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是战神也是人屠,既被人诟病其残忍嗜杀,却也有很多人为他的死而喊冤叫屈。

白起的一生从无败绩,在长平之战中以坑杀赵军40万人名震天下,杀降一事在战场上是有违道义、有悖论伦常的事情。即便是后人猜度白起是给秦昭襄王背了锅,但四十万人终究还是死于白起手中。

后来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于杜邮亭,结束了一代战神辉煌的一生。那么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缘由又是什么呢?学术界研究得出了多种因素,为我们重新看待白起之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战神白起的传奇人生

所谓“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战神白起就是出自于关西的一代猛将,时势造英雄,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并起,大量的兼并战争造就了良相猛将如云。那么白起的传奇人生就由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推上了风口浪尖。

1.白骨堆上的将军

“一将功成万骨枯”,越是显赫的将军就越是避免不了白骨累累的战场凶险。白起行伍出身,凭借着累累军功一步一步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在秦国各大战役中崭露头角。秦昭王十三年,他得到秦国丞相穰侯的推荐,成为了左庶长,白起便由此开启了自己辉煌的战争生涯。

任为左庶长的第一年,白起率领秦军进攻韩国的新城并取得胜利,晋升为“左更”。第二年,白起与韩魏联军会战,斩首24万,俘虏敌军将领公孙喜,连拔五城,晋升为“国尉”。

后来。白起又率领秦军拿下韩国大片土地,使秦国的领土扩张,晋升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相商鞅在位时的最高官职,可见白起在秦军之中的地位。

同年,白起又攻占了魏国大大小小61座城池,第二年又攻占了恒城,秦国的领土再一次扩张。能征善战的白起在各国名气逐渐打响,在国内也获得了穰侯、秦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的认可和支持。

白起也没有辜负秦国上下对他的知遇之恩,在秦昭襄王27年,率军攻赵,这是白起第一次与当时还较强大的赵国的会战,不负众望的白起拿下了赵国的光狼城。

秦昭襄王28年至29年,白起立下了最显赫的战功,就是一举攻克了楚国的首都郢都,迫使楚国国君落荒而逃,后来秦国在郢都设立了南郡,秦国的疆域终于扩充到了富庶地区。这时的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秦昭襄王34年,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魏国,歼灭了三晋联军13万,又将兵卒2万人于黄河沉杀。秦昭襄王43年,白起以韩国陉城为起点,斩首5万连拔五城,而后又率领秦军切断了南阳太行山的交通。

这时的白起已经成为秦王奠定基业的功臣猛将,秦昭襄王还特意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军职“上将军”。秦军如此蚕食鲸吞,已然快威胁到赵国的疆土,秦赵之战已经箭在弦上。被白起阻隔交通的韩国,领土就这样被秦军拦腰阻断,孤立无援的上党郡就这样暴露在秦国、赵国的眼中。

于是秦昭襄王45年,上将军白起再次进攻韩国的野王,并迫使上党郡的人民举城投降。此时上党郡的守将冯亭心有不甘不愿投降秦军,于是他与手下的谋臣们商议,不如投降邻近的赵国,这样既能求得赵国的保护,秦国为了夺取上党也不会继续攻打韩国会转而进攻赵国,如此一来韩国的局势可以暂时得到缓解。

这一招祸水东引,果真使得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冯亭被赵孝成王封为华阳君,并采纳了平原君的建议,将上党郡划分进赵国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秦国上下,长平之战,已然成为弦上的箭矢,不发不可。

2.长平之战

上党之时已然激怒了秦国,于是秦国便对韩国和赵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展开了一连串的“东出”行动。秦昭襄王命王龁攻打上党,不堪一击的上党被秦军毫不费力的攻破。秦军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选择继续进攻,赵国便派遣大将廉颇镇守长平。

廉颇在与秦军的几次交手失利后,便选择据关而守,不再与秦军交战。廉颇洞察出秦军远离国中腹地,军粮供应必定是一个大问题,便决定打长线战役消耗秦军的粮草。以廉颇的老谋深算,秦军粮草耗尽必然会撤军,到时候上党之围便解除,赵国亦可得到喘息之机。

长平战区廉颇积粮之处还被后人称为“米山”,有诗云: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

可惜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克,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将军的据险而守是懦弱怯战,还认为廉颇是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带兵领战,于是赵孝成王便派遣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前去换下廉颇。

赵括本是马服子赵奢的儿子,出身将门,风度翩翩,世人都赞他有乃父之风。可谁料他是一个草包,空有军事理论而无领军之才。赵括的母亲甚至还上书赵孝成王,反对赵括担任长平主将,可以赵孝成王一意孤行。

赵括上任后,秦赵两军局势便发生了变化,秦昭襄王亲自前往河内督战,阻拦了各国援赵的道路。白起通过多番激战,完成了对赵括及其手下的分割包围,使得他们的军粮补给完全断绝。

秦国上下一心,从国君到将士再到百姓,都同仇敌忾,“年十五以上悉指长平”,而后无计可施的赵括只得发动最后一击,战败,被秦军射杀,留下了“纸上谈兵”笑柄。

据《史记》中《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阳杀食。”赵括战死,赵军皆降,这时的秦将白起就面临了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

最后白起还是选择了坑杀40万赵卒,理由是:“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坑之,恐为乱。”从此以后,白起达到了他一生军事生涯的顶峰,“虎狼之秦”列国畏惧,秦国再也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了。

二、白起之死

白起的一生都为秦国征战与沙场,说他是“昭襄业帝”的首功也不为过,他为秦国扩充疆域,削弱了各国的有生力量,使得六国不敢再“卑秦”。虎狼之秦、虎狼之师威震天下,然则就是这样一位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却还是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究其原因,引人深思。

1.祸根

长平之战后,白起面临赵国降将,左右权衡这些降将的生杀问题。若是留下赵卒,便要倾尽粮食供给这些降卒,但秦国的粮食也不是很多了,仅仅够自家的士兵用,实在无法调拨一批来养这些降卒,况且降卒的心思难以收服,很难说会不会再次叛变。若是杀掉降卒,便是有悖恩义,实在是不能轻易杀降。

其实白起早就有杀降的记录,而杀降的对象恰好也是赵国人。在秦昭襄王34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与河中。”不得不说,白起以其狠辣残厉著称,但究其杀降原因,实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白起若是接受降卒,这些士兵的粮食、整训、安置、配备的物品都要白起负责,这实在是很难做到。更何况这些人也有着不稳定因素,保险起见只能杀掉这些人。

长平之战之后,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出战,但是白起却在此时借口说攻赵时间已过,时局已经不利于秦军出战了。《战国策》记载了白起的进言:“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后来秦昭襄王因前方战事失利,屡次请求白起出征,但白起始终以疾病为由,推辞秦王的邀请。

最终,白起说了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彻底激起了秦昭襄王的杀心,白起的个人利益与秦王出现了多次冲突,王命不受,那便是触怒了秦王的威权,更是将自己推向了深渊。再加上秦相范雎的几番挑拨,都使得秦王更加想要杀掉白起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2.将星陨落

在前方战事失利且秦王屡次请其出战遭拒之后,杰出的政治家秦昭襄王便不得不用白起来转嫁战事失利的责任了,让白起不肯出战为战事负责,一方面可以重新振作国内的民心,让全国上下一心,完成统一大业的目标。

另一方面出于白起坑杀赵卒的前因,此时白起便也可稍微挽救一下秦国残忍的名声,推诿“虎狼之秦”的名声。

《史记》有载,“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就这样,一代战神白起,先是遭到秦王的斥责和大臣的排挤,后又被流放,在流放途中,秦昭襄王派遣使者赐剑,白起自杀于杜邮亭。

这位令六国国人闻之色变的“人屠”就在秦昭襄王稳固霸业的政治考量之中,被赐死。

从“战神”到“人屠”再到“罪臣”,白起的一生可谓是既辉煌又坎坷。秦国东出势在必行,而秦国后世的基业也都是在秦昭襄王这一代奠定了基础,所以作为统领秦国的王,秦昭襄王不得不做出一个以安大局的决定。

毕竟秦国要的不只是秦国的民心,还要统一六国的民心。出于大局考量,秦王并没有做错。不论是秦王还是白起,二人的命运都不能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决定。他们的命运都紧紧地和时代相连。

三、总结

白起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无法在帝王之心中间完美转圜,才使得他任由自己的性子做出拒绝王上的举动。然则历史的洪流终究会将前人的事迹淹没,但这些在史册上冰冷的字迹,却可以供后人分析研究,走近那些前人,分析更真实的历史,了解更多地真相。

白起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生和死都为秦昭襄王达到了“昭襄业帝”的目的,直接间接都为秦国东出进而一统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白起“替罪”之死探析》

《长平之战的历史记录与历史评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1129.html

感性,白起,功勋,襄王,秦国,秦昭,赵国,秦军,卓越,理性,观点评论,白起,秦昭襄王,秦国,赵国,秦军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感性,白起,功勋,襄王,秦国,秦昭,赵国,秦军,卓越,理性,观点评论,白起,秦昭襄王,秦国,赵国,秦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感性,白起,功勋,襄王,秦国,秦昭,赵国,秦军,卓越,理性,观点评论,白起,秦昭襄王,秦国,赵国,秦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