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维护周礼、助平周乱,齐国为维护霸业,具体实施了怎样的措施?

维护周礼、助平周乱,齐国为维护霸业,具体实施了怎样的措施?

春秋时期五霸迭兴,皆以尊王为旗纲,这就说明了王室虽然衰微,但王权仍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象征意义,而尊王就成为了称霸的最有力口号。

尊王政策也是齐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内容,这其中包含了诸多的方面,其中最为直接也最为紧要的就是与周室联姻,搭建与周王室的关系纽带,为下一步的尊王外交做好铺垫。

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冬,齐侯来逆共姬”。齐桓公亲迎王姬于鲁,为何在鲁?高士奇在《左传纪事本末》中解释为:鲁主王姬之嫁旧也,故桓公至娶王姬,亦逆于鲁,盖鲁为王室懿亲也。齐桓公即位不久,就立刻着手与周室的联姻,体现了桓公对周礼的维护和尊重,更是借周王室的特殊地位来提高齐国在诸侯间的地位。

周礼在西周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缘由西周时周礼不仅是维系政治纲常的基础,更是周王进行国家统治的最有利工具,在本质上周礼与周王是一体的。春秋之后虽然礼坏乐崩,周礼逐渐不被重视,但周礼与周王的关系依然是不可分割的,维护周礼也就是在维护周王的权威。齐桓公深谙于此。

欲先尊王必要维护周礼,并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实践这一政策,以期达到尊王的目的。在稳定了与周王室的关系后,齐桓公便以天子之名,率诸侯之师平定宋乱,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去年齐会宋、陈、蔡、邾于北杏,谋划平定宋乱。

于兹又领陈、曹之师讨伐宋国,并且齐桓公亲自向周天子请师。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解释道:“齐欲崇天子,故请师,假王命以示大顺。”此次齐桓公请师于周,也是实现了一举双得的效果,一方面按周礼,诸侯会师理应天子统帅,桓公请师而周王派单伯会师,也是在名义上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桓公以假借尊王之名,而欲行奉天子以令诸侯之实。最终齐国的目的到达了,宋国迫于压力,顺服于齐国。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以“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之特权,讨伐楚国不复昭王之罪。

在征伐过程之,许穆公卒于师,桓公按周礼加等以侯礼葬之。许本为男爵,而以侯礼葬之。按照一般的礼仪来评判这显然是违礼的行为。但是如若按照“凡诸侯死王事,加二等”的周礼规定,是完全符合周礼的。王事在此指的是征伐之事。诸侯为周王伐楚,许男死于征伐过程,是谓王事也,故加二等爵位以礼丧葬。

《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字、男同一位,凡五等也。许以男爵而得侯礼,是为加二等也。以衮衣敛之,衮衣,按礼制,是公、侯所用丧葬礼服,因许有侯礼加等,亦可以用衮衣敛尸。”齐桓公按照周礼的规定,以加二等之侯礼的礼仪来进行许穆公的葬礼,这无疑是桓公遵循周礼、尊周王的表现。

齐桓公时期是齐国霸业的鼎盛时期,桓公之后,诸子争位而乱,齐国霸业极盛转衰,但并不意味着霸业的衰亡,孝公即位后,齐国局势逐渐稳定,仍存有霸权之余威;一个霸权的终结的标志着另一个霸权的兴盛。《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一战而霸,文之教也”。一战指的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文是指晋文公。

晋文公的称霸,也就意味着齐国霸业的终结。所以将公元前681年,至公元前633年这一时间段,来规定齐国霸业时期的时间跨度。话说回来随着齐国霸业的兴盛,和尊王政策的推行,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承认和肯定,周惠王赐齐侯命,“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庄公二十七年》),即命齐桓公为侯伯为诸侯之长。

这无论是对齐桓公亦或是周王,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王室正统的肯定,对霸业的稳固有巨大的帮助;桓公一直奉行尊王的政策,日渐衰微的周室依靠强大的齐国,来维持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讨伐不礼不敬之国,及平定周室内部不断发生的内乱。先是子颓之乱。

周惠王新立之时,子颓趁机祸乱,而卫国曾出兵助子颓攻打成周并立之,卫国此举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故周王为维护王室的权威,请齐国之师讨伐卫国。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齐桓公以周天子名义兴兵讨伐卫国,“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齐师大败卫师,又以周天子的名义责难卫国的。

这是齐桓公尊王政策第一次实质性进展,通过讨伐卫国震慑了祸乱王室的外部势力,保证了周王室的稳定。其次是子带之乱,子带给周王室带了持续的内乱。王子带为周惠王之子、襄王之弟,因受惠后宠爱而生谋逆之心。周惠王欲废除太子郑而立子带。齐桓公会鲁、宋、陈、卫、郑、许、曹诸国国君于首止。

并与太子郑会盟,确定了太子合法正统的继承地位。鲁僖公七年(公元前653年),及惠王崩,太子郑即位为新王即周襄王。襄王忌惮子带会趁机发动叛乱夺取王位,于是秘不发丧,紧急向齐国告难求救。齐国一贯推行尊王的政策,谋定王室内乱就成为齐桓公,责无旁贷的大事。

次年春“盟于洮,谋王室也。襄王定位而后发丧”,齐桓公会周襄王及鲁、宋、卫、许、曹、陈在洮结盟,以诸侯之力拥立周襄王顺利即位,暂时稳定了周王室的秩序。子带见襄王已立,深知自己已没有机会,只能采取武力夺取的方式,但当时春秋社会俨然已形成,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体系。

在齐国尊王政策的领导下,中原诸侯定不会与子带为伍,子带只能选择中原之外的戎狄作为自己的依靠,竟伙同戎狄攻伐成周,鲁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王子带带领着扬、拒、泉、皋、伊、洛之戎等这些戎族一起讨伐京师,攻入王城作乱。

《史记·周本纪》记载更为具体:“叔带与戎、翟谋伐襄王”,子带联合戎狄谋伐襄王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其而代之。作为春秋霸主的齐国一向遵循尊王的政策,断然不会纵容子带扰乱周室秩序。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年)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齐桓公派管仲前往成周为王室平定戎难,平息了因子带之乱而引发的祸乱。

稳定周王室的统治秩序。事毕襄王飨宴管仲,《左传·僖公十二年》详细记载: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君。齐国为次国,国氏、高氏为为天子所命,在齐国世为上卿,管仲为齐桓公所命,是为下卿。若周王现以上卿之礼待管仲,如国、高二上卿来朝,王将何以礼之焉?这明显是违背周礼的行为。

管仲作为齐国的国相,在齐国维礼尊王的大背景下,坚决拒绝周王的上卿之礼而受下卿之礼,是欲通过规范礼制来稳定周王室的秩序。次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此时齐桓公以春秋霸主的身份,心系周室的安危,故派遣仲孙湫来聘周。戎狄自子带之乱以来,常年来伐京师,致使其常为王室难。

齐桓公作为春秋霸主一贯秉持尊王攘夷的政策,会盟诸侯以谋定王室安危,征召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戍守成周以备戎难。先是公元前647年齐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咸地,以商讨保卫周室。同年秋因戎又侵伐京师之故,桓公派诸侯联军来戍卫成周以备御诸戎,并派仲孙湫前往致送戍卒。

三年后戎又来惊扰京师,给王室造成祸乱,周王以此向齐国告难,齐桓公再次征召诸侯之师来周戍守,《史记·齐太公世家》亦有记载:“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于齐,齐令诸侯各发卒戍周”。

齐国与周室的联姻,这其中有很深刻的隐含意义:一方面从迎亲的仪式上来看,桓公娶王姬而亲迎于鲁,婚姻的流程依然按照周礼的规定来进行,这体现了桓公对周礼的维护和尊重,更是对周王的礼敬和尊崇。

另一方面联姻后周室与齐国结姻亲之好,齐国便搭建了与王室的直接联系,齐国便可以以此为纽带深耕与周室的关系。并进一步借周王室的特殊地位来提高齐国在诸侯的影响力,这为其尊王政策的深入开展扫清了障碍。

综合来看齐国始终贯彻执行,其尊王的外交政策,维护周礼以尊周室,助平周乱以稳王制,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维护了礼制的秩序,稳定了周王室的安危,这些都为齐国赢得了王室的肯定和诸侯的心悦臣服,更为齐国霸业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520.html

霸业,周室,诸侯,王室,卫国,齐桓公,天子,周礼,平周,齐国,观点评论,周王,周王室,齐桓公,周礼,齐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霸业,周室,诸侯,王室,卫国,齐桓公,天子,周礼,平周,齐国,观点评论,周王,周王室,齐桓公,周礼,齐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霸业,周室,诸侯,王室,卫国,齐桓公,天子,周礼,平周,齐国,观点评论,周王,周王室,齐桓公,周礼,齐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