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韩信手握重兵,为何不三分天下?刘邦:借他十个胆也不敢

韩信手握重兵,为何不三分天下?刘邦:借他十个胆也不敢

韩信在临死前说过一句话:悔不用剻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非常后悔没有背叛刘邦而自立。所谓“剻通之计”,就是指三分天下。

韩信这句临终遗言,给了后人许多遐想空间,三分天下,呼之欲出。其实细细品啧,这本就是一句逞能的话,又似咒语一般,与诸如“做鬼也不放过你”之类没什么区别。

想必韩信自忖,如果当初自立,怎么可能被小人(萧何)诓骗,受女人(吕后)之辱,尔等不过我脚下蝼蚁!

其实人在危难关头,或生无希望之时,都会幡然醒悟一些东西,即便是实现的几率并不大,但那时会觉得有无限可能,因此,才会后悔当初没有如何云云。

诚然,韩信与刘邦、项羽一起三分天,就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脸色。何况他也明白与君王“可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的道理。

就算他这方面愚钝,经剻通苦口婆心地点拨之后,也不可能起不到丝毫作用吧?既然明白,为什么还要抱着侥幸,把一条道走到黑呢?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不到。

剻通为什么要劝韩信三分天下?

剻通本名剻彻,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避汉武帝的刘彻的讳,改为剻通。就像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改称唐玄宗为“唐明皇”是一个缘由。

剻通是一个辩士,类似于苏秦、张仪一样的纵横家。纵观历史,纵横家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就是为王侯出谋划策。剻通是继武涉之后,第二个游说韩信自立而三分天下的人。

武涉是项羽派来使者,韩信就是有自立的打算,也得在外人面前装一下矜持,要不然显得太没操守了。剻通是韩信帐下谋士,算是实实在在的自己人了,可是他掏心窝子的话说了一大堆,依旧没有起什么实质作用。

剻通为什么要劝韩信自立呢?有两点原因,一是看到了机会;二是纵横家急功近利的冒险精神使然。

一、机会

韩信占领齐国时,刘邦正与项羽在广武涧(鸿沟)对峙,当时双方兵力差不多。很快,项羽分出一多半人马去打韩信,结果潍水一战全军覆灭,还折损掉了大将龙且。

这样一来,项羽的处境就艰难起来,将陷入三线作战的困境。前方有刘邦在虎视,后面有彭越骚扰,侧翼还得防韩信突袭,项羽明显处于劣势,进退维谷。

但是项羽的军事才能谁都不敢小觑,如果刘邦与他列阵冲杀,十个都白给,彭越不过“非洲二哥”的角色,韩信也没有绝胜的把握。因此,想要灭掉项羽,必须围攻。

所以韩信就如一只砝码,放在刘邦的托盘里,项羽败,放在项羽的托盘里,刘邦败。如果韩信中立,楚汉双方也不会“鹬蚌相争”下去,以免被韩信这个“渔翁”趁机得利,届时三足鼎立之势就逐渐明朗。

接下来,韩信只需吞并燕赵两国,促成楚汉鸿沟划界,三分天下既成事实。这就是剻通认为的机会。

剻通的这个建议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刘邦与项羽的软肋都暴露给了韩信,如果韩信是个成大事的人,这个机会想必也不放过。

二、纵横家的冒险精神

纵横家都比较厚黑,且富有冒险精神,向来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就拿战国时期的张仪来说,他不仅诡诈,而且喜欢冒险。秦惠文王时期,他曾主张以攻韩为起点,直接向东方六国开战。

司马错的主张则是趁巴蜀相互攻伐之际,将它们统统占领,变为秦国的物资供应站。有了巴蜀这大粮仓,秦军东出后的粮草就有了充足的保障。另外,还可以从巴蜀开辟一条进攻楚国的路线,可谓一举多得。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

事实证明,司马错的决定非常正确。反观张仪就显然急功近利,缺乏远见。其实这是纵横家的一个通病。通过张仪再看剻通,会发现他俩存在共同之处,那就是冒险,功利。显然,剻通撺掇韩信自立成功,他最起码也能混个相国当,更不用说被历史记下重重的那一笔了。

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选择三分天下呢?

一、身份限制了发挥

首先,韩信的身份常被人们忽略,他是刘邦的大将军,如果自立就意味着背叛。

其次,当初在汉中拜将时,刘邦为韩信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事先他还斋戒沐浴,估计七天之内女人都不没碰。

显然刘邦这个仪式就等于“昭告”了天下,在韩信的身上烙上一枚印记,无形中用“职责”限制了韩信野心的滋长。

所以,韩信与当年陈胜手下的那些部将又不一样,韩信是有“身份”的人,而那些人不过是临时跑到陈胜那里,跟着陈胜去打劫。当遇到好东西时,韩信首先要想着上交刘邦,而那些人则会拼手速去抢。这就是,武臣、韩广、李良等人纷纷自立为王的原因,连招呼都不用跟陈胜打一下。反观韩信,他在做每一件重大事情之前,必须要请示刘邦。

因此,虽然秦末汉初是一个群雄逐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但是韩信不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从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之日起,他就在道义上肩负了比别人多许多的顾虑与责任。

二、刘邦不给他机会

纵观韩信的戎马生涯,刘邦从来没有放下对他的提防,当他“满血”之后,必会被刘邦速迅抽干。举几个例子:

韩信攻取魏国与代国之后,刘邦便派人来收走他的精锐部队;韩信占领赵国不久,夏侯婴载着刘邦闯入他的军营,带走了大部分人马;在攻打齐国之前,刘邦担心韩信趁机壮大势力,于是派了郦食其去游说齐王田广归附;韩信攻下齐国后,刘邦派张良去送齐王印绶,张良返回时,又将韩信的全部精锐带走;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又出奇不易闯入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军符印绶。韩信待封。

综上可见,韩信就像是一口猪,长肥之后,立刻被刘邦杀掉吃肉。韩信刚恢复了“体能”,刘邦就来抽血,根本不给他有非分之想的机会。

三、孤立无援

有人也许好奇,为什么刘邦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带走韩信的军队,甚至是在韩信毫无知情的情况之下,为什么韩信的军营对刘邦一点防范的作用都没有?再看看人家周亚夫,一声令下,让汉文帝连营门都进不了。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韩信身边全是刘邦的亲信,这些人一方面是配合他作战,另一方面就是监督他,关键时刻还要充当刘邦的内应。这就是刘邦屡屡得手的原因。

而韩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怎么可能不被惊骇、震慑。

假使刘邦没有一套防范、制衡韩信的周密措施,怎么可能将那么多军队交在他的手里。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他征战天下的七年里,没有一个手下能拥兵自立。反观陈胜,手下纷纷自立,按下葫芦起了瓢,把他搞的焦头烂额,最后还被车夫庄贾取首邀功。而刘邦穷途末路的时候,车夫夏侯婴则拉着去偷韩信的兵马。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韩信攻魏的时候,刘邦就将亲家公张耳安排在了他的身边。再如曹参、灌婴、陈豨等等这些沛县老班底,早都被刘邦派到了韩信身边。

试问,这一帮人对刘邦的忠诚度要高呢?还是对韩信的忠诚度高呢?答案不言而喻。因此,如果韩信想拥兵自立,手下那些骨干成员也不见得会支持,甚至还会被他们杀掉,以向刘邦尽忠。

结语:

综上所述,韩信在齐国虽握有重兵,但这些人马是刘邦的,只是刘邦让他代为掌管。归根结底,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军,法礼及道义上都要受刘邦的操控与左右。如果韩信背叛刘邦,他就要付出超乎常人的代价与风险。事实上,刘邦也一直没有放松对韩信的控制。因此,韩信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乖乖追随刘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742.html

张仪,刘邦,项羽,巴蜀,天下,纵横家,重兵,韩信,机会,冒险,观点评论,张仪,刘邦,陈胜,项羽,韩信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张仪,刘邦,项羽,巴蜀,天下,纵横家,重兵,韩信,机会,冒险,观点评论,张仪,刘邦,陈胜,项羽,韩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张仪,刘邦,项羽,巴蜀,天下,纵横家,重兵,韩信,机会,冒险,观点评论,张仪,刘邦,陈胜,项羽,韩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