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山海经:龙舟的原型来自于开明兽?身为昆仑守卫者它怎么敢徇私?

山海经:龙舟的原型来自于开明兽?身为昆仑守卫者它怎么敢徇私?

端午佳节,龙舟竞渡,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而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神兽,它九首人面,身躯如龙,可能正是龙舟的原型,同时承载着古人长生不老的美好祈愿。

1932年,在山东藤县黄安岭发现了一块汉代画像石,其上图案精美绝伦、内涵丰富。整幅画面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左边是一只九头人面兽,紧随其后的是龙和龙拉车,车上有仙人乘坐;下层有熊、兔、仙人骑鹿以及鹿车。

那么,这样一幅画像石,究竟在传达着古人一种怎样的意蕴?位于整个队伍最前端的九头人面兽又是何方神圣?

在古人眼中,如何延迟、并长久地脱离死亡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在社会上掀起了求仙问道的热潮。其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

①求长生仙药,代表人物:嫦娥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

②登昆仑秘境,代表人物:辛追

“马王堆四重棺椁,正代表了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的昆仑山灵魂攀登之举。”

但其实,这两个方法其实殊途同归,因为只要求仙,就必须登昆仑、见王母!所以这正是画像石想要告诉我们的信息,不论是龙、虎还是鹿,都是仙人们乘之以上仙界的坐骑,而比直接乘坐骑更加豪华、高大上的,就是采用龙车及鹿车的方式。

为什么凡人无法到昆仑,必须要借助外力?实际上与昆仑秘境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在汉人眼中,昆仑仙境极高、极深、极险,凡人根本无法涉足。

首先,昆仑方八百里、高万仞,而且极难登攀登,只有仁如羿之人才能上去。

《海内西经》: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其次,昆仑山下有“不胜鸿毛”的弱水环绕之,而且外有无尽炎火,温度极高。

《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最后,即便到了昆仑的大门前,还有一位九兽人面的神灵开明兽守卫在这里。

《海内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而位于整个汉画像石求仙队伍最前列的,正是昆仑山的守卫者“开明兽”。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明白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登昆仑好比一次特工潜入,除了整个基地被严密设防(弱水、炎火),还有一位实力强大的守门人(开明兽),所以我们便需要像阿汤哥那样,一步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成功面见神秘的昆仑之主——西王母!

1.弱水和火炎

弱水三千,不仅难得一瓢饮,而且还鸿毛难浮,想要通过游泳、潜水等方式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在古籍中记载了一种方法,说是只要有一条龙来服务的话,就可以轻松搞定。

《太平御览》引《括地志》云:“昆仑之弱水中,非乘龙不得至”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操作可能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大大,就曾经用过这一方法:看来似乎只要有龙,不仅黄帝能升天,就连身边亲近之人都能跟着沾光。

《史记·封禅书》:“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有人可能会质疑乘龙的目的地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去昆仑啊。别急,还是这样一条证据,记载于《山海经》中。

说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后开,曾经乘着两龙升天,到达了天上仙界,不及如此,还从这里偷得了神乐《九辨》和《九歌》返回人间。

《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2.开明兽化舟

好了,既然可以借助一条龙成功突破外围,但这只是将你送到了昆仑秘境的大门之前,最重要的一道关卡才是困难重重,那就是你该怎么去说服,这头威猛的九头神兽乖乖给你开门!

有人说,那之前的黄帝和夏后启都是怎么做的?我们不可以仿效吗?当然不能了,毕竟人家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自然是一路绿灯、随意畅行。但如我等凡人小民,究竟该如何是好?

这样朴素的问题同样摆在了汉代普通民众的眼前,但不得不佩服汉人的解决思路,他们直接使用了“降维打击”的思路,将守卫昆仑、威风凛凛的开明兽,降级成了迎接凡人、横渡昆仑的小侍者。这可能正是九首人面兽位于求仙队伍最前列的原因。

而且,我们单就这幅画像石中的开明兽形象来看,《山海经》中“身大类虎、九首人面”的开明兽,已经发生了改变,可能为了匹配身上的九个脑袋,身躯被拉长、变得如虬龙一般的躯体,而所谓的“九个人头”怎么看都像极了龙舟竞渡的划桨手啊!

《楚辞·九歌》:“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以昆仑守卫者开明兽作为引导升仙队伍的先导,是有这么两个好处的:

其一,可以比较轻松地穿越重重艰险下的昆仑之路。

其二,可以直接被作为守卫的开明兽放行进入昆仑。

正因为如此,汉人直面登昆仑的难点所在,并且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征服了守卫者开明兽之后,求仙之路就此变为坦途,而开明兽也顺势变化为舟“以渡弱水”、再结合“乘龙升天”的传统,就变成了那幅汉画像中“龙舟”的模样。

实际上,以龙舟作为求仙问道的最佳道具,可能源于战国楚地的风俗,我们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中,似乎可以找到这种痕迹。画中一名男子一般被认为是墓主,他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他侧身立于龙身之上,头顶有一华盖。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可能表达的正是龙舟的形象。此外,在龙舟尾端一凤亭亭而立,那么舟行于空中还是水上?龙舟前端下部刚好绘制了一条鲤鱼,似乎在用鱼这种元素来表示,龙舟之下正是苍茫的水域。

端午佳节中,龙舟竞渡和品尝粽子的习俗,可能都与缅怀屈原有关,而《人物御龙图》中的男子在阳Sir看来就像极了屈大夫,楚人的习俗被汉人发扬并加以大胆地改造,通过对开明兽的艺术加工,使得凡人原本渺茫的长生之愿变得未来可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9854.html

人面,凡人,龙舟,原型,昆仑,汉代,来自,黄帝,队伍,画像石,观点评论,龙舟,昆仑,黄帝,画像石,开明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面,凡人,龙舟,原型,昆仑,汉代,来自,黄帝,队伍,画像石,观点评论,龙舟,昆仑,黄帝,画像石,开明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面,凡人,龙舟,原型,昆仑,汉代,来自,黄帝,队伍,画像石,观点评论,龙舟,昆仑,黄帝,画像石,开明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