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人们认为人死后还要继续"生活";于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地宫;然而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建国伊始就开始推行薄葬,甚至还有高管实行裸葬;难道死后就不"过日子"了吗?人们的观念转变得这么快?其实,人"视死如生"的观念并没有变,只是有了一样随葬品,代替了原来的金银财宝;还赋予了更多精神寄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厚葬在汉代极为普遍;据《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 一年而为陵, 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于是上行下效,全京师的皇亲国戚以及权贵,在制作葬具时,"必欲江南檽梓, 豫章楩楠 ";意思是做棺材一定要用特定树木的木料,是为"大木";而且一些地方的小官吏也是"厚资多藏, 器用如生人";其墓葬往往是"积土如山, 列树成林";就是庶民百姓和"边远下士, 亦竞相仿效"。

这种现象在考古过程中得到印证;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就是最好的证明;河北西汉中山靖王刘旺及妻窦绾之墓,就是被盗过,出土的随葬器物也多达4200多件,一件金镂玉衣用了2408片玉片和1 100克金丝拼成;气势非同一般。

汉代实行厚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历史根源深重;汉以前的朝代,无一不实行厚葬,特别是秦代;厚葬之风达到了高峰;如始皇陵高五十丈,面积方圆达五里之广,征集了七十多万民工,前后连续修建了三十余年。

汉王朝正是在这种厚葬之风的影响下,天子即位一年,就决定用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来营造陵墓。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却一改前朝厚葬之风,极力推崇薄葬;有一人名曰杨王孙,孝武时人;他在国力强盛,家业富裕,厚葬盛行之际,力行裸葬,可谓惊天动地之举;他临死时嘱令儿子:"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曹操于公元205年下令革除厚葬,一之于法,并严禁墓道立碑;他自己率先薄葬,将自己的墓地选在瘠薄之地,不封不树;他死前遗诏:"天下尚未安定……葬毕便除服……敛以无藏金玉珍宝。" 在曹操的影响下,其亲属以及朝中大臣纷纷效仿,力主薄葬。

人们对葬丧的观念转变得如此之快,是和当时社会情况有关的;正如曹操所说,"天下未定",三国时期兵荒马乱,经济萧条,人们没有更多财富来修墓;但是这也许是平民中的现象,贵族士大夫们还是有一定财力的;相比汉朝时期的拿出三分之一财富去建墓,曹魏时期的贵族还真是"薄葬"。

这样看来,曹魏力主薄葬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专家经过考古发现,曹魏时期的人们找到另一种精神替代品——俑;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是最早的机器人的雏形。

中国古代墓葬中用俑类物品始于春秋战国,是用来代替活人殉葬的;体型基本上是仿生大小;在已发掘的秦汉朝墓葬中,小型俑类非常少见;一般而言,秦汉墓规模讲究"大",越大越好;而曹魏时期,战乱不断,经济萎靡,墓葬规模就小很多;于是人们墓葬中的随葬品都用前朝的"缩小版",比如俑类;人们制作各种身份的俑人,包括侍婢、卫兵、歌妓等等来陪伴自己;而且发现俑类不仅能制作成人型,还有车马、农具,家畜等。

尽管曹魏在历史上存在时间短暂,但它在中国墓葬史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完成了墓葬形制从"汉制"到"晋制"的转化,并且在随葬品方便,开创了以俑类为随葬主体的先河;后来制作俑类的材质和方法逐渐发展,比如盛唐时的"三彩俑"在今天价值连城;俑类留下了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特点印记;让我们能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考古与文物》《礼记·檀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1639.html

随葬品,墓葬,时期,曹操,天下,人们,原因,曹魏,三国,考古,故事传记,俑类,随葬品,墓葬,曹操,薄葬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随葬品,墓葬,时期,曹操,天下,人们,原因,曹魏,三国,考古,故事传记,俑类,随葬品,墓葬,曹操,薄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随葬品,墓葬,时期,曹操,天下,人们,原因,曹魏,三国,考古,故事传记,俑类,随葬品,墓葬,曹操,薄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