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灵帝缘何废史立牧?智圣诸葛亮曾给他差评,或暗藏东汉一个秘密!

汉灵帝缘何废史立牧?智圣诸葛亮曾给他差评,或暗藏东汉一个秘密!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蜀汉忠武侯诸葛亮正因《(前)出师表》而名垂千古,而汉灵帝刘宏恰因《(前)出师表》而遗臭万年。一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将“后汉倾颓”的原因归责于汉灵帝。特别是实施“废史立牧”,成为压垮汉王朝的第一根稻草。

刘焉提出“废史立牧”建议,在公在于压制刺史、太守等地方高官的权力,以稳固皇帝的权力;在私在于躲避外戚、宦官等朝延权力的争夺,以保全自己的身家。而汉灵帝采纳并实施“废史立牧”,意在巩固皇权,确保东汉家传天下,千秋万代。

汉灵帝之所以会接受太常刘焉的“废史立牧”建议,是因为当时东汉的的时局不容乐观,具体如下。

其一,社会现状。

汉灵帝时期,即建宁元年正月庚子(168年正月二十一日)至中平六年四月丙辰(189年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一年时间中,朝延中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出现宦官政治,陷入了宦官、士族以及外戚三方势力的内斗中;皇室里一贯耽于享乐,卖官鬻爵尤其盛行,出现交纳不起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地方上向来横征暴敛,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边境处屡屡外族入侵,地方无力抵抗,边疆日益危机严重。特别中平元年二月(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冲击地方政治体系,破坏地方治理秩序,危及东汉的统治地位。黄巾起义虽失败,但黄巾各部此伏彼起,东汉王朝似乎已经陷入了地方农民起义的包围之中。所以,东汉王朝内忧外患,上下离心,汉室大厦即将倾倒。

其二,设牧目的。

汉灵帝时期,甚至整个东汉末年,地方乱象层出不穷,与地方政府无能有莫大的关系:一方面,地方政府与豪强势力相互勾结,任由地方势力发展壮大;再一方面,东汉地方不驻军队,只设“郡兵”或“乡勇”,各郡之间互不相干,太守只在本郡内履职,刺史仅有监察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府成为割据势力,汉朝对地方权力采取了分权的方法:只设置郡县二级及在州一级设置刺史,从而导致东汉后期地方政府无法凝聚最大力量,发挥出国家机器的作用。

州牧,原意是在一州里替天子牧民,是地方最高的长官,集行政财政军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因此,汉灵帝重置州牧的目的是让州牧能直接干预郡县事务,是皇权向地方的延伸,可以有效地整合地方力量,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从而安定东汉王朝。确保刘氏政权固若金汤。

其三,结果偏移。

汉灵帝重置州牧,旨在抑制刺史、太守的权力,加强州一级的地方权力,使地方能完成自我镇压,以便减弱朝廷的压力。然而,汉灵帝重置州牧后,不仅没将地方权力收至朝延,反在州牧手中集中更多更大的权力。在中枢政权乏力的东汉里,在权威日益下降的皇帝中,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州牧,更加不受朝廷的控制,形成了新的割据力量。汉灵帝时期的第一个州牧,益州牧刘焉,就是一个极为鲜活的例子,刘焉一到益州,一手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收买人心;另一手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并以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为由,中断与中央朝廷的联络,使益州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不听宣也不听调,保州自守。

汉灵帝刘宏采纳太常刘焉的“废史立牧”的建议,重新设置州牧,以期能加强中央集权,能巩固汉室皇权,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削弱中央权力,埋下了群雄割据的种子,变成加速东汉灭亡的催命符。

笔者按:汉灵帝接受刘焉“废史立牧”的建议,旨在通过加强对地方统治,以增强中央集权,保证东汉政权延续。可最终结果却背离汉灵帝的初衷,反变成加速东汉覆灭的一道催化剂。正所谓:天不遂人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1827.html

刺史,州牧,地方,东汉,史立牧,权力,智圣,势力,诸葛亮,刘焉,故事传记,州牧,废史立牧,东汉,汉灵帝,刘焉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刺史,州牧,地方,东汉,史立牧,权力,智圣,势力,诸葛亮,刘焉,故事传记,州牧,废史立牧,东汉,汉灵帝,刘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刺史,州牧,地方,东汉,史立牧,权力,智圣,势力,诸葛亮,刘焉,故事传记,州牧,废史立牧,东汉,汉灵帝,刘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