吕后,刘邦,承诺,竹竿,金牌,韩信,舍人,萧何,知识科普,吕后,刘邦,朱元璋,韩信,萧何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事情,吕后,刘邦,承诺,竹竿,金牌,韩信,舍人,萧何,知识科普,吕后,刘邦,朱元璋,韩信,萧何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