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吕后与韩信无仇无怨,为何趁刘邦不在,将韩信杀掉了?

吕后与韩信无仇无怨,为何趁刘邦不在,将韩信杀掉了?

吕后杀韩信,不是因为韩信谋反,而是因为吕后有自己的小心思。

历史上,吕后与韩信的交集并不多,无仇无怨,但吕后却趁刘邦不在,将韩信给杀掉了,这是为何?

关于这件事,史书是这么说的,说韩信自从被刘邦削去王爵,降为淮阴侯之后,一直被安排在长安监视居住,韩信对此很不满。

在长安期间,韩信每天与周勃、灌婴和樊哙等人为伍,他深以为耻,整天闷闷不乐,逐渐产生了谋反的想法。

有一次,韩信原来的部将陈豨被任命为代国丞相,将要离开长安,临走之前去向韩信辞行,韩信就与他密谋,让他在外招兵买马,将来某一天造反了,韩信愿意当内应。

后来,陈豨果然造反了,刘邦让韩信跟着一起去征讨,韩信一方面以生病为由拒绝,另一方面却写信给陈豨,让他大胆起兵,自己会协助他的。

后来,韩信假传诏书,赦免京城的罪犯和奴隶并编入军队,打算找机会袭击皇宫,挟持吕后和太子刘盈。

一切部署完毕之后,韩信就开始等候陈豨的消息,不过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他最终被吕后给杀掉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信有个家臣犯了罪,他下令将这个家臣关押起来,准备择日杀掉,家臣的弟弟得知这件事,为了救出哥哥,便上书吕后,将韩信谋反之事全盘托出。

吕后感到很生气,准备召韩信入宫,又担心韩信的党羽逃脱,于是找来萧何商议,萧何就给她出了个主意,派人假扮刘邦的使者,说是从前线回来的,带来了陈豨已经兵败的消息,大臣们都要入宫祝贺,让韩信也一起入宫。

为了让韩信无所怀疑,萧何便亲自来到韩信府中,韩信本想以生病为由拒绝,但萧何却说,即便生病了,也应该入宫才是。

于是,韩信就跟着萧何入宫了,却不知吕后早就埋伏了士兵,他被士兵绑了起来,吕后下令将其斩杀于长乐宫的钟室。

我们读这段记载,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韩信是因为造反,才被吕后给杀掉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件事其实非常诡异,因为韩信在实力最强大的时候没有造反,为何选择在长安监视居住的时候选择造反呢?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长期与项羽对峙,韩信却领兵讨伐诸国,实力逐渐发展壮大,他有好几次可以自立为王的机会,却都选择继续效忠刘邦。

这其中,韩信最接近独立的一次,是在他平定齐国,灭掉龙且二十万大军之后,当时项羽曾派武涉去劝他,说只要他愿意跟项羽联合,项羽许诺他三分天下有其一。

韩信听了武涉的话,丝毫不心动,反而对他说了一番话:

韩信说,当初他跟着项羽一起打天下,结果不被欣赏,只能当个执戟郎中;后来他投奔刘邦,刘邦任命他的大将军,让其领兵打仗,对其言听计从,他这才能够有一番大作为。

最后,韩信给出的结论是,因为刘邦对他很好,也很信任他,所以他到死也不会背叛刘邦。

武涉离开之后,韩信最信任的谋臣蒯彻不死心,又对他说,项羽和刘邦现在相持不下,谁也无法消灭对方,这正是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好时机,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韩信听了蒯彻的话,感到很生气,就对他说,刘邦对他很好,好吃好喝供养他,正所谓受人恩惠当涌泉相报,他怎么能忘恩负义呢?

当然了,当时韩信还是有些心动的,但他最终守住了道德防线,没有做出背叛刘邦之举。

我们可以发现,在韩信实力最强大的时候,他都没有背叛刘邦,那他为何要在自己最低落的时候选择造反呢?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当然了,有人说那时候韩信被削去王爵,还遭受刘邦猜忌,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才选择造反的,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他毕竟还是淮阴侯,享受着荣华富贵。

并且,单从韩信造反的细节来说,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史书说韩信曾在庭院中与陈豨密谋造反,还说他们避开了身边的随从,这就证明二人之间的谈话没有第三个人知道,那别人是怎么知道二人在密谋造反呢?

再一个就是,史书说陈豨造反的时候,韩信曾给他写了一封信,强调了里应外合的想法,那别人又如何得知信的内容的呢?

第二,史书说韩信与家臣密谋,假传诏书赦免罪犯和奴隶,这就更有问题了。

首先,韩信是被监视居住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官兵的监视之下,那他如何能做到假传诏书,将罪犯和囚徒编入军队?动静闹得这么大,难道没有人察觉并禀告吕后吗?

其次,诏书是需要加盖玉玺的,只有这样才有法律效应,而玉玺是放在宫中的,韩信又怎么能够伪造诏书呢,那些官府的人难道都看不出来诏书是假的吗?

第三,史书说韩信谋反之事暴露,是因为家臣弟弟的上告,这个就更说不清楚了。

韩信家臣的弟弟究竟对吕后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人们第一次知道韩信造反这事,是吕后说出来的,如果吕后是想找机会杀掉韩信,理由还不是随便编吗?

第四,再看韩信临死前说的话,也说明他未必打算谋反。

萧何将韩信骗入宫中之后,吕后下令将他斩杀,他临死前说了一句话,他后悔没有听从蒯彻的计策,这才被以女子所欺骗,难道是天意吗?

韩信说自己后悔不听蒯彻的话,也就是后悔他没有背叛刘邦,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知道临死前都没有听从蒯彻的话,也就是没有背叛刘邦,那他就应该没有造反。

总结起来说,韩信造反之事,事实不清楚,有太多诡异之处,证据也不充分,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实际造反,吕后凭什么杀他呢?

事实上,吕后杀韩信,根本不是因为韩信造反,其实韩信无论是否造反,吕后也一定会杀掉他,这是为什么呢?

当初,刘邦在陈县将韩信给抓了,本打算杀掉韩信,但最终没有这么做,而是将其降为淮阴侯。

刘邦想杀韩信,是忌惮韩信的军事才华,也是鉴于韩信之前几次不听从自己的调遣,心中怨恨韩信;

但刘邦最后没有杀韩信,主要是因为韩信功劳大,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刘邦实在不忍心。

韩信降为淮阴侯之后,在长安生活了数年都安然无事,这也说明刘邦本不想杀他。

尤其是,韩信在长安期间,刘邦铲除了燕王臧荼、废掉了韩王信(韩王信投奔匈奴,刘邦改立卢绾为燕王),而赵王张耳和长沙王吴芮又都死掉了,刘邦稳步推进削藩政策,却始终没有杀掉韩信,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刘邦对韩信是有感情的,他无论如何下不了杀手。

然而,刘邦下不去杀手,不代表吕后不会这么做,事实上吕后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

当初,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吕后留在老家沛县带孩子,吃了好几年苦头,好不容易熬到刘邦封王了,又因为刘邦反叛项羽,而被项羽抓去关押了两三年。

一直等到鸿沟议和达成了,吕后这才得以回到刘邦身边,却发现物是人非,刘邦早就喜欢上戚夫人了,不再喜欢年老色衰的吕后了。

好在刘邦不是个忘恩负义之徒,他虽然不再宠爱吕后,却也给了吕后应有的待遇,先后封吕后为王后、皇后,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也先后被封为王太子、皇太子,是刘邦指定的继承人。

吕后是个很聪明的人,她知道自己无法依靠容颜来获得刘邦的宠信,只能转变策略,想办法成为刘邦的得力帮手,从而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才是她最应该做的。

在这方面,吕后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刘邦身边那一大帮文臣武将,大多都是沛县出来的,都跟她是老朋友,她因此有很雄厚的政治资本。

再加上,吕后虽然是个女流之辈,却见多识广、智谋超群,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这是戚夫人所无法相比的。

大约从吕后归汉后不久开始,她就逐渐成为刘邦决策集团的重要成员,在很多大事小事上都有她的身影,她因此得以发展长大,成为朝堂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到刘邦称帝的时候,吕后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作为一国之母,她担忧的事情,除了如何保持自己和儿子的地位之外,她还需要着眼全局,考虑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异姓诸侯王问题,只是为了未来着想。

在这件事情上,吕后与刘邦的想法是一致的,只不过刘邦稍微心软一点而已。

早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就对异姓诸侯王感到十分担忧,因为这些诸侯王封地很大,占据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大部分的疆域,又握有重兵,对中央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

更要命的是,这些异姓诸侯王大多都不是真心效忠刘邦的,都是为了利益才与刘邦形成联盟的。

可以说,如果不铲除异姓诸侯王,汉朝可能在刘邦手上就灭亡了,根本传不到下一代,刘邦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吕后也是非常担心的。

于是,在吕后的帮助下,刘邦拉开了对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他以搜捕项羽党羽为由,逼反了燕王臧荼,然后趁机出兵将其消灭。

后来,刘邦又故意改封韩王信的封地,逼着韩王信投靠了匈奴,然后趁机改立卢绾为燕王。

在消灭了几个相对弱小的诸侯国之后,刘邦终于决定对韩信下手了,要知道楚国可是个大国,是刘邦的心头大患。

为了消灭楚国,刘邦假意巡游云梦泽,并召来梁王彭越等人,这才将韩信给生擒了。

只不过,让吕后想不到的是,刘邦接连消灭几个诸侯王之后,却对韩信手软了,不但没有杀掉韩信,还让韩信成为了淮阴侯,这让吕后不能忍。

事实上,吕后想杀掉韩信,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

第一,别看韩信不再是王了,但他的影响力还是十分巨大的,军中将领多半都成是他的手下,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是最有实力谋反的人物之一。

如果说,韩信能够像萧何、张良一样,跟吕后是亲近之人,那倒也罢了,但问题是韩信只不过是个外来户,跟吕后没什么交情,日后必不能为吕后所用,吕后想要稳固自身地位,并让儿子刘盈坐稳江山,那就必须除掉韩信。

第二,韩信这个人虽然很有才能,却是个有“前科”之人,楚汉争霸的时候,他多次有意无意不听从刘邦的调遣,搞得刘邦对其很是忌惮,曾几次剥夺他的兵权。

可以说,韩信就是个“刺头”,很难被控制,吕后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韩信,这样的人与其留下来成为隐患,不如杀掉来得省心。

第三,吕后急于杀人立威,杀韩信是个很好的办法。

别看吕后贵为皇后,儿子刘盈贵为皇太子,但刘邦更喜欢戚夫人及其儿子刘如意,一直都有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虽然在群臣的劝说下,刘邦一直没有改立太子,但吕后知道想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就必须加强自身权势,从而稳固自己和刘盈的地位。

于是乎,吕后想到了杀人立威这个办法,如果他能杀掉韩信这种级别的诸侯,那她在群臣中的威望必将增加,这样群臣就会摄于她的权势,而选择维护她及太子刘盈的利益。

第四,杀掉韩信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加强吕后与萧何、张良的关系,从而达到增强自身权势的目的。

别看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但因为韩信的某些表现不能让刘邦满意,所以萧何的地位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比如说,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就曾忌惮过萧何,逼得萧何只能用自污的方式自保,还开始跟吕后走得很近。

因此,萧何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与韩信是做了切割的,至少后期他与韩信不是一个阵营之人,要不然他也不会帮着吕后杀掉韩信。

再就是张良,他一贯不喜欢韩信的为人处世之道,当初韩信胁迫刘邦封其为齐王,张良其实也很不爽,只不过为了大局考虑,就劝说刘邦同意。

也就是说,张良跟韩信也不是一个阵营的,但他也不是吕后阵营之人,因为他也是外来户,汉朝建立后不久,他为了明哲保身,就开始出于半隐退状态了。

鉴于萧何、张良与韩信的关系,吕后如果能杀掉韩信,那必将造成一个结果,萧何因为受到震慑而只能更加亲近吕后;张良也会因为韩信之死而变得更加低调,即便不能被吕后所用,也不会是吕后的威胁。

总而言之,吕后杀掉韩信,对她及刘盈是有好处的,唯一的问题在于,刘邦还对韩信有感情。

因此,刘邦如果在长安,吕后就不能杀掉韩信,因为刘邦可能会阻止;但如果刘邦不在长安,吕后找个合适的借口杀掉韩信,刘邦又能奈何呢?

于是,趁着刘邦外出征战,吕后适时抓住了韩信“谋反”的罪证,最终将其杀掉了。

等到刘邦返回长安了,吕后其他的不说,只说韩信临死前说后悔不听蒯彻的话,这就让刘邦更加相信韩信有谋反之心了,就感到很高兴,对吕后也更加依赖。

韩信死后,吕后威望大增,萧何彻底成为她的亲信,张良自此更加低调做人,刘邦虽然越发忌惮吕后的权势,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而在杀掉韩信之后,吕后并没有收手,竟然将被刘邦流放蜀地的彭越给抓回来杀掉,还将其肉分给其他诸侯王食用,诸侯们因此十分畏惧吕后。

刘邦晚年,曾试图更换太子,史书说吕后请教张良,张良让吕雉请来商山四皓,这才保住了刘盈的地位,实际上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刘邦晚年之所以改立太子,其实是为了打压吕后,只不过他发现吕后地位不可撼动,所以改换太子不太可能完成,这才打消了主意,转而托孤于吕后,让吕后好好辅佐刘盈,这是他当时唯一的选择。

总之,吕后杀韩信及其他诸侯王,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并确保儿子刘盈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并坐稳江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0909.html

陈豨,吕后,刘邦,何趁,家臣,项羽,韩信,入宫,机会,时候,故事传记,吕后,刘邦,刘盈,韩信,萧何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陈豨,吕后,刘邦,何趁,家臣,项羽,韩信,入宫,机会,时候,故事传记,吕后,刘邦,刘盈,韩信,萧何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陈豨,吕后,刘邦,何趁,家臣,项羽,韩信,入宫,机会,时候,故事传记,吕后,刘邦,刘盈,韩信,萧何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