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提起项氏一族的名人,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项羽,可若是论“出名”的先后,在项羽之前,这位叫做项橐的孩子,却不得不提。年仅七岁的他有过一段和孔子同行的奇遇,两人同游过程中斗智斗勇,最后凭借“天上的星星有几颗?”一问彻底征服孔子,让孔子甘愿拜他为师,这项橐到底什么来历呢?

相遇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境内,靠近巨峰和碑廓的交界处有一座圣公山,圣公山下有多条驿道,因为交通便利,此处聚集了不少人家在这居住,而这其中就有项氏一族。在阴历的四月初八这天,丈夫刚好外出劳作了,只留下妻子魏氏与邻居姑嫂二人在幽儿崮挖药材,但是不料,还未等到达目的地,魏氏就有了要生产的迹象,不一会儿,便顺利产下一名男婴,这个孩子就是项橐。

大家高兴得不行,在粗略检查男婴的健康之后,便想要剪断孩子的脐带,可是不管是用柴刀还是铁铲,都无法剪断,几人都急得不行,最后还是魏氏想到自己经常被茅草叶子刮伤手指,不如用这个试试,果不其然,脐带被顺利隔开,嫂子抱着孩子,那个村姑搀扶着魏氏,慢慢的往回走着。

丈夫听闻妻子分娩之后,急忙赶到家中,看着刚出生的孩子丈夫欢喜异常,又见孩子天格方圆,地格饱满,神似一个小橐(口袋),不如就取名叫项橐。

或许是这周围的山水格外养人,项橐自小也格外聪明,这一天,孔子因游说讲学路过兖州西关,不巧被一个7岁的孩童用树枝所画的“城墙”拦住了去路,无奈只能询问“为什么不避开呢?”

项橐抬头一看,也知道这是谁,不但不怕反而质问:“早就听说过孔老先生的大名,传言中说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这从古到今都是车避城,哪里有城避车的道理呢?”

孔子一惊,更感有趣,依照项橐所言,下车避开这个“城池”,转念之间,孔子也起了一丝戏弄的心,便又开口问道:“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火无烟?”

话音刚落,孔子身后的学子们都面露难色,却不想项橐开口就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雨车无轮、萤火无烟”,面对聪明的项橐,孔子顿时起了爱才的心,当即邀请同游一段路程。

不久,项橐看着松树柏树一年四季从不落叶,便疑惑地向孔子请教,孔子解疑“这是因为它心实不虚,所以格外耐寒。”

讨教

项橐当即反驳“可竹子的内在是虚的,它也自己长青啊。”孔子没想到自己会在一个孩子身上栽几次跟头,起先的哪一点逗弄也慢慢变为对智者的尊敬。

等走到护城河旁边,项橐看着刚好跃进湖中的声音嘹亮地叫着,便又开口:“为什么鹅的叫声这么嘹亮呢?”

孔子思虑片刻,开口答道:“因为鹅的脖颈很长,所以才能发出嘹亮的声音。”不料项橐听后摇摇头“没错,那田野中的野蛙脖子长吗,它发出的声响也并不亚于鹅。”

一番交流下来,孔子也越发佩服眼前这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候,一阵吹吹打打的声音从城中传出,孔子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对送丧的人。

领头的那人身着孝服,却挥舞着双棍边唱边跳,眼睛里没有半滴泪珠,孔子心里当即生出一些不快,在他看来,父母过世无疑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这些人这样吹吹打打,实在太不孝了。当即想要过去教训一下这群人,却不想被项橐突然拉住。

看着显得愤怒的孔子,项橐显得非常淡然:“你听清楚他们唱什么了吗?”,孔子被问得一愣“没有听清”,项橐虽是一副小孩的模样,但是板起脸来的模样也十分严肃:“没有听清就去教训他们,你该怎么‘对症下药’呢?”

孔子心下了然,虚心请教。“这人所有子女都已有了归宿,而父母也享尽天福,如今该圆满的事情都已圆满,老人也走得坦然。”

祸福相依

“所谓的孝,并不一定要明面上的大哭才显得他孝顺,有些只是伪孝,说不定老人在世时,还曾有过虐待或者不管不问,孝道在心里,而不是在明面上”,这一番关于孝道的说辞让孔子极为动容,或许也是在这一刻,孔子有了先要拜师的心,但是在此之前,他还要再出最后一道题确定一下。

思虑半响,孔子开口问道:“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呢?”

问题一出,其实孔子自己心里都没有底,天下何其大,地上何其广,哪里会有人真的可以数的尽呢?可还来不及多想,项橐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天一夜的星辰,一年一茬的五谷。”

孔子当即有些惊讶,这样敏捷的思维,别说普通成年人比不上,连自己自诩文人,却都不一定有项橐这样敏捷的思维。

对于项橐的喜爱,让他忘记了面前这人只是个七岁的孩童,秉承着好学的心态,孔子当即请求项橐当他的老师,便于以后请教,项橐也不推脱,直接应了下来,这也就有了“圣人之师”的典故。

孔子与项橐之间的对话,看似只是孩童对世界的探索与好奇,但其实一言一行中,都有很多大智慧,所谓的高手对决,或许就是这般,因而孔子才会甘愿拜其为师。

在传言中,听说孔子拜了项橐为师之后,吴、鲁、齐都传遍了孔子拜师的事迹,此时的项橐才不过十岁,各方都想要拉拢这个少年天才,可是项橐一家都不想参与这乱世纷争,只能一避再避。得不到便杀之向来是各国霸主信奉的唯一真理,此后项橐一家也一直躲避各国的刺杀。

结语

后来吴、齐两国的人设计将项氏父母与项橐分开,在一次无意间打听到原来刀剑不入的项橐,竟然害怕草芥,他刚出生的脐带,就是用茅草割断的。几名士兵大喜过望,用这个办法一试,果然有效,随即便割下项橐的头颅,此后,一代神童的传奇,也就此落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1132.html

因为,小孩,显得,项橐,孔子,孩童,声音,父母,丈夫,孩子,观点评论,魏氏,项羽,孔子,圣公山,脐带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小孩,显得,项橐,孔子,孩童,声音,父母,丈夫,孩子,观点评论,魏氏,项羽,孔子,圣公山,脐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小孩,显得,项橐,孔子,孩童,声音,父母,丈夫,孩子,观点评论,魏氏,项羽,孔子,圣公山,脐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