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后面有刀斧手为诸葛亮准备么?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后面有刀斧手为诸葛亮准备么?

问: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后面有刀斧手为诸葛亮准备么?

答:胡说什么刀斧手?纯属危言耸听!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怀疑刘备托孤时在帐下埋伏刀斧手的心理,就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表现。

“白帝托孤”的情节,《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记的:诸葛亮到了永安宫,刘备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业,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不可以辅佐,先生就自行其是、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听了,泪如雨下,毫不犹豫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默然,回头下诏训示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白帝托孤”事,很多有识之士都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将之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一千古佳话。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刘备此举历历落落,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刘备已经把整个国家和亲生骨肉全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可谓毫无保留、毫无私心。

晋人袁宏也称赞说,刘备授国给诸葛亮并无疑心,诸葛亮受刘备之托并无惧色,相授与相纳者均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直接作注:“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清史学家赵翼更是盛赞:“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但是,写《魏氏春秋》的晋人孙盛却认为这是刘备的“诡伪之辞”。他说,世人有人以为,刘备这是赤诚付国,可代表全蜀人的意志,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如若被托孤之人是忠臣贤士,无须如此说这种虚伪的话,如若所托非人,说这种话岂不是给其留下极好的篡逆理由?所以,古代留下顾命之言,必须表示明确,诡伪之辞,绝非托孤之语。幸好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亮之威略,足以威慑群臣,免起二心,否则,恐怕就要产生君疑臣惧之局面,衅乱将生。

怀疑刘备托孤时在帐下埋伏刀斧手的心理,应该就在孙盛所说“诡伪之辞”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产生的。

以这种心理,是解释不了晋国人豫让和韩国人聂政伏剑自杀的行为的。

因为,用利己主人和阴谋主义没法解释。

但是,如果从感情、大义,报恩、报怨等因素来思考,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刘备有君主器量,亦有侠士之风。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其:“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因此资以千金。曾有仇家买凶去行刺刘备,刺客见了刘备,竟“不忍刺,语之而去”。足见刘备待人至诚,深得人心。

刘关张三人早年“入则同卧,出则同坐”,形影不离,推心置腹,“恩若兄弟”,为后人所倾慕。

近来有阴谋论者说,关羽之死,其实刘备担心其尾大不掉,和诸葛亮合谋整死的。

持此论者,说话根本不过脑。

试想想,就算刘备是要想整死关羽,也犯不着让偌大荆州作为陪葬品啊。

《三国演义》写关公死于孙权之手,刘备悲愤不已,以倾国之师替二爷报仇。

有人不以为然地说,替二爷报仇只是借口,刘备不过是要收复荆州罢了。

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看来,情义是很轻的,利益才是重要的。

我觉得,如果一切只看利益而不谈感情,刘备肯定会听从诸葛亮的劝告,冷静看待魏吴蜀三国中蜀国最弱的事实,继续走联吴抗魏的路线。

刘备不顾不管,发了疯似的要兴师伐吴,只能说,是感情战胜了理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就记:“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的缘由是“忿孙权之袭关羽”;孙权求和,刘备“盛怒不许”。

刘备拒绝孙权求和,这不是要报仇是什么?!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

同样,对于刘备的“举国相托”,在阴谋者看来,是试探诸葛亮的反应。一旦诸葛亮面露喜色,便让埋伏在帐下的刀斧手将诸葛亮砍死。又或者这是故意设个圈套让诸葛亮钻,逼诸葛亮在文武大臣面前表态拥护刘禅,给诸葛亮背道德包袱,套政治紧箍咒,让他死心塌地地为刘氏子孙效力。

这些,都是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后世尔虞我诈、伴君如伴虎的君臣敌对关系推出来的。

刘备兵败猇亭之后,于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由陆路退驻白帝城,且一病不起。

“白帝托孤”事发生在章武三年 (公元223年)春二月,这期间隔了长达六个多月,刘备肯定想了很多。

毫无疑问,刘备原先是想由儿子来接自己的班的,他曾煞费苦心地让刘禅的岳父张飞兼任行政官职司隶校尉,另外也把法正、孟达、黄权、吴壹、吴班、魏延等等一大批可靠的能臣武将恰到好处地安置到合适的位置,替儿子铺路,让这些人为儿子保驾护航。

但是,法正早逝、关羽遇害、孟达投降、刘封被杀……布局被打乱了。

接着,夷陵之战前后,张飞、张南、冯习、马良、许靖、刘巴、马超、糜竺等相继去世,嫡系损失殆尽。

更加令人震怖的是,败军刚退到白帝城,成都附近又爆发了汉嘉郡太守黄元叛乱事件!

这也是刘备呆在白帝城而没有回成都的原因。

可以说,蜀汉帝国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我们有理由相信,病榻上的刘备经过了无数番苦苦思考和苦苦挣扎,最终说服了自己——只有将蜀汉大业交给诸葛亮,才不会致使自己毕生挣来的这一点事业转眼成空。

另外,刘备自己也两次经历过“举国相托”的事。

第一次是陶谦让徐州。

陶谦不愿徐州落入曹操之手,三让徐州,对刘备说,我自己年迈,两个儿子又不成器,难堪重任,“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只有由使君您来管理徐州,我的一家上下才能保全,徐州百姓才可脱祸。

如果陶谦让徐州不成功,后世持阴谋论者,肯定会说陶谦曾在帐下埋伏刀斧手,所说的一切是诡伪之辞、虚伪之语,目的是试探,是以退为进。

可是陶谦让徐州成功了,大家无话可说。

第二次是刘表让荆州。

《三国志 先主传》中裴松之的注记:魏书曰:表病笃,讬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刘表让荆州没成功,裴松之于是断言,刘表其实是言不由衷,所说的一切是诡伪之辞、虚伪之语,目的是试探,是以退为进。

刘表死后,荆州由刘表的小儿子刘琮接管,刘琮和刘备的儿子刘禅是同一类人,曹操一来,他就束手就擒。

目睹刘琮的前车之鉴,刘备当然不愿自己的儿子刘禅也是这下场。而且,这时蜀汉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比当日的徐州、荆州好多少。

所以说,刘备托国相付给诸葛亮,是真心实意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1502.html

关羽之,君臣,孙权之,刘备,阴谋,诸葛亮,刘禅,感情,三国志,时候,故事传记,刘备,徐州,诸葛亮,刘禅,荆州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羽之,君臣,孙权之,刘备,阴谋,诸葛亮,刘禅,感情,三国志,时候,故事传记,刘备,徐州,诸葛亮,刘禅,荆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羽之,君臣,孙权之,刘备,阴谋,诸葛亮,刘禅,感情,三国志,时候,故事传记,刘备,徐州,诸葛亮,刘禅,荆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