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空城计”是司马懿最大失误?他和孔明是敌人,更是一对神交知己

“空城计”是司马懿最大失误?他和孔明是敌人,更是一对神交知己

提起三国,半神的“诸葛亮”堪称是当时最耀眼的巨星;如果依据《三国演义》来看,正如后世人评价的一样“其智近乎妖”。诸葛亮的一生与其他人比起来,其实显得颇为顺风顺水,先由刘备毕恭毕敬的请出茅庐,之后一路开疆裂土,为蜀汉打下千里江山;说到这里就必须再提另一个人,也就是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

相对于“诸葛亮”,司马懿的一生就显得颇为荆棘多磨,就连入仕为官也是在曹操毫不客气的“威逼之下”;再之后就不必多加介绍了,几度沉浮,几经生死。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人虽名义上是两国的仇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这两人应该算“知己”;明明两人各为其主,两国交兵之时杀得天昏地暗,又为什么说这两人是“知己”呢?

“各为其主”不假,但真正论起来,这两人“有国仇,但并无家恨”;《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就是很好的佐证。当时情况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马谡失街亭导致十余万蜀军溃败,撤军之时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直逼“西城”;这里又证明了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心有灵犀”,在没有情报的情况下,司马懿仍能“误打误撞”的碰上孔明,真这么简单?当然,也有人觉得司马懿真的是“误打误撞”才堵住了诸葛亮。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懿不惜率领十五万大军,放着蜀军主力不追,偏偏去攻打一个小小的“西城”;除去司马懿料定此地乃是“囤粮之所”外,难道就没有其他想法了?司马懿多次表示“诸葛亮一生劫粮,但从未被人劫粮”这就说明诸葛亮最重视“粮草”的安全;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在蜀军大将多路出击或战或退的情况下,诸葛亮最有可能出现在哪里?

正是司马懿对诸葛亮行事的了解,这才有了“误打误撞”堵住诸葛亮的结果;果不出所料,当时西城多为文官,而诸葛亮正在全力指挥兵士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言‘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这里也说明了诸葛亮并未料到“司马懿”会来,也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同时从侧面也反映出司马懿料事如神,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之后诸葛亮临危不乱“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乍一看来,这里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故意扮作十分夸张的临阵样式,然后煞有介事的登城弹琴;貌似“空城计”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其实这里描写的就有点假了,临阵御敌,即便是用计也追求“越像越好”,哪有故意做出如此夸张“引君入瓮”的架势?身为将帅者,尚有古时兴师动众的“明修栈道”在前,偃旗息鼓的“暗度陈仓”在后;如诸葛亮这样摆“空城计”,别说是军事家“司马懿”,就是随便一个领兵带队的人也能看出这“戏”太假了,因此“司马昭”就在此时说“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但司马懿的回答却是“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这话乍一看好似说的合情合理,毕竟诸葛亮一生谨慎,大家都知道,这么大摆“乌龙”也绝非无缘无故,这个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宜速退。”就显得很不合情理了。首先,“西城”并不是什么险要大城,况且司马懿已知蜀军多路出击,此时即使这小小“西城”有埋伏,诸葛亮手中尚能有多少兵力?十五万大军到此,即使硬碰硬的与之一战又未尝不可?因此,当时的“司马懿”是有本钱的,根本不可能听几段琴就忙不迭的退兵。

其二,“西城”内乃是蜀汉的“顶梁柱”诸葛亮,“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司马懿比谁都清楚;手下十五万兵马,如果能或擒或杀诸葛亮,那就等于提前消灭了“蜀汉政权”。这样的诱惑是很大的,如果司马懿没有其他想法,又怎么可能会轻易放弃这样的良机?况且司马懿善守,也从不弄险,简单的推理一下;即使当时司马懿不敢攻城,能不能先派些许兵马入城试探一下呢?结果司马懿连这最起码的军事行动都没做,然后一溜风的跑了,这实在太不合情理。

诸葛亮“空城计”摆的夸张,司马懿十五万人马逃的同样夸张,正因这两人“配合”的太默契,以至于诸葛亮身边的官员都懵了“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这里说的就很清楚了,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必须强调一下,这些人既能随军征战,虽不至于像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但多少军事常识还是有的,这里就很明显的再次指出,“空城计”中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智者”干的事儿太不合情理。

既然“空城计”漏洞这么多,“司马懿”又占绝对优势,为什么还要做这被贻笑千年的事?要解释司马懿这一行为,就不能单纯的从军事方面去分析了;“司马懿”在临死前说过一句话,用这句话来解释“空城计”再恰当不过“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惊骇”。这句话其实概括了司马懿的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一直被曹魏之君猜忌,以至于常常面临生死之关。

最初“司马懿”本不愿为曹操服务,为此不惜装病许久,结果还是被曹操硬逼着出仕当官;但从此曹操就给司马懿戴上了“不可信任”的帽子。尽管“司马懿”为官忠心耿耿,为曹魏立下多少汗马功劳,但曹操的态度却一直保持着“用才不信”的态度,甚至一度将司马懿逼入绝境;若不是“司马懿”为了保命选择侍奉太子“曹丕”的话,恐早已命丧曹操手中。

虽然“曹丕”算是司马懿的救命恩人,但此人也并非庸才,和他父亲一样,对司马懿也是“用才不信”;甚至为了考验司马懿,不惜安插在司马懿身边一个长期卧底。可就是这样,司马懿仍旧如履薄冰的苟活于世,仍旧显示出俯首帖耳的恭顺态度。且不说司马懿几经沉浮,单是这份“隐忍”就足以称赞;同时也能看出,“司马懿”已经成为了曹魏政权不可或缺的立国保障。

可问题也来了,“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保障,而“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保障,这两位重要人物的碰面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按照常理来说,司马懿深知除掉“诸葛亮”就等同于灭了蜀国,这在军事国政上绝对是大功一件;但是,如果从“司马懿”当时在朝中面临的危机来分析呢?司马懿灭掉蜀国,是不是就变成“功高盖主”了?曹氏一族本就对他猜忌,又会怎么对待“功高盖主”的司马懿呢?

正如当年“华容道”上诸葛亮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一样,不是不想灭曹,而是还要留曹操来平衡三国;此时的司马懿也一样,不是不想杀诸葛亮,只是形势所逼,情非得已。其实想必“司马懿”能准确判断出“西城”的重要性,面对诸葛亮也一定能猜出“空城计”;诸葛亮亦然,不过也是出于对司马懿的了解,大胆的判断出司马懿不会杀自己,这才敢摆下“装样子”的空城计。

说来说起,与其说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都是“智者”,倒不如更直白点说,《三国演义》中这两人不过是借“空城计”来掩人耳目的一对“神交知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374.html

孔明,敌人,司马懿,失误,诸葛亮,神交,空城计,蜀军,大军,西城,观点评论,司马懿,诸葛亮,曹操,空城计,西城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孔明,敌人,司马懿,失误,诸葛亮,神交,空城计,蜀军,大军,西城,观点评论,司马懿,诸葛亮,曹操,空城计,西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孔明,敌人,司马懿,失误,诸葛亮,神交,空城计,蜀军,大军,西城,观点评论,司马懿,诸葛亮,曹操,空城计,西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