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为何项羽宁可自杀,也不渡乌江?

为何项羽宁可自杀,也不渡乌江?

千百年来,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犹如一曲霸王落幕的悲歌。

至于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渡乌江,人们大多认为是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又或是“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痛所致。

这些都是从感性的主观角度出发,不过,各位是否想过,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项羽不愿渡,而是客观上根本就渡不了?

汉五年十二月,项羽败退至垓下,西楚霸王的人生由此进入倒计时。

在韩信前来支援刘邦后,刘邦直接把五十多万人全交给了他。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韩信把这五十多万人分为两部分,后军由刘邦统领,其中又分左右两军,刘邦居中;至于前军,居中的是韩信,左右分别是孔熙和陈贺,各统十万,韩信自己也统十万。

也就是说,前边这三十万人,这一次统率地换成了指挥有方、调度有序的韩信了,而不是那个带一次兵就败一次的刘邦。

当项羽驱兵前进时,韩信接战。

韩信先与项羽正面交战,随后假装败退。他往后边一跑,项羽一追,韩信便赶紧命令左右两翼的孔熙、陈贺掩杀过来,一下子把项羽的军队截为两段,前军后军都被分割包围,这样一来,楚军顿时首尾难顾。

这一场酣战打下来,项羽惨败,十万人足足被灭了八万,项羽退到壁垒坚守,刘邦立刻将其合围。

项羽在垓下苦苦坚守,不仅兵力损失惨重,粮草亦匮乏,现在还被汉军重重包围着。

结果到了晚上,在外边的汉军军营中,竟传出了楚歌。项羽大为惊讶:难道我楚国故地已经都被刘邦占领了?又为何这么多人在唱楚歌?

其实,刘邦本身也是楚人,他的军队里当然也有很多楚人,再加上张良可能故意用这个计谋要瓦解项羽的军心,所以就通过“四面楚歌”营造了这样一个氛围,而项羽的心理真给整破防了

在项羽看来,四面楚歌意味着自己已然陷入绝境。他夜不能寐,一边喝酒流泪,一边慷慨悲歌。侍从们看到这位力能扛鼎的英雄,现在竟然涕泪交加,大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莫能仰视”,都不忍心抬头看他。

这么一来,项羽的内心算是崩溃了,而这种崩溃,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是最致命的。

有人会说,项羽纵然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没有一败再败、接受挫折的勇气,再看看那刘邦,一辈子没赢过项羽,却在最后一战绝杀封神。

不过这话可能还是说早了,因为看到后文你会感觉,尽管西楚霸王此刻表面哀伤,但绝非斗志全无——项羽也许是根本不想死的,他想要突围出去,东山再起。

擦干眼泪后,项羽选了八百精兵,连夜突出去了。突是突出去了,到了天亮后,汉军发觉了,马上命令骑将灌婴领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河之后,八百人马只剩下一百多了,然后到了一个叫阴陵的地方,大雾天的,项羽迷路了,碰到个农夫,便问之。

也不知这农夫有意还是无意,告诉项羽该往左走,但往左却是绝路,项羽和手下全都陷入沼泽地,再返回来,时间就被耽误了,灌婴的骑兵已经追上来了。

项羽一看追兵来了,马上向东跑,然后到达东城,东城就是今天安徽定远的东南角。这个时候,追随项羽的骑兵,只剩下28个人和28匹马,而灌婴的追兵有好几千。

项羽预料到自己脱不了身了,他对那28个人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有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未曾败过,所以才能称霸天下。今天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

项羽的言下之意,就是搞成现在这个样子,不是他用兵的问题。从头到尾,他一点错误都没有,只是天要亡他罢了。

也许是为了向手下证明这点,他带着全队再次突围。

项羽把这28骑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冲杀。

项羽一路呼喝疾驰,斩了一员汉军将领。随后,他又把手下分成三路,继续冲杀,又杀了一名汉军都尉,他们总共杀死汉军百十多人,而项羽自己的小队只伤了两骑。

可这又如何,毕竟大局已定,项羽的心思似乎就有些动摇了,想跑了,想要东渡乌江。到了乌江边,项羽看到乌江亭长正好弄了只小船,在这儿等着他呢!

结果,项羽却说:“现在是天要亡我,我还渡什么江啊!我渡了江又能做什么呢!我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我愧对他们!

这个时候,项羽的自尊心起作用了,他决定不回去了。

接下来,步兵短兵相接,继续与汉军交战,又打死汉军几百人,而项羽也身受十几处重伤。

最后,项羽抹脖子,自刎而死。

听着四面楚歌,望着心爱的虞姬,一边流泪喝酒,一边作诗慨叹,西楚霸王的心都已碎了……

在乌江边,他又想到自己当初带了那么多江东子弟出来,如今只剩二十多,再想到这些将士是多少家庭的丈夫、儿子,项羽一时无比愧疚,他没脸回去给他们交代,唯有以死谢罪,于是不渡乌江而自刎……

这一切看起来确实顺理成章。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问:项羽究竟是不愿过乌江,还是不能过乌江?

其实,项羽过不过江,无非生与死两个下场。所以,若能证明项羽不想死,便能反证他不会放弃生路,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情况允许,他是会选择渡江而去的。

但历史的现实,却是他死在了西岸,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不是不愿过,而是,过不了?

甚至有人认为,最后乌江亭长拉着小船来接项羽,是司马迁为了展现其英雄气节,而杜撰出来的,可能当时根本没有船来接他,就算有,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上船(来不及上船/过江危险/船的问题/其他)。

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证明项羽并不想死:

第一,主观上项羽不想死。

垓下被围,项羽的处境不妙,在司马迁一通伤感描述之后,项羽毫无征兆地选择了遁逃,趁着夜黑带领八百骑兵突围,直到第二天早上刘邦的部队发现,才去追击。

要不是项羽到东城这个地方迷了路,被一个种田的老头乱指挥跑进一片沼泽地里,刘邦的人还不一定追得上项羽。假设当时项羽没有迷路,或者老头指对了路,结局可就大不一样咯!

项羽的突围,往坏里说,是他贪生怕死,往好里说,他可能想学刘邦在彭城被围时那样,先跑出去,到二线再去组织防线。

总之,他不想死。

第二,从突围路线看项羽不想死。

当时项羽被刘邦围困,刘邦使出攻心之计“四面楚歌”,其实战略上项羽也确实接近四面被围:

垓下以西是刘邦的基本盘,他去是死;

北面、东面,韩信刚收拾完燕、赵、齐等地,往那几个方向跑也是死;

南面周殷背叛,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刘邦部下)皆会垓下;

再加上他自己猜测的“以为汉尽得楚地”,西南方向也就没了活路。

但是,偌大一个天下,还有江东一带没有被刘邦控制,也就是说,项羽如果想活,并想再次组织力量与刘邦抗衡,还有江东。

茫茫天地间,那个说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偏偏往江东方向跑,却最终不想过江,抹脖子自刎,这么看来确实不太合逻辑。

第三,客观上项羽也不至于悲观到想死。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但天下并非太平,15年后烽烟又起,项羽就是在那个时候和他叔叔一起出来混的。

而到刘邦当了皇帝,天下照样没有完全安定,在刘邦当皇帝的头几年,诸侯反叛此起彼伏。

作为一个时代人,项羽不可能对历史的过去和未来没有了解和预测,何况他还是个风云人物,也有自己的死党。

比如《项羽本纪》里提到的那个鲁公,当年义帝封项羽为鲁公,封邑就是鲁县。鲁县乃孔孟之乡,信守礼义,所以他们誓死要为项羽而战。

后来事实也确实如此,直到刘邦把项羽的人头拿出来,给鲁县的父老乡亲们看,鲁县百姓才投降。

但在项羽自刎之前,他应该明白,留得青山在,就还有机会。

也许有人会说,项羽是因为身边的人都死光了,一时悲伤才临时寻短见,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那些跟项羽开溜的八百精兵,充其量也就是贴身警卫,要知道,项羽从垓下冲出来时,营内还留着近2万人马,后来被刘邦悉数杀掉。项羽连上万人的死活都撂下了,他不可能单单可怜身边这八百警卫。

司马迁说项羽有些妇人之仁,然而项羽曾经可是杀过会稽太守,夺过印绶,还杀宋玉夺其兵,坑秦兵20万,他干这些事的时候,可从来没脸红过。

而且,之前在军帐内和虞姬推心置腹,但他突围时并没有心软要带上这个女人,所以怎么可能千辛万苦跑出来,又突然想自杀呢?

综上所述,臆测一下项羽的想法,他可能也想学一下在彭城时的刘邦吧!只是因为一些原因,最后没有得逞。

面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真相,也许,他是被动多于主动,而被动也就谈不上愿不愿意了。而至于司马迁撰写的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情节,恐怕只是给英雄的残躯上覆盖一层白纱,不那么难看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8334.html

霸王,刘邦,农夫,项羽,后军,骑兵,乌江,西楚,韩信,汉军,观点评论,刘邦,项羽,乌江,韩信,鲁县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霸王,刘邦,农夫,项羽,后军,骑兵,乌江,西楚,韩信,汉军,观点评论,刘邦,项羽,乌江,韩信,鲁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霸王,刘邦,农夫,项羽,后军,骑兵,乌江,西楚,韩信,汉军,观点评论,刘邦,项羽,乌江,韩信,鲁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