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西汉与少数民族联姻的起止及内容,女子的牺牲值与不值

西汉与少数民族联姻的起止及内容,女子的牺牲值与不值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大汉帝国。在统一的帝国中,是什么让雄姿英发的他决定采用和亲这种妥协的政策呢?

开始背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对外面临的最大隐患就是北方匈奴的不断强大,匈奴是生活在北亚以及蒙古大漠和草原的游牧民族,历史由来已久,向上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历代名称不同,春秋时期被称为戎、狄,匈奴之名最早见于战国,也可以称为胡。早期匈奴部落组织复杂,犹如一盘散沙。他们从战国晚期开始强大,对燕、赵、秦三国形成威胁,三国纷纷建立长城以抵挡,秦代匈奴刚刚完成统一,并出现了"单于"之名。秦统一六国后遂将几国的长城修建连接在一起,并派遣大将蒙恬驻军在周围,这两方面的措施有效地阻止了匈奴进入中原的步伐。秦朝末年,天下纷争,蒙恬受赵高迫害蒙冤自杀,戍边将士纷纷跑散、回乡,防御松懈,边防薄弱,给了匈奴侵略中原的良机,于是匈奴向南渡过黄河,大肆劫掠。在楚汉之争中,中原陷入混战,民不聊生,匈奴却迎来了繁荣的阶段,冒顿单于弑父继位,作为一位深谋远虑、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他带领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东胡等二十几个游牧部落,并向南威逼中原。而刚刚解决中原统一问题的刘邦同样怀着雄心壮志,带兵御驾亲征,讨伐匈奴,在没有听从刘敬劝告的情况下,刘邦中了匈奴扮猪吃虎的诱敌之计,被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最后在陈平贿赂单于阏氏的计谋成功后安全逃脱,在此之后,刘邦同意了刘敬的和亲之策,开启了汉朝和亲之传统。

实施和亲政策的原因:

1、楚汉之争结束后,天下刚刚安定。久经秦朝暴政、战争动乱、自然灾害,中原百废待兴,需要发展生产力以巩固政权,所以汉初推行道家休养生息的思想,和匈奴进行战争显然与无为而治相悖,打仗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初生的汉帝国是比是沉重的打击。

2、若匈奴与汉和亲,就相当于与汉有了亲缘关系,可以平息事端,尤其是等到远嫁匈奴的公主有了孩子并顺利地继承王位,就更可以进而对匈奴部落进行文化教化。

3、刘邦白登之困,丧失作战斗志。

4、匈奴是游牧民族,穷山恶水出野狼,游牧经济以掠夺为主要方式,他们骁勇善战,就如同斯巴达一样是尚武的民族。部落的男子从幼年起便学会了打猎,成年男子只要能拉满弓,就都成为披甲的骑兵,所以他们以骑兵见长。汉朝则以步兵为主,其军队的勇猛程度也不及匈奴这种来自北方的狼,所以汉朝还是比较忌讳匈奴的。

5、汉朝建立之初,刘邦认为秦因郡县而亡,而他不可能一人独大,故而采用郡国并行制,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这就为西汉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异姓王虎视眈眈,不可不防。

6、当时匈奴的生活环境并非十分寒冷,在东周、西汉、唐、北宋中前期,匈奴身处的环境天气较为暖和,可以生存。史记中记载,在白登之战中,受到贿赂的阏氏劝解冒顿单于时说道:"我们今日将汉军困于此,就算能够占领这里又如何?我们迟早会因水土不服而无法常住,并且等汉军攻来了,我们就不能共享安乐了",这就说明了当时匈奴并非一定要占领中原。我们也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匈奴习惯了草原大漠的生活,他们是否愿意改变呢?就像老虎进入动物园,磨平利爪,失去森林之王的暴戾本性。他们当然不愿意,文化的同化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蹴而就,阻力势必会很大。

匈奴与汉作战,作战距离过大,初建立的政权不能十分迅速地进行物资兵力补给,环境不是汉军能够忍受的,例如白登之战中,刘邦被困,大军难以救援,又正值冬季严寒,没有物资,将士们之中手指头被冻掉的不计其数,损失惨重。

和亲政策的内容:

1、含义:和亲,专指中国古代中原汉族与周围少数民族首领间或是两个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之间的通婚,具有十分浓重的政治色彩。和亲政策不仅是一种民族政策,更在后来成为了国家制度。

2、具体内容:

汉朝派遣一位公主嫁往匈奴。

赠酒、稻米、丝绸等送往匈奴。

开关互市,互换物资。

汉朝与匈奴以长城为界限,长城以北为匈奴,以南为汉朝,互不侵犯。

西汉和亲政策的变化:

汉初创立于高祖

吕太后掌权时期,匈奴猖狂,见一女人掌权,竟修书一封,要求吕后嫁往匈奴,吕后当场发怒。她一生要强,但在匈奴问题上也束手无策,大将像韩信等早已被处死,人才匮乏,吕雉只能忍辱负重回信道:我年老色衰,难以担任和亲大任。遂选定一名宗室女嫁往匈奴。文景时期仍然坚持和亲政策。自汉高祖刘邦至武帝初,汉与匈奴和亲次数达九次之多。几乎是一方领袖新登基,汉朝就会送公主进行和亲。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水平恢复并迅速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汉武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推行积极有为的政策,采纳董仲舒"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扩展疆土,力求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善用人才的经验,再加上汉朝人才济济,有名将李广、李陵、卫青、霍去病等人,这些加强了汉对匈奴出战的决心。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嗜武,而他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朝延续了儒家传统,提倡"复仇"(《春秋公羊学》提倡除报个人之仇外,也包括国家之仇),之前汉高祖白登之困、吕后和亲之辱等一系列的国仇家恨是时间报了。另一方面,武帝即位之初,继承儒家以和为贵的传统,继续和亲,然匈奴根本未按照协定停止扰民行为,恣意妄为。在这一系列的因素下,汉和匈奴的局部和平难以为继。终于在汉武帝派兵埋伏匈奴被敌军发现后,匈奴中止了汉和匈奴的和亲传统,两方开始宣战。从公元前133年起,汉集结了大军兵力正面向匈奴发起进攻,汉朝经多次西征,击败匈奴势力,使西域36国皆降服于汉,而匈奴势力也被迫向西北远远迁徙并且臣服于汉,匈奴问题根本动摇。匈奴主动请求汉朝和亲,即想继续之前汉朝进贡式的和亲,汉武帝则要求其臣于汉并遣子入汉为质,享受与其他藩国一样的待遇,双方僵持多年。

汉宣帝时期,匈奴面临内忧外患,呼韩邪单于决意归汉,遣子入汉作质子,后亲自入长安朝见宣帝。汉元帝时期,汉灭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感到威胁,入长安请求和亲,元帝遂选定宫女王嫱(即王昭君)作为汉室女嫁往匈奴,昭君出塞打消了呼韩邪单于与汉之间最后的隔阂,使他重新坚定归汉的决心。昭君入胡后,匈奴称她为"宁胡阏氏",她的女儿、女婿及其后代作为匈奴内部亲汉派的代表,为汉和匈奴的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汉末年,王莽夺得大权,采用错误的民族政策,对匈奴的态度从友好转为民族歧视。将"匈奴"改为"降奴"等带有侮辱性的名称,并企图分裂匈奴,匈奴怒而反之,汉匈和亲关系再次中断。

除匈奴外,汉朝还曾与乌孙进行和亲,汉武帝元封六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攻打匈奴,将江都公主刘细君(汉景帝的儿子江都易王刘非的孙女)嫁给乌孙王昆莫。这是汉朝首次与西域国家联姻,这一举动加强了乌孙从惧匈奴而疏汉转为亲汉而合灭匈奴的决心。公主在和亲之后积极展开政治活动,最终完成了汉与乌孙结盟的任务。在细君公主去世之后,汉遂派解忧公主(参加七国之乱、兵败自杀的楚王刘戊的孙女)继续与乌孙和亲。在乌孙发生政变准备倒向匈奴之时,积极派使者进行谈判,最终使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乌孙势力再一次倒向汉朝。

和亲特点:

1、倾斜性:和亲并不平等,一方弱势则和亲。汉武帝前是屈辱外交,自汉武帝时期起,汉朝占上风,和亲内容发生变化,汉由被迫到有选择性的和亲。

2、协议的瞬时递进性:和亲协议不断修改,礼物不断增多。和亲之后,汉匈关系总是要经历短暂和平到破裂再到以更多赔偿巩固和平的过程。

3、功利性和形式主义:和亲以和亲公主为主,然实际上是将其当做幌子。在皇权下,她们是和平的纽带。在匈奴那里,她们不过是物资的附庸,是赠品,毫无地位可言。从这看,和亲更是一项政治政策和外交手段。

4、悲剧性:和亲女子作为主人公,却有着如浮萍般的命运,真正的主角无非是政治二字,她们为政治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汉重儒家伦理纲常,而匈奴乱人伦,妻子往往"父死子继,兄死弟继"。和亲公主接受了传统的贞洁观念,匈奴这一有悖人伦的传统使她们感到痛苦、难以忍受,但汉朝的回复往往只有一个内容:舍小我,成全大我。她们把泪咽到肚子里,忍辱负重。家与国距她们千万里,却又近在咫尺。国家利益面前,一个女子的喜乐算什么?但庞大帝国的无数百姓的安稳生活需要小小女子的牺牲来维继,岂不可笑?

5、局限性:和亲并未达成理想的预期,甚至在和亲之初,就出现过匈奴视协定为无物,侵进汉朝。匈奴内部体制并未完全封建化,汉朝高度中央集权、皇帝专制,呈"家天下"的状态。而匈奴政权被血缘纽带、惯常习俗以及部族间的横向分割限制和分裂,内部结构松散。部落中,单于并不是绝对权威,谈判中,他只是众多领袖中的领头人。他不能无限地制约匈奴的军事活动,他的个人意志并不能完全引导全族,他不能阻止他的部下自主攻击别人,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所获荣耀以及战利品分配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首领的威望和权力,所以他只能通过谈判修改协定来保持平衡。这也是和亲制度的缺陷之一,它所依赖的权力结构在匈奴中并不存在。

和亲的影响:

1、暂缓匈奴与汉朝的紧张关系,缓和了民族矛盾,使双方都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水平,对汉朝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巩固了汉的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2、对汉以后的朝代提供了对外政策的范例,和亲制度成为了巩固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项传统,比如南北朝时北周的千金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

3、历代和亲将先进的文化、技术传入部落之中,促进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推动游牧民族向农业社会发展,融入华夏大家庭中,促进民族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民族大一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4、有利于稳定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有利于将文化传播到西域乃至西方国家。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边境贸易繁荣起来,汉与少数民族可以实现经济互补,汉朝提供粮食和布匹,而少数民族则可提供马匹等牲畜,加快了商品流通。

5、和亲自上而下地改变了原有的风俗,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结合,汉人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在少数,加快民族大融合。

6、逐年增多的礼品,耗费大量的物资。

结语:和亲是稳定对外关系的重要策略,它是女子的悲哀,却也是国家利益的保障,我们无法衡量值得不值得,但它的确是那个时代唯一能想到的缓和汉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大汉天下:英雄时代》唐棠著

《剑桥中国秦汉史》(英)崔瑞德、鲁惟一编

《西汉往事》王文剑著

《绝版帝国》马兆峰著

《被腰斩的王朝——西汉历史的九个断面》刘江华著

《后汉书》(南北朝)范晔著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美)陆威仪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0044.html

进行,单于,民族,刘邦,匈奴,女子,汉朝,中原,内容,统一,观点评论,汉武帝,刘邦,匈奴,汉朝,中原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行,单于,民族,刘邦,匈奴,女子,汉朝,中原,内容,统一,观点评论,汉武帝,刘邦,匈奴,汉朝,中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行,单于,民族,刘邦,匈奴,女子,汉朝,中原,内容,统一,观点评论,汉武帝,刘邦,匈奴,汉朝,中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