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对孙策的临终遗言,张昭和孙权做出不同解读!

对孙策的临终遗言,张昭和孙权做出不同解读!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18

夜已深了,此时丹徒城中孙策的行辕内一片愁云惨淡,一众文武将佐垂手侍立在两旁,等待他最后的训示。

此时这名猛锐冠世的杰出统帅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曾经的赫赫武勋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孙策必须尽快说出自己的遗言,留给他时间已经不多了。

目前对于孙策来说有两件事最为重要,首先是确立继承人的人选,其次就是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指示。

而第一项则是最重要的。

一个政权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继承人,陷入分崩离析是迟早的事,他不能让自己多年的奋斗成果付诸东流。

其实孙策有继承人,他就是儿子孙绍。然而孙绍的年龄是个硬伤,虽然他的具体年龄不详,但考虑到此时孙策才二十六岁,因此孙绍最多也就十岁左右,这样的年龄,能担得起这份重任吗?

况且孙策名义上的身份只是会稽太守,和具备世袭性质的王公级别还差得远,朝廷怎么可能会认可一个孩子继承他的位置呢?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朝廷的认可,统治起来难度便会大得多,这也是孙策之前迫切地给许昌汉廷送礼表态的原因。

就算强行让孙绍上位,一方面不能服众,另外孙家宗室成员倘若有人生出野心,难免爆发内乱。

按照后来孙家宗室成员的所作所为,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到时候孙绍一个孩子,他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说。

因此,孙绍最多也就是继承孙策的爵位,却无法继承他的权力。强行让他上位,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他。

其实孙策目前面对的问题和多年后的司马师类似,自己的儿子由于年龄问题无法继位,为了家族的未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兄终弟及这个模式。

孙策有四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和孙朗。继承人将在这四个人中出现。

首先出局的是孙朗,因为他是庶出,显然没有继承资格。

第二个出局的则是孙匡。其实孙策是很喜欢孙匡的,他将本来应该自己承袭的父亲的爵位乌程侯都让给了孙匡,可见对这位幼弟的宠爱。

然而孙匡一来年纪也是偏小,二来当初孙曹两家蜜月期间,他和曹操联姻了,如今两家关系破裂,他这个身份就有些敏感了。

这样一来,继承人就只能在孙权和孙翊两个人中产生了。至于究竟怎么选,则涉及到今后的发展方向。

孙权和孙翊两个人各有千秋,可以说他们分别继承了兄长不同的特点。

首先孙权性格豁达开朗,讲仁义又善于决断,且能收买人心,这和孙策超强的人格魅力很是相似。

而孙翊则继承了兄长暴烈的一面,他性格急躁,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勇猛强悍,果敢刚烈。以张昭为首的重臣都认为孙翊有兄长之风,建议让他继位。

面对这个问题,孙策根据对未来的规划,做出了更合理的选择。

由于孙策始终和江东大族处于一个互相提防的状态,几乎没有深入合作,因此他的统治只能依靠江北士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张昭、张纮和周瑜。

其中张昭是内政型人才,张纮以谋略见长,而周瑜则擅长军事,他们三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张纮是孙策非常仰仗的,然而此时他已经被曹操扣在许昌了,这下孙策只能靠自己了。

如果打算继续对外扩张的话,或许孙翊倒有些合适之处。但问题是扩张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了。

孙策确实有着进取中原的理想,但是有可能实现这个理想的人只有他自己,因为孙翊只继承了孙策勇猛的一面,却没继承他善谋的一面。

况且遇刺一事让孙策明白,别说是进取中原,就连坐稳江东都还任重道远,如果他还活着,凭借不断地对外胜利尚可维持统治,但如今他命在旦夕,那么孙家就必须要立刻转向了,如何维持内部稳定才是下一任继承人所面临的重中之重。

孙权自幼饱览群书,诗、书、礼记、左传、国语以及史书都有涉猎,他的文化素养还是比较高的,这样一位继承人,显然比性格刚烈易怒的孙翊更容易争取到江东大族的好感。

况且孙权也并非没有一点军事才能,之前广陵之战虽然大败,但后来跟着兄长参加讨伐刘勋和黄祖的战斗,立下了一些战功,可以说挽回了一定的颜面。

打仗嘛,能无师自通的人太少了,总得需要历练,自己人生的初战也是会灰头土脸,但后来一样横扫江东。孙策相信孙权还是会成长的。

当然,孙权毕竟还年轻,也需要贤臣辅佐,如今周瑜在外,而身边亲信重臣则只有张昭了,他成了首选的托孤大臣。

孙策对他说了一句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简直和后来刘备托孤诸葛亮如出一辙。

那么孙策说的是真心话吗,难道他竟甘心将自己的基业送给张昭?

这当然不可能,孙策虽然命在顷刻,但他一点也不糊涂。因为孙策这番话只不过是表达了自己对张昭的信任,也就是说个漂亮话,但如果张昭生出异心,则完全没有操作空间。

一般来讲,主君在去世前安排托孤大臣,都不会只安排一个人,而是造成一个由两个或者几个托孤大臣互相制衡的局面。

孙策也不例外,虽然张昭是他信任的人,但他也不可能把家业百分之百托付给他,孙策是安排了双保险的,而那个制衡张昭的人就是周瑜。

当时周瑜并没有随军,而是驻扎在庐陵巴丘县,当周瑜听说了孙策的死讯后,立即赶来奔丧并和张昭一同主持大局。

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如此迅速的行动,极有可能就是孙策早就做好的安排。

当然,这并不是说孙策对自己遇刺一事未卜先知,但至少可以说是未雨绸缪。

也就是说,孙策实际上安排的是张昭和周瑜二人辅政的局面,一人主内政,一人主军事,这样明显是更加稳妥的。

现在辅政班子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就是明确将来的发展方针了。

关于这一点,孙策则最是犹豫。

首先,一个明确的思路就是暂缓争霸中原的计划,将发展方针变为保据江东,坐观成败。

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根据清代史学家赵一清的说法。《三国志》的这段记录是完全照搬《吴录》的,而《吴录》中还有一句话,就是“慎勿北渡”。

赵一清认为慎勿北渡的意思是守护好江东的基业,不要向中原俯首称臣,然而张昭违背了孙策的遗言。

其实我认为这句话还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不要随意北伐。

这里要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前面说得信心满满,然后突然大转折,又涉及到了投降的问题,这有些不合情理。何况当时江东没有面临外部的任何压力,根本谈不到投降。这里理解为不要擅自北伐更加合理。

同时这也能跟孙策的另一句遗言对应上。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句话的含义颇为玄妙,我们来大概分析一下。表面意思应该是:即使不能获胜,慢慢向西,也没什么好忧虑的。

实际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向西面去投靠刘表吗?

孙策当然不会让孙权投靠杀父仇人,所谓向西,应该是和江东相对的,在这里西归指代的应该就是渡江北上。

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基业,孙策自然希望继承人能够保住,并且发展壮大。但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好。此时做个最坏的打算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里就可以看出孙策的深谋远虑,本来有机会在中原的乱局中分一杯羹,但随着自己时日无多,这个念头只能打消了。

他非常清楚未来中原统一后,江东很难与之抗衡,因此告诫大家倘若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即使向中原称臣也不要有太大心理负担。

如果慎勿北渡的意思是不能投降,和缓步西归就相互矛盾了,因此我认为这就是孙策遗言的真实含义。

而这也是孙策反复权衡后给出的方案,虽然看起来太过保守,似乎不符合他的性格,但这却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尽管孙策内心中有些不情愿,但也只能如此,当下生存比发展更重要。

他的话,张昭和孙权都听进去了,然而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张昭是按照原意理解的,因此在赤壁之战前他的立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而孙权却进行了自由发挥,称臣可以但投降不行,而且好处要给足,这就为他日后实行的极为灵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基础。

不得不说,孙权在外交上的表现远远超出了孙策的预期,这个继承人确实选对了。

做好了一切安排后,孙策终于松了一口气。望着眼前这个弱冠青年,孙策想起了之前兄弟二人宴请宾客时的场景。

当时孙策指着下面文武臣僚对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部下。”

昔时戏言,竟一语成谶。

想到这里,孙策用尽仅剩的力气坐起身来,把孙权唤到近前,将玺绶交给他并留下最后一句话:“率领江东人马决战沙场,争霸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以保据江东,我不如你。”说罢闭上了双眼。

建安五年四月初四夜,讨逆将军吴侯孙策去世。

孙策在汉末群雄争霸的舞台上虽然只活跃了数年,随后就像一颗流星般消逝了,但他在这短短几年中建立的功业却是令人赞叹的。

诚然,孙策有着过于轻率的缺点,但他却以出众的文韬武略奠定了孙氏政权矗立于江东的基础,他的功绩应该得到肯定。

可以说,在东吴立国的过程中,孙坚是发起人,而孙策则是策划人与奠基人。

孙策去世后,留下了一个囊括了扬州绝大部分领地的强大政权,而他的继承人孙权也没有辜负兄长的重托,最终实现了他当年在江都立下的宏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0881.html

江东,孙权,孙匡,昭和,孙策,张昭,孙翊,继承人,遗言,孙绍,江东,孙权,孙策,张昭,孙翊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江东,孙权,孙匡,昭和,孙策,张昭,孙翊,继承人,遗言,孙绍,江东,孙权,孙策,张昭,孙翊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江东,孙权,孙匡,昭和,孙策,张昭,孙翊,继承人,遗言,孙绍,江东,孙权,孙策,张昭,孙翊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