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如果曹爽没有选择投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答案有点意外

如果曹爽没有选择投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答案有点意外

公元249年,沉寂了十年之久的司马懿,突然静极思动,依靠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郭太后、京城洛阳。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旨免去大将军曹爽本兼各职,并以洛水为誓,许诺曹爽,不要他的性命,让其回家当个富家翁。曹爽天真地相信了狡猾的司马懿的鬼话,乖乖交出兵权。然而,最后,曹爽兄弟三人,还有亲信何晏、桓范等人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如果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鬼话,选择抵抗到底,他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个人认为曹爽依旧改变不了失败被灭族的命运,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皇帝曹芳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其一,曹爽优柔寡断,决定了他一事无成,斗不过奸诈的司马懿。

据记载,曹爽遇事优柔寡断,没有他父亲曹真的魄力。他在权力争斗中,和司马懿差得太远了,远远不及格。如果司马懿的政治学科是100分的话,曹爽应该只有可怜的10分,严重的不及格。因此,不及格的曹爽,和司马懿相斗,简直是找死,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曹爽的政治如此差,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寡断,遇事不坚决,没有司马懿的那种坚忍,不服输精神。

正是由于曹爽的这种优柔寡断性格,即使他没有交出兵权,而是选择和司马懿鱼死网破,他也不是杀伐果断的司马懿对手。当年,蜀汉诸葛亮的疯狂伐魏,如果不是司马懿技高一筹,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御敌于国门之外,长安多半就丢失了。

因此,司马懿是能和三国“智绝”诸葛亮一争高下之人,而曹爽是依靠自己父亲曹真的威名,才有了现在的权势,无论是实战经验,还是军事才能,他和司马懿相比,差得很远。如果曹爽在战场上延误战机,在战场上犹疑不决,即使拥有优势兵力,拥有几十万大军,也不一定能斗得过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得到了门阀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却失去了门阀大族的支持。

曹操时期,他一直重用曹氏、夏侯氏宗族,对门阀士族一直采取防范的态度。而曹丕为了获取士族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为称帝奠定了基础。这时,曹魏实际上是曹氏家族与门阀士族共天下的情形。这时,曹丕为了集权,加大了打压曹氏宗族的势力,同时提拔了重用门阀士族的人物,如司马懿就是和曹丕关系好,受到了重用。

在魏明帝曹叡临终前,他委任曹爽和司马懿两个托孤大臣,这两人分别是曹氏宗族和门阀士族的代表。曹爽升司马懿为太傅,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时,曹爽是明智的,因为经过曹丕、曹叡两代皇帝对曹氏宗族的打压,曹氏宗亲早已江河日下,很少有掌权的大人物了,而相对应的门阀大族却蒸蒸日上,他们以司马懿为首。

曹爽虽然打压的不是司马懿一个人,而是打压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势力,给他们一个警告。这样,曹爽也得罪了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这些人有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司空王凌、陈群之子陈泰等人。这些人相当于大半的曹魏朝堂大佬了,他们大都支持司马懿,反对曹爽。

其三,皇帝曹芳的态度不明确,可能倒向司马懿。

大将军曹爽在掌权后,耀武扬威,谁也不放在心上。他“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架空司马懿,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权臣。最致命的是,正始八年(247年),他听从了何晏等人的馊主意,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给幽闭起来。

虽然郭太后不是皇帝曹芳的亲生母亲,可是她对曹芳也有养育之恩。八岁时,养父曹叡就去世了,幼小的曹芳对郭太后是有感情的,应该还非常深厚。曹爽还私自带走魏明帝的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他的饮食、车马和衣服效仿皇帝,与皇帝的相差无几。《晋书》中记载如下:

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因此,曹芳对曹爽的做法应该是非常不满的,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次,曹芳看到司马懿匡扶正义,讨伐权臣曹爽,他还可能感激司马懿,除掉曹爽。因此,曹芳不一定受曹爽的摆布,听从曹爽的话。如果有机会,曹芳是会和当年的汉献帝从李傕郭汜手里逃跑一样,从曹爽那儿逃跑,回到洛阳,挥师讨伐曹爽。

总结:由以上三个原因可知,无论是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还是皇帝曹芳,哪个方面,曹爽都不占优势。即使曹爽没有交出兵权,在大司农桓范的辅佐下,起兵讨伐司马懿,获胜的机会还是渺茫。这么看来,曹爽交出兵权,想要当一个富家翁的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486.html

投降,司马懿,曹芳,曹爽,皇帝,曹氏,郭太后,门阀,答案,士族,故事传记,司马懿,曹芳,曹爽,曹氏,郭太后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投降,司马懿,曹芳,曹爽,皇帝,曹氏,郭太后,门阀,答案,士族,故事传记,司马懿,曹芳,曹爽,曹氏,郭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投降,司马懿,曹芳,曹爽,皇帝,曹氏,郭太后,门阀,答案,士族,故事传记,司马懿,曹芳,曹爽,曹氏,郭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