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惊才绝艳的人物。他们或智谋过人,或坚定果敢,为后世留下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随后也慢慢演变成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往往意趣横生,故事情节云谲波诡而又引人注目,结局发人深省的同时还使人豁然变通。不仅重现各个时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鲜明景象,使我们跨过时空的限制沉醉其中,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可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这些典故显示出来的教育意义,真的就如同成语词典上解释得那么单一吗?

“完璧归赵”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典故。蔺相如傲气凛然应对强秦,最终把国宝和氏璧成功送回赵国,这一外交举措为他赢得了后世美名。但结合当时的史实,我们会发现,“完璧归赵”的行为对赵国来讲并不明智。

(完璧归赵插画)

一、史实概述

春秋时期,楚文王得到一块稀世宝玉,玉润珠圆,晶莹剔透,纯白无瑕,楚文王大喜并用献玉人卞和的名字,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可惜的是和氏璧在四百年后下落不明,再次出现时已经到了赵国。赵国的宦官令缪贤重金购得了此玉并献给了国君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喜不自胜,将和氏璧当作了赵国的国宝。

(和氏璧图)

然而相邻的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了此事,大为好奇,写信给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秦国兵强马壮,又紧挨着赵国,面对秦昭襄王的要求,赵惠文王左右为难。他与群臣相商,又舍不得美玉,又畏惧秦国,丝毫想不出解决办法。

这个时候,之前献玉的宦官令缪贤又站了出来。他向国君举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一筹莫展的赵惠文王很快召见了蔺相如。明白了具体事态的蔺相如很快作出回应。他告诉赵惠文王,不仅必须要答应秦国的要求,还要做好拿不到秦国许诺的城池,白白舍出和氏璧的心理准备,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秦国理亏。

蔺相如又接着向赵惠文王承诺,他愿做出使秦国的使者,并且想尽办法在秦国毁约的时候将和氏璧送回来。赵惠文王深受感动,当即命他出使秦国。到了秦国的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果然没有守诺换玉的意思,就一面与秦王虚与委蛇,一面派仆从身藏和氏璧偷偷逃回了赵国。

独自面对秦昭襄王的蔺相如泰然自若,直说秦国守诺,赵国必然送玉。秦昭襄王无奈,只好放蔺相如归赵,城池换玉的事也不了了之了。蔺相如回到赵国受到赵惠文王的大力赞扬,很快就被任命为上大夫。

二、细节剖析

一块美玉能换十五座城池,这对很多观众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和氏璧再珍贵无双,也只是一块玉石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顶级奢饰品。何况那是在征伐不休,扩张不断的战国时代,比起十五座城池,和氏璧在现实中的价值,理论上是远远不及的。

再来了解一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秦昭襄王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都极高。他常年南征北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他治下的秦国政风清朗,得到了荀子的极高评价。不仅如此,秦昭襄王还识人善任,提拔了包括范雎和白起在内的大批人才。可以说秦昭襄王的时代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胜利的基石。

反观赵国,赵惠文王接到了秦昭襄王以城换玉的信后,就开始惶恐不安。尽管深知秦王的说辞只是一句玩笑,目的在于刺探自己,赵惠文王还是焦虑不宁,在朝堂上向大臣求教。更逊一筹的是,起初整个朝堂没有一人能够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

直到宦官令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赵惠文王才看到了希望。与秦国的人才济济,气定神闲相比,这场外交争锋,赵国在一开始就落了下风。更别提赵惠文王和蔺相如最开始制定的方针是宁可白送和氏璧也要让秦国陷于不义。事实上从蔺相如让仆从偷送和氏璧回赵那一刻起,形势的发展就与总方针背道而驰了,最终秦国也并没有在舆论上吃亏。

要知道秦昭襄王接待蔺相如的地方是在章台,是咸阳城的政治中心,是秦王日常处理政务起居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场所接见,已经是很给赵国面子了。更别提秦王观玉后,蔺相如巧言夺玉,怒斥秦昭襄王以城换玉的心意不诚,要求秦王沐浴斋戒五日。向来豪横的秦国上下居然都配合了表演,甚至最后还用对待外国使者最高的礼节“九宾”,来款待蔺相如一行。

结果换来的是蔺相如的坦言相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秦国想要得玉,必须先送城以表诚意,赵国得城后不敢不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纵然蔺相如此时一派决然、甘愿以死谢罪的样子很有气势,但这种明面自贬实则讽刺的话对秦王而言,更像是阴阳怪气、胡搅蛮缠。对此,秦昭襄王仍然是轻轻落下,放蔺相如回了赵国。

种种的细节都表明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外交举措并不是一直以来宣扬的那样机敏过人,值得称颂。毕竟赵国最重要的目的:“宁许以负秦曲”并没有达成。最后的结果是两国都心照不宣地取消了交换。

三、时代背景

秦赵两国以城换璧发生在合纵连横的战国。当时秦国上下一心,靠着强大的军队力量不断讨伐诸国,想要完成统一。但其他各国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靠着合纵的方式,与秦国分庭抗礼。秦国不断削弱除了赵国在内的其余五国的国力。

秦国与赵国发生“完璧归赵”这件不愉快的外交活动之前,和平安稳的局势足足有二十多年。原因之一在于赵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政策,使得赵国的国力日渐强盛,一跃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此外,赵武灵王还为秦昭襄王成功继承秦国王位出了不少力,因此,秦昭襄王对待赵国的态度比起其他五国还是相当温和的。

但随着燕国伐齐后,齐国国力日渐式微。合纵抗秦的中坚力量倒下了,为了进一步壮大国力,秦国开始把目标放在了楚国和赵国身上。对这两个国家,秦国首要的战略是避免二者的合作,要想打楚国,必须杜绝赵国同时参战。如此一来,“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应运而生了。

四、“完璧归赵”后

尽管赵国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大感欣慰,自以为没有得罪秦国之余还保住了珍宝,然而事实却大大地打了他们的脸。“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国就开始攻打赵国。两年后,秦军又攻陷了赵国代郡,秦将白起更是斩首赵军两万余人。

和平局面一朝破碎,秦赵二国之间的关系就势同水火了。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赵国长平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为时五个月的战役以秦国胜利攻占长平结束。赵国的气数在这场战役中完全丧尽。

(长平之战图)

总结:

尽管“完璧归赵”在历史上是国家邦交的佳话典范,可是实际看来,历史的高光只给了蔺相如一人,赵国随后的命运也证明了“完璧归赵”并没有给赵国带来好的转变。相反的,“完璧归赵”更像是秦国一手策划的、对赵国的一种试探和威慑。

秦昭襄王从心理上震慑了赵惠文王,“秦强而赵弱”,这是包括赵王在内的赵国上下对秦赵两国国力的一致看法。因此,在秦国讨伐他国的时候,赵国畏惧秦国的强盛,未能有抵制之意。自然而然的,当赵国一朝直面悍勇无匹的秦军时,失败也是不难理解的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0101.html

历史,蔺相如,襄王,典故,秦国,秦昭,城池,赵国,秦王,赵惠文王,观点评论,秦昭襄王,蔺相如,秦国,赵国,赵惠文王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历史,蔺相如,襄王,典故,秦国,秦昭,城池,赵国,秦王,赵惠文王,观点评论,秦昭襄王,蔺相如,秦国,赵国,赵惠文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历史,蔺相如,襄王,典故,秦国,秦昭,城池,赵国,秦王,赵惠文王,观点评论,秦昭襄王,蔺相如,秦国,赵国,赵惠文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