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亲自为赵国兵卒挖的深坑

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亲自为赵国兵卒挖的深坑

导读:古代战争的胜负,因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同等的条件下,战争的决策者的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往往能决定几十万人的生死。

先来看看长平之战的起因?这场战事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前后,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上党郡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可以说是韩国的上党郡太守冯亭借刀杀人,也可以说是冯亭的借刀杀人给了秦国出兵赵国的理由。不管从哪个方面说,秦国想要东出和赵国这一仗是避免不了的。

秦昭襄王逐鹿中原的野心从未熄灭,但真的付诸行动则是从公元前268年起,先攻魏,后攻韩。直到公元前261年的时候秦国把野王(今天河南沁阳)给拿了下来,这可急坏了韩王,也正是这场战事成了秦赵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为何呢?原来国土面积就不大的韩国被一刀截为了两段,首尾不能相顾。面对发起疯来的秦国,韩国上下怕的不得了,韩王和诸大臣急的赶紧献上上党郡以求得秦国的原谅。真的是为了命什么都可以丢啊!而且为了命此时的智力都为零了。还好有一个人智力还一直在线,就是上党郡的太守冯亭,为了转移秦军的矛头,转头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三晋之中属赵国国力强盛,有能力和秦国一拼。冯亭的这招让一直在旁边看笑话的赵国拉入了泥潭之中,本来赵国可以不接受上党郡,避免和秦国起正面冲突,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赵孝成王太年轻了,还是太贪心了,或者是太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了。就接受了冯亭的献城。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上党郡太守冯亭成功地让秦国的矛头指向了赵国,拉开秦赵长平之战的序幕。刚去接收上党郡的赵国官员还没等上党郡在赵国手里暖热,秦国由王龁率领的大军就攻下了上党郡,由此来看,赵孝成王还是有点年轻啊!朝中的大臣也是智商不在线。在接下上党郡的同时,就要准备好秦国的报复,但事实是秦国的军队已经开始攻打赵国的时候才让老将廉颇去迎战。赵国的后知后觉注定了在这场战争中要吃亏,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主政赵国,比如赵孝成王的祖父赵武灵王,或许赵国不会输的这么惨。

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国家战力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面对秦将王龁的进攻还是节节败退,二樟城和光狼城相继被秦军攻克,筑造的西营垒也没能挡住秦之铁蹄,廉颇无奈只能退至丹河以东据守,再也不敢和秦军对战,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做法颇不以为然,甚至责怪廉颇畏战不决。面对对峙局面军费和粮食的消耗,赵孝成王有点招架不住。此时的赵孝成王已经开始有些急躁了,作为一个君主从这里就能看出和老辣的秦昭襄王任人与信任的同。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秦将王龁和赵将廉颇对阵丹江,使长平之战进入对峙。对于此时的境况,赵孝成王问计于楼昌和虞卿,楼昌主张议和,虞卿则主张派人去楚国和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合纵,这样才能和议成功。但是赵孝成王却采纳了楼昌的主张,坚决反对的虞卿告诉赵孝成王,这样做秦国必然会热情招待赵使,散布秦赵和议成功的假消息,其他诸侯国得知谁还会来救赵呢?或许是赵孝成王太年轻了,想的太简单了,认为赵国先提出和议,同样不想耗费军费、粮食的秦国会同意。赵孝成王的一厢情愿成了赵国注定失败的一个原因。

面对赵国提出来的议和,秦昭襄王的想法和赵孝成王的想法却截然不同。那么秦昭襄王又是什么想法呢?

公元前260年,六十三岁的秦昭襄王执掌秦国已有近五十年,作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其政治经验显然不是初出茅庐的赵孝成王所能比拟的。与赵国一样,已经持续半年之久的长平之战,对于秦国而言,各方面的投入与开销同样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在秦昭襄王看来,这恰恰是绝不能在此时与赵国何谈的主要原因,秦国在长平所投入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上党郡本身的价值,王龁手下的几十万秦军,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已经有去无回,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消灭赵军主力,否则就是失败。

面对久拖不决的战事,秦昭襄王同样希望尽快结束僵持局面,只不过,他所想的解决方法并不是议和,而是如何速战速决地彻底打赢这场战役,在这位比自己年长近四十岁的秦王面前,赵孝成王确实太过稚嫩。秦昭襄王能能用范雎这么一个外人,说明这时候的秦昭襄王依然具有这种识人善任的这种特征,这个人老辣或者说残忍,但毕竟他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特别是在用人和任人方面,这是他比赵孝成王明显高出一个档次的地方。

一场声势浩大却毫无实际内容可供记载的外交会见,秦赵之间的和议,在秦国热烈欢迎赵使进咸阳宫这种奢华的场面上,给了赵使很好的待遇,但是这场外交会见却在无形中摧毁了赵国争取外援的可能。秦昭襄王,赢得了一次漂亮的外交胜利。但仅仅孤立赵国,并不足以改变长平战场的僵持局面,面对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王龁统领的秦军始终无法真正的突破赵军的防线,局面如此,计将安出?如果说先前孤立赵国的机会是由赵孝成王自己送上门来的,那么这一次,秦昭襄王需要自己创造一个机会,一个能彻底打破长平之战僵持局面的机会。

秦赵无援的情况下,长平之战因赵孝成王中秦之反间计出现转折。赵括接过指挥大军的权力后,更换驻军将领,改变军中制度,更是把廉颇的作战方针给改变了,由被动防守变成了主动出击。还被蒙在鼓里的赵括以为与他对阵的还是王龁,殊不知在赵孝成王中计的同时,秦国已经秘密地完成了换帅的过程,以白起更换王龁统领秦国大军。

刚上任的赵括坚决按照赵孝成王的意思执行,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殊不知赵括此时攻击的主帅是白起。白起只用了一计——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就把赵括的大军围的水泄不通了,同时派大军还截断了赵括的粮道。得知这个消息,秦昭襄王竟然亲自上阵,截断了所有能支援赵括的诸国军队和粮运。此时的赵括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面对秦军的包围,不知道赵括作何感想,想要突围,奈何被围的水泄不通。对于这个自以为是的赵括来说,我想此时心里应该是五味杂陈吧。在得知赵括被围的同时,赵孝成王会不会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深深的懊悔,这个稚嫩的赵孝成王最终是败在了老辣狠毒的秦昭襄王的手里。

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秦军细作”,被秦国牵着鼻子走,最终葬送了赵国几十万大军。赵括的大军在长平被围四十六天后,军队的士兵或饿死,或相互残杀为食,为了活命赵括组织了几次大的突围,但是秦军如铁桶般的围困,让赵国的士兵绝望了,如果不是主将还在,估计早就投降了。但是作为主将的赵括不能坐以待毙,率领最后的主力准备全力突围,结果可想而知,突围失败,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剩下的将士一看没有了主将,再加上饥寒交迫,就全部投降了。白起一看这么多人,哪来那么多粮食供给,最后这位战神以“赵人反复无常,如不杀恐怕再生事端”为由,坑杀了赵国全部的降卒,只留下了240个年龄较小的放回了赵国。此举震惊了整个六国,更为震惊的是赵国,从此赵国再无力单独对抗秦国。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可以看出秦昭襄王用人的不拘一格与任人的用人不疑,赵孝成王就是输在这两点上。反间计用赵括,说明了赵孝成王用人不看能力,只是凭借别人的评价与自荐;任人上,对廉颇颇为不满,最后换掉与秦军对峙的廉颇,致使赵军在赵括的领导下惨败,说明赵孝成王对臣下的不信任。可以说是赵孝成王一手挖的深坑埋葬了赵国四十万军卒。

总结: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胜利,赵国惨败而告终,从侧面能看出秦国统一天下靠的不仅是铁蹄铮铮,更是历代君王用人与任人的能力与胸怀,这些是其他几个诸侯国不具备的。从秦国长远的目标来看,秦赵之间必然有一场大的战争,但是胜利的天平早在商鞅变法成功后就已经开始倾斜于秦国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763.html

长平之战,廉颇,赵孝成王,冯亭,襄王,兵卒,秦国,秦昭,赵国,上党郡,观点评论,赵孝成王,秦昭襄王,秦国,赵国,上党郡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长平之战,廉颇,赵孝成王,冯亭,襄王,兵卒,秦国,秦昭,赵国,上党郡,观点评论,赵孝成王,秦昭襄王,秦国,赵国,上党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长平之战,廉颇,赵孝成王,冯亭,襄王,兵卒,秦国,秦昭,赵国,上党郡,观点评论,赵孝成王,秦昭襄王,秦国,赵国,上党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