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诸葛亮一生最大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却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诸葛亮一生最大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却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既生瑜,何生亮?”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必定知道这两句话,而这两句话的共同交集就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他就是谋划天下的第一高手,论聪明才智谁也不如他,魏国的司马懿见到他就逃跑,吴国的周瑜活活被气死,这就是诸葛亮的高能之处。

可以说,在小说中诸葛亮是一位被神化的谋臣,让读者都倾心于诸葛亮,佩服他机智过人的同时,还敬重他对蜀汉的忠心耿耿,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设。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诸葛亮也是有“瑕疵”之人。

说到神机妙算,相信很多人脑海里就会出现诸葛亮这个人名,似乎神机妙算这个词已经成为了诸葛亮的“专用词”。诸葛亮确实才智过人,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把当时混乱不堪的东汉末年势力分析得一清二白,同时还为刘备划出了发展路线,犹如迷雾之中点亮的灯塔,刘备能不爱惜这样的人才吗。

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尽心辅佐蜀汉,有庞统在时他退居后方主管后勤,安排得那叫一个井然有序;庞统死在了落凤坡后,诸葛亮又挑起了大梁,真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无论在哪里诸葛亮都表现出了让人没有后顾之忧的聪明才智,这也是刘备死前放心把蜀汉教给诸葛亮的主要原因,甚至还告诉诸葛亮,刘禅不行的话你自己上。

以诸葛亮的忠心自然不会做这样有损阴德的事情,刘禅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仍然尽心辅佐,可谓是殚精竭虑,在蜀汉人才凋零的情况下,他还是尽可能的利用手里的人才资源,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只可惜他最终还是看错了人,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失误,而这两个人就是杨仪和魏延。

杨仪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三国鼎立时期,当荆州成为曹操的地盘后,刘备与孙权结成盟友,逐渐吞并荆州周边的四郡,关羽是这里的主要负责人。后来刘备以不光彩的手段借来了荆州,关羽就在这里打出了一个个漂亮的胜战,成为了威震华夏的战神。期间,杨仪看到了关羽的光芒便投奔关羽而去,关羽成为了他的引荐人,直接把他推荐给了刘备。

杨仪也是一个颇有学问之人,经过刘备的考核后认为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官职也是步步高升,刘备称王后,杨仪水涨船高成为了尚书,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杨仪还能够脱颖而出,可见还是有些本事傍身的。

只可惜,杨仪有学问却无人品,自以为是的性格总想与人一争个高低,就连尚书令他都不放在眼里,在他心中除了诸葛亮就无旁人受他待见,可偏偏他就讨了诸葛亮的喜欢,诸葛亮走到哪里都带着他,五次北伐都有杨仪的身影,甚至临终前都把杨仪叫到了身边托讨后事。然而,让诸葛亮也没想到,他最信任的杨仪却是个小人。

再说魏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刚看到魏延时就认为他“天生反骨”,以诸葛亮能掐会算的本事,对诸葛亮的预言不疑有他,而在后来的一系列战事上,魏延也没有得到重用,每当魏延提出一些建议时均被否定,可以说魏延在诸葛亮的心里从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注定了结局,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却存在一些出入。

刘备刚刚自立为汉中王时,需要有可靠之人镇守汉中,人人都以为张飞可担当此重任,可刘备却看好了魏延,魏延也立下了豪情壮语:“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可见魏延对蜀汉还是位忠心耿耿之人,根本不是诸葛亮眼中的“反生反骨”。

自从关羽、张飞死后,蜀汉就没有什么出色的武将,魏延是难得的文武双全助力之一。只是他性格也不太好,经常言语冲撞他人,“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可见从人品方面来讲,他与杨仪没什么区别。当杨仪与魏延这两个人碰到一起时,那就是针尖对麦芒,诸葛亮轻信杨仪,为后来魏延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信任杨仪,临终前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魏延与姜维则负责断后,这一安排就出现了分歧。诸葛亮在世时还能镇压得住杨仪与魏延这两个“刺儿头”,但是诸葛亮去世后,这两人的暗斗变成了明争,魏延不服气受杨仪指挥,更不想负责断后,认为自己完全有独挡一面之力,杨仪为此拿住了魏延的把柄,认为他想谋反。

而魏延看到大军都听杨仪指挥时更加生气,于是剑指杨仪,两人针锋相对,一场内战避免不了,诸葛亮尸骨未寒,任他怎样也想不到自己的安排反而造成了内乱,魏延完全是被逼反叛,而杨仪也不是惯孩子的家长,直接行使了自己的最高权力,派马岱诛杀魏延,魏延就这样被斩首,杨仪为此还把魏延的脑袋放在脚下猛踩,足见肚量与气量之小。

除去了魏延这个对手,杨仪越发目中无人,当他看到蒋琬成为尚书令时非常不服气,这都是诸葛亮给他惯出来的毛病,为此他私下里腹诽:“早知道如此不被重用,当初不如和魏延一起反了”,这话自然被传到了刘禅的耳朵里,杨仪为此被贬为庶人。可杨仪并没有为此受到教训,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继续在民间造谣生事。

于是刘禅派人前去捉拿杨仪,杨仪自知性命难保就选择了自杀。想当初诸葛亮那样信任他,最终却换来了杨仪的各种怨言,而魏延当初那样的忠心耿耿却选择了反叛,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安排失误所造成,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

如果诸葛亮注意到人的品性,不出现厚此薄彼的事情,就不会出现杨仪与魏延针锋相对的局面,他高估了杨仪的肚量,低估了魏延的忠心,当他出现不公平的安排后,两个同样性格骄傲之人遇到一起自然会激化矛盾,最后他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承认诸葛亮才智过人、神机妙算,只是在看人这一方面还是他的短板之处。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0814.html

关羽,小人,魏延,失误,成为了,一生,诸葛亮,刘备时,蜀汉,杨仪,观点评论,关羽,魏延,刘备,诸葛亮,杨仪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羽,小人,魏延,失误,成为了,一生,诸葛亮,刘备时,蜀汉,杨仪,观点评论,关羽,魏延,刘备,诸葛亮,杨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羽,小人,魏延,失误,成为了,一生,诸葛亮,刘备时,蜀汉,杨仪,观点评论,关羽,魏延,刘备,诸葛亮,杨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