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晋文公“退避三舍”真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答楚王,而是另有所图

晋文公“退避三舍”真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答楚王,而是另有所图

作者/黎顾百年

以退为进,是一种很高明的战术,能够让敌军产生一种误判,认为是怕了自己,或者对自己产生了惧意。而让敌军放松警惕,打乱其原有布局,在出其不意的攻击敌军,以获全胜。

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就用这种战术战胜了楚国,成功的称霸中原。

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到了楚国,面对这个失势的公子,楚王选择了以盛情款待。但是楚王盛情款待是有所图,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今天盛情款待是公子,明天可能就变成了国君。今天种下的因,一段时间后就能结出丰盛的果。

酒宴之上,楚王对重耳说道:“如果有一天,公子能平安返回晋国,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低头想了想,郑重的说道:“如果托大王洪福,我能平安的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我一定会让晋国和楚国友好相处的。假如哪一天两国不幸交战了,我一定会命令我国的军队退避三舍的,以报大王的恩德。”

楚王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四年之后,重耳返回了晋国,并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在流亡的这么多年里,重耳知道百姓的疾苦,也知道一个国家必须强大才能不被欺负进而称霸中原。坐上国君的重耳,开始励精图治,任贤为能,着重发展建设自己的国家,以期使晋国强大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晋国的实力大增。晋文公开始了他的称霸之梦。

与此同时,楚国也变得日益强大,也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楚国在公元前633年,联合几个小国家开始征伐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毫无条件的就答应了,他知道这是一次天赐良机,也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开始。

晋文公亲率三军救援宋国,楚国统帅成得臣得知之后,骄傲的成得臣看不起这个在外流亡过得新国君,想要给晋文公一个下马威,但是晋文公知道成得臣的脾气,决心先激怒他,然后再消灭他。晋文公一直坚守不出,又想起当年许诺楚王的话,就命令大军退避三舍(90里),一直退到城濮这个地方才停下来。

难道说晋文公真的就是为了履行四年前的诺言吗?是的,但也不全是。不全是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晋文公此举就是为了争取在诸侯国中争取支持,取得在道义上的优势,顺便也完成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一举两得。第二,面对楚国强劲的战力,避开其锋芒,用示弱的战术来激怒成得臣。第三,就是利用城濮的地形来弥补晋国军队的不足,以求在战争中获胜。

果不其然,此举成功的激怒了成得臣,尽管楚国的将领认为晋国已经给足了楚国面子,而楚国应该见好就收,但是此时的成得臣已经算定了晋国是败军无疑了,又怎么会听进去这些话呢?何况成得臣还认为士气可鼓不可泄,楚国此次必胜。

但是战役一开始,成得臣就已经败了,败在了道义上,败在了骄傲上,纵然楚国的兵力远胜晋国。晋文公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彻底麻痹了楚军,在战斗开始后,先是佯败,再是用疑兵之计,诱使楚军统帅成得臣对楚军左右军大胜晋军信以为真,使楚军钻进晋军的包围圈,落得惨败,楚军统帅成得臣也是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而放回去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以退为进的这种战争策略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同的人,当我们和一个人争论一件事情的时候,真理一直在我们这里,但是对方对于这件事却毫不相让,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以退为进,先承认其实对的,把双方争论的焦点放开,这样并不代表自己就是错的,而是保证了自己的素养不被带坏,也保证了对方的面子,而不使双方变得恶语相向,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退让则是为了事后让对方找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的准备,也就是一种前进的策略。

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就是在商战中也是会大放异彩的。在商战博弈中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阶梯,虽然是一种表象但是却能让对方在心理上感到满足,不仅思想上放松戒备,而且作为回报,对方也会满足自己的某些要求,而这些要求正是己方的真实目的。这种以退为进的商务谈判策略,只要运用得法,往往是很有效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706.html

成得臣,策略,国君,称霸中原,目的,战术,晋文公,楚王,晋国,楚国,观点评论,重耳,晋文公,楚王,晋国,楚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成得臣,策略,国君,称霸中原,目的,战术,晋文公,楚王,晋国,楚国,观点评论,重耳,晋文公,楚王,晋国,楚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成得臣,策略,国君,称霸中原,目的,战术,晋文公,楚王,晋国,楚国,观点评论,重耳,晋文公,楚王,晋国,楚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