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孙权的历史存在感为何远远不及曹操和刘备

孙权的历史存在感为何远远不及曹操和刘备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被追谥为“魏武帝”。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幽州涿郡人。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被后世称为“汉昭烈皇帝”。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被后世称为“东吴大帝”。

以上三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三杰”,分别开创了魏、蜀、吴的基业。其中,曹操享年六十五岁,刘备享年六十二岁,孙权享年七十岁。显然,孙权是三人中生得最晚也最长寿之人,按道理应该做出更多的成绩才对,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可能逝者有逝者的洒脱,而生者有生者的苦恼。对于早先已经离世的曹操和刘备而言,无论魏、蜀政权如何经营,都和他们没有了关系。但孙权却不同,他还得继续经营自己的吴国政权,而且执政晚期还昏招迭出,为吴国最终的灭亡带来巨大的隐患。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和刘备的过世,都分别冠之以天子专用的“崩”和“殂”,唯独对于在位时间最长的孙权过世,却使用了诸侯才用的“薨”。试问,孙权与曹操和刘备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一、不思进取

从195年开始,孙策先后击败了刘繇、王朗、严白虎,袁术、刘勋等人,正式统一了江东各郡,打下了东吴的基业。正当他意欲渡江北进继续扩张时,却意外被仇家刺杀而英年早逝,临终前决定由其弟孙权继承基业。

孙权即位后,江东一直就处于半停滞的状态。在事关三国格局的赤壁大战之前,孙权领导下的江东基本上一直处于战略防御。即便是赤壁大战即将爆发时,在事关战与降的问题上,孙权也长期犹豫不决。

在主战派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力促之下,孙权虽然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退了曹操大军,但战后却又在联魏伐蜀还是联蜀伐魏的问题上长期摇摆不定。

加之,他自恃有着长江的天险,在三国时期固步自封,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极少有主动进击的情况出现。

二、识人不明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并非只有三个国家魏、蜀、吴,还存在着第四个国家燕国。在公孙渊夺叔公孙恭之权自立燕王后,三国时期应该称为“三朝四国”时期似乎更为合适。

233年,割据辽东半岛的公孙渊竟然派遣使臣前来联络吴国,表示愿意归顺东吴,共同出兵对抗曹魏政权。

当时,曹操和刘备都早已过世,甚至就连曹操的儿子曹丕也过世了。执掌曹魏政权的魏明帝曹叡是曹操之孙,曹丕之子,他正派遣司马懿逐步压缩公孙渊的活动范围,准备将其彻底消灭。

很明显,公孙渊此时前来投靠,完全就是为了转移矛盾,为了将吴国拖入战争之中。明眼人很快就判断出了公孙渊的险恶居心,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等人纷纷上疏劝谏孙权,不可轻信公孙渊以防止被他利用。

但刚愎自用的孙权却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个骗局,反而认为自己威名远播,甚至已经堪比尧、舜、禹、汤、武等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和公孙渊结盟并派遣张弥、许晏等人,专程前去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当吴国使臣带着大量的封赏之物抵达辽东时,却遭到了公孙渊的反复。他不但不接受孙权的册封,反而以此大做文章,将张弥和许晏斩首后,还将两颗头颅进献给了魏明帝,以表示自己的效忠曹魏的决心。

消息传回到东吴国内,孙权方才明白自己被公孙渊给利用了。受此影响,就连整个东吴国内的民心和士气都大打折扣。

三、格局太小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基业,而且这份基业已经被经营的顺风顺水。按理说,孙权应该对自己的兄长孙策心怀感恩之心,厚待其遗留的家属亲眷。

不过,孙权却生性薄凉,不仅没有感念兄长之恩,更没有善待自己的兄嫂和子侄,反而时刻严加提防,生怕对自己的权位造成威胁。

孙权称帝后,追谥自己的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对于为东吴建功立业的孙策却显得非常薄情,只追谥为王。而对于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他更加防备,只是沿袭汉室前例,册封吴侯的爵位。

相比之下,司马炎在称帝后,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就连父亲的兄长司马师也被追封为“晋景帝”。对此,陈寿都颇有看法,据《三国志》记载: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四、同室操戈

“子弟不睦,臣不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袁绍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袁谭、袁熙和袁尚,因为袁绍废长立幼而导致了袁氏集团的内乱。有鉴于此,孙权曾发誓要杜绝兄弟相争和骨肉相残的情况发生,并且早早册封了自己的长子孙登为太子。

孙登聪明机敏,勤奋好学,谦恭谨慎,先后师从程秉和张温等江东名士,多次对孙权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深受孙权和朝中众臣的喜欢。如果说,孙登能够按部就班的继位,相信吴国的政局会波澜不惊的实现平稳过渡。

可惜,这位被人寄予厚望的吴国太子孙登,身体状况却一直都不理想,在三十三岁时就因病而亡,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太子孙登早逝后,平静的水面立即荡起了涟漪,继袁绍的诸子争斗之后,孙吴内部的同室操戈也开始了,争储之事此起彼伏。而孙权对此,竟然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甚至还在暗中观望。

五、废长立幼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和孙亮。孙登、孙虑都先后早逝,按排序三儿子孙和就成为了长子,理应被立为继任太子。

经过犹豫,孙权虽然下旨册立孙和为太子,但同时也册封孙霸为鲁王,并公开宣称“霸儿颇有乃父之风”。这句话,如果是普通百姓家说说也就罢了,可在帝王之家,这句话无异于就是鼓励孙霸去争储夺权。

于是,吴国的朝堂之上立即就分裂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分别是太子派和鲁王派,双方争锋相对,极大地危害了吴国的政局,史称“南鲁党争”。

太子派的代表人物有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等人;而鲁王派的代表人物则有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中书令孙弘等人。

“南鲁党争”愈演愈烈,丝毫没有平息的意思,但其实真正的始作俑者就是孙权自己。为了停止日益严重的纷争,孙权在晚年时痛下杀手,废除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顺带,他还逼死了丞相陆逊,将双方的骨干成员纷纷处死,比如吾粲、朱据、张休、陈正、屈晃、张纯等数十人,顾谭、姚信等人被流放。总之,但凡参与了党争的官员,通通问罪,堪称三国鼎立后最大的一次政治地震。

自此以后,本来人才济济的吴国彻底凋零,朝中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才短缺局面,进而导致国家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按理说,处理完了党争的老三孙和与老四孙霸,应该册立老五孙奋或者老六孙休作为新的太子储君。但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孙权,这次竟然册立了最小的幼子孙亮为太子。

252年,孙权过世后由九岁的太子孙亮继位,吴国政权逐渐被权臣孙綝完全掌握。之后的孙休、孙皓也都是昙花之君,最终吴国被西晋所消灭。

六、结语

据《三国志》记载: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不难看出,孙权的前半生可谓是雄才大略,功绩斐然,难怪曹操都曾盛赞“生子当如孙仲谋”。不过,到了孙权的后半生,简直是判若两人,他把大好的江山折腾得乱七八糟,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给吴国的灭亡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吴国是由孙权建立的,也是由孙权灭亡的!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799.html

东吴,孙权,吴国,刘备,时期,历史,孙策,政权,曹操,三国,观点评论,公孙渊,孙权,吴国,曹操,孙登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东吴,孙权,吴国,刘备,时期,历史,孙策,政权,曹操,三国,观点评论,公孙渊,孙权,吴国,曹操,孙登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东吴,孙权,吴国,刘备,时期,历史,孙策,政权,曹操,三国,观点评论,公孙渊,孙权,吴国,曹操,孙登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