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曹操斩杀孔融后,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的回答被千古流传传

曹操斩杀孔融后,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的回答被千古流传传

孔融字文举,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其文章犀利,后因直言纳谏被杀,令人惋惜。

孔融在汉献帝时期任北海国相,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跟文化都有发展。

孔融在被抓后,曹操问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一语成千古名言。

孔融为人

孔融在北海前后一共治理了六年,组织民工修建城邑整备军队,清理地痞流氓维护当地治安,立学校教授知识使得社会安定,任用贤才担任重要职务,将有学问题的儒士跟江湖术士举荐给朝廷,孔融治理北海功绩显著后来又领了青州刺史。

袁绍召集军队公开叛变指使袁谭进攻北海,孔融激战数月败退,这次失败成为孔融的污点,也是孔融对于军阀愤恨的主要原因。

军阀混战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强。这个观点成为当时士人的主流观点,士人也因为忧国忧民被当权派针对。

孔融回到朝廷做过很多官职,孔融私下个性宽容,没什么损人的招数,是个内心坦荡的人,没事就喜欢帮助后来进入职场的人,受到当时士人的喜爱威望很高。

这让曹操很是不高兴,却又不能对他作出不利的举动。

孔融有一个成语叫哭坟不悴,孔融最后失败,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做事过于表面化,没有实际效果,言行强势但是结果却伤害性很大。

孔融生性孤傲刚正抨议时政言辞激烈,以恢复汉朝为己任,私下个性宽容内心坦荡喜欢提携后进。

推荐贤士,多所奖进,知道的一定说出来,所以有才能的士人都信服他。

孔融因为受到打压,并且很多地方因为混战而导致居民流离失所,所以孔融非常反感恃强凌弱的祸害一方的人。

这时孔融正好看到奸雄诡诈本色的曹操,

曹操虽然维持了表面和平,他却已经构成实际威胁。

孔融希望曹操能够继续为汉朝付出而不是建立自己的势力,但是又不能直接得罪对方。

这种情况使得孔融说话变得隐晦幽默,但是曹操根本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的侵占权利。

曹操充耳不闻的表现使得孔融的言论越发偏激,后来孔融直接要求遵照古制京城范围内不得有诸侯。讲道理已经没有办法,只能搬出国家制度。

曹操虽然耍无赖也担心孔融的言论,不想让他的这种言论得到广泛支持,于是开始想法针对他,不能让他妨碍其窃国。

孔融名重天下,曹操表面上还得容忍,私底下找很多人对付孔融。找人歪曲他的言论,蓄意制造他的罪过,比如郗虑以蔑视国法之罪奏免孔融官职。

孔融的功过是非

孔融所欣赏的人非常能反映孔融自身的性格特点,比如祢衡、蔡邕。

但是这两个人都死于非命,这既能反映出孔融社交方面存在的弊端也能反映出孔融自身的性格特点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正是这种缺陷让孔融最终深受其害。

孔融曾经上表举荐祢衡,并未得到重用,当时人们对于祢衡的认识还是很清晰的。

祢衡的缺点非常明显,就是对人不够尊重。祢衡所接触的权贵全都让祢衡得罪了,祢衡虽善于写文章,但是文章写得再漂亮也顶不过他经常骂人侮辱人。

曹操相见让祢衡却遭到屡次拒绝,这让曹操很不高兴。于是让祢衡做鼓吏,结果祢衡为了表现自己不换衣服,在被斥责后当众脱衣裸体。

祢衡狂傲的行为,在当时得到很不负责任的吹捧。祢衡也不愿意从普通的事情做起,过分的行为跟言论除了哗众取宠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祢衡很显然高估了自己,喜欢评论时事却没有做过实事,这就是名过其实的表现。所以与其说是祢衡没有得到重用,不如说祢衡不堪大用。

祢衡的愤世嫉俗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动荡,也是他没有得到重用,祢衡只能看到别人的对错,这也是没本事的一种体现。

所以祢衡是虚伪的,他没有实际做事凭什么妄谈他人。祢衡如果他确实做得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适当地批评他人。

孔融是实践过的,他在北海治理非常好,虽然最后他被袁谭驱逐,但是这不是他的过错。毕竟是乱世,他的失败在于无视当时的现状。

孔融跟祢衡都是强于说辞少于实际,孔融虽然在北海当官,但是他最后因为被军阀驱逐失败。

他对于乱世的认识就是驱逐曹操,这个想法显然是无法实现的。祢衡就更过分,他遇到权贵直接开骂,骂人可以让乱世恢复么,显然是不行。

孔融跟祢衡都看到了问题,二人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解决问题的耐心,一着急就骂人,骂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后人关注孔融其实是关注当时的社会安定,孔融其实一直停留在北海的阶段,他并不适应入朝以后的官场,不管是当官还是用人,都存在巨大的缺陷。

他认可祢衡,祢衡却因为骂人而死,这种做法显然太过于低级。

孔融定罪

公元208年曹操自任为丞相,几个月后定罪太中大夫孔融,罪名是诽谤朝廷,对父母不孝,主要罪名是以下几条:

少府孔融曾经就任北海相,看见王室内部不和有内忧外患的问题,以为可以做不正当的事情,就招集合各类社会闲散人员,聚众大肆宣扬破坏社会稳定的言论,打算为不正当的行为重新洗白,让社会陷入进一步的动荡。

孔融说:是圣人之后,被宋国所灭,有天下者,何必姓刘”!

这句话被篡改了,原本意思是讽刺曹操有篡位的野心,但是被改后就成了他自己的野心,对于一位始终爱国的知识分子,这也是最大的侮辱。

孔融不遵守朝廷的礼仪,他与祢衡互相标榜 “仲尼不死”、“颜回再生”。这些言论确实是大逆不道,是他过分狂放的表现。

孔融的儿子女儿寄养在别人家里,传来孔融被抓的消息两个娃娃跟没听见一样。

曹操杀孔融时,问其儿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一语成千古名言,确实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办案的人到了,女娃对男娃说,如果死后有知,可以见到父母,那该有多好。

这就是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也是孔融家教非常良好的表现。孔融虽然狂放也很有危机意识,他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尽了微弱的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8800.html

祢衡,孔融,治理,孩童,北海国,子女,曹操,千古,言论,骂人,知识科普,祢衡,孔融,曹操,北海,袁谭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祢衡,孔融,治理,孩童,北海国,子女,曹操,千古,言论,骂人,知识科普,祢衡,孔融,曹操,北海,袁谭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祢衡,孔融,治理,孩童,北海国,子女,曹操,千古,言论,骂人,知识科普,祢衡,孔融,曹操,北海,袁谭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