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周瑜出奇招先声夺人!赤壁之战,是东吴炮制出的舆论胜利吗?

周瑜出奇招先声夺人!赤壁之战,是东吴炮制出的舆论胜利吗?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24

在传统观念中,赤壁之战是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规模宏大,并对历史走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观点,认为后世过高评价了赤壁之战的意义,其实赤壁之战规模有限,只是一场小规模遭遇战,曹操也没有被大败,而只是一场小败,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究竟哪种观点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

其实,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争论,其根源就是因为在三国志中,本身就有着差异较大的两种记载。

其中曹操本纪和郭嘉传,都说最终撤兵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战场上的失败,而是遭遇了重大疫情。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而且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描述,也表明赤壁之战只是建安十三年南征荆州整个战役中的一小部分,失败也无伤大雅,根本不值一提,整体战争是胜利的。

但是在周瑜传记中,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记载,认为疫病并未导致曹军完全失去战斗力,曹军北归的直接原因是遭到了东吴的重创。

而江表传对赤壁火攻一事做了详细描述,二者共同构成了赤壁之战细节的史料来源。

这一战果在东吴官方那里也进行了大肆宣传。韦昭曾写了一篇《伐乌林曲》,其中提到曹操在荆州大肆屠杀,东吴抗击曹操是救民于水火的大义之举。

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宋书乐四)

这样的描写显然是失真的,因为曹操并没有在刘琮等人投降后对荆州进行屠杀,这首曲子太过美化孙权了。

那么,赤壁之战真是东吴吹嘘出来的一场大胜利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而且不同的记载之间也不能算是矛盾,因为正如我们之前多次提到的,三国志的一个主要写作方法就是专美传主,传主不光彩的事例,可能会略写,甚至会干脆不写,但相关详情却会出现在其他人的传记中。

出现这种结果还有一大原因,就是三国志中魏志和吴志的史料来源不同,魏志主要参考的是王沈的《魏书》,而吴志则主要参考的是韦昭的《吴书》。

陈寿是一位比较理性客观的史学家,但他参考的史料来源却并不一定如此。陈寿只是如实记录而已,并且保留了双方不同的记载。而不是像资治通鉴那样根据主观判断对多种史料进行整合。

正因为如此,曹操本纪中才会对他的失败讳莫如深,只说作战不利,甚至连东吴都被隐去了,只说对手是刘备。

至于《让县自明本志令》,那不过是曹操为了吹嘘自己的功绩,对曾经的失败进行掩饰罢了。

但是东吴方面的记载,就没必要为曹操遮羞了,因此才将此战的详情完整记录了下来。

而且江表传中补充的一些细节可信度也是很高的,因为江表传也记录下曹操在给孙权的的信中自称,若不是遭遇疫病,不会成就周瑜的名声。

这说明江表传还是比较客观的,并无明显倾向。

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

这样看来,赤壁之战中曹军遭到重创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了,那么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此战是否如传统观点中那样是以少胜多呢?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双方兵力对比。

其中刘备一方兵力比较明确,大约是两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在当阳之战后收拢的散卒以及关羽水军共一万人,还有刘琦的江夏军一万人。

这个兵力基本是可信的。刘备的部队或许已经在当阳大败后损失殆尽,但是关羽有数百艘船,兵力上万并不夸张,因此双方汇合后刘备已经恢复了一定的元气。

而刘琦拥兵一万也是有明确记载的,刘备在前往夏口的路上遇到了刘琦的这一万人。

再来看东吴方面,东吴的兵力就没有那么明确了,按照江表传的记载,周瑜希望要五万人马,但是孙权只给了三万。

不过按照孙权本传的记载,他只给了周瑜和程普各一万人,也就是说东吴总兵力似乎也只有两万。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当然,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东吴总兵力确实是三万人,但是前线兵力只有两万人。按照孙权之前的交代,他让周瑜、程普和鲁肃作为先锋,他自己会领兵作为后援。

这一点不仅在江表传中有记载,而建康实录也有相关记录作为佐证。三万人中,有一万是孙权亲自率领的预备队。

备乃使诸葛亮诣权,权乃使周瑜、程普将兵二万随亮与备南拒操,权自将中军一万继之。(建康实录)

由于孙权还没出场战役就结束了,因此东吴直接投入的兵力为两万人,而东吴总兵力说是两万人和三万人皆无不可。

总之,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就在四五万上下,不会有太多偏差。

但是曹操一方的兵力历来众说纷纭,非常难以确认,我们只能大概推测一下。

曹操兵力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中数字最大的就是陆机的《辨亡论》,说曹军有百万之多。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辨亡论)

其次就是根据江表传中记载曹操的来信,他自称有八十万大军。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江表传)

下面一种说法是有数十万,出自周瑜传记。

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江表传记载的周瑜的估算,认为曹军有二十二到二十五万人左右。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江表传)

在这些说法中,首先陆机说的百万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文学描写,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曹操号称八十万也只是为了恫吓,不可能是实数。

至于周瑜传中提到的数十万,结合上下文,应该是为了引出主降派的观点,因此也有夸张的成分。

只有江表传中周瑜的推测才最符合常理。

当初官渡之战中袁绍投入了十一万兵力,如今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这次南征又是他极其重视的,投入十五六万人是合理的。

而当初刘表在赶跑袁术,兼并张怿,一统荆州后,也拥有了十余万人马。虽然经过黄祖几次大败,或许有不小的损失,但七八万人应该还是有的。

况且刘表拥有蒙冲斗舰数千艘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按照关羽一万水军配备数百艘船来计算,刘表水军数量应该是他的几倍左右,再加上陆军,和周瑜的估算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周瑜这番推测是为了激励孙权坚持抵抗的决心,他只会往少说而不会往多说,因此断定曹操总兵力在二十多万人还是比较可靠的。

当然,曹操这些兵力不可能全部投入前线,荆州这么大,宛城、襄阳、江陵等后方还需要分兵驻守,但他在前线的兵力预计怎么也要有十几万了,至少是联军的三倍以上。若非如此,黄盖也不会说出“寇众我寡”这样的话。

而战后,曹操在荆州一路后退,甚至放弃江陵,将防线收缩到襄阳一线。若不是他在赤壁之战中损失过大,为何不卷土重来与周瑜再争荆州呢?

总之,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关键战役,给曹操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是毫无疑问的。疫情确实削弱了曹军的战斗力,但不是曹操撤军的直接原因。

这一点孙权传的记载最为客观,既强调了曹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又没有完全忽视疫情的影响。

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那么联军是如何完成这以少胜多的壮举呢?这还得从刘备与鲁肃的当阳之会说起。

当时刘备接受了鲁肃的建议,进驻鄂县樊口。此时鄂县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刘备能够在此驻军,说明双方基本达成了结盟的意向,只等诸葛亮出使东吴的消息,就能最后敲定了。然而此时他却收到了曹操大军已经起兵东征的消息。

话说之前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后,他认为走陆路前往江陵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一定会被曹军精骑消灭在半路上。因此只好改变计划转头向东,在沔水之畔的汉津和关羽水军汇合,一同前往夏口。而曹操也没有继续追,而是去取了江陵。

很多人认为这里是曹操的一个失误,因为没能及时消灭刘备,反而给了他喘息的机会,而孙刘两家则利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迅速达成了联盟。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因为曹操放弃追击刘备转而去取江陵才是更合理的选择。理由有三。

首先,曹操从中原而来,水军肯定是很有限的。虽然之前挖了个玄武池人工湖练水军,但成果必然不会太好,若想在长江上和江东争锋,还得依仗荆州水师。

而荆州北部的水军基本都被关羽带走了,曹操那五千精骑虽然战力强大,但也不可能在沔水上和舰队抗衡,因此追之无益。

其次,曹军毕竟兵力太多,面临着极大的后勤压力,因此若想筹划一场大规模战争,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后勤基地,而物资充足的江陵就是最好的选择。

甚至曹军在取得江陵后,粮草依旧紧张,因为按照孙权传的记载,造成曹军最后减员严重的,除了烧死、溺死和病死以外,饿死的也不少。

当初曹操策划的这次闪电突袭,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刘备抢先占据江陵这座重要的后勤基地,毕竟仅凭五千人,顶多只能击溃刘备,而无法而指望一战就将刘备歼灭。

现在刘备放弃了江陵转而前往夏口,曹操的作战目的其实已经达成了,如此一来何谈失误呢?

况且江陵很可能就是刘表的水军主力的所在地,如果荆州水师主力在襄阳的话,曹操接受刘琮投降后就已经拥有强大的水师了。这样的话,他可以直接顺着沔水南下进驻夏口,只派部分陆军去江陵筹措军饷就好了,而没必要以主力部队前往江陵,白白浪费两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最后一点,则是出于外交层面的考虑,因为拿下江陵,意味着荆州江北部分基本落入曹操手中,自此长江上下游之间已经被曹操的势力截断,将对另外两个长江流域的割据政权东吴和益州形成极大的震慑。

应该说曹操这一决策是有效的,因为益州的刘璋已经被吓破了胆,打算彻底投入曹操的怀抱了。

其实之前刘璋已经在反复向曹操献媚了,不过他并没下多少本钱,最多一次也只是送了三百个老兵。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刘璋为了支持曹操,甚至接受了曹操的征调,派兵助战,这说明刘璋基本已经在事实上臣服于曹操了。

对于孙权,曹操应该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因此才会写信恐吓,他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了以上这些原因,曹操决定先取江陵就不足为奇了。而孙刘双方则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时机顺利结盟,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不过,曹操终究还是远远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执念,荆州是江东的根本,如果落于敌手,那就是江东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因此江东政权在建立之初,就将夺取荆州制定为基本政策,这也是江东上下的共识。

如果向曹操屈服,即使暂时不用投降,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那么等曹操坐稳了荆州以后,江东一样要覆灭。

在曹操发动南征的那一刻,他和孙权的矛盾就不可能调和了,曹操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

就在曹操大军已经从江陵出发,水陆并进,顺江东下的同时,在樊口的刘备仍在苦苦期待江东援军的到来。

一天,手下军吏突然望见东方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于是立刻报告刘备。

此时的刘备在高度紧张下已经有点草木皆兵了,他下意识地问道:“如何知道不是青徐之军呢?”他也没想想,如果青徐之军已经从东面杀入江夏,江东肯定也早已沦陷了。

军吏据实回禀:“观战舰旗号,可知并非曹军。”

刘备得知苦等的江东援军终于赶来,这才放下心来,于是派人前去慰劳。

使者登上周瑜的旗舰,转达了刘备的问候,不想周瑜却说:“我有军务在身,不可擅离职守,倘若刘玄德肯屈尊纡贵,登船一会,那便再好不过了。”

使者回报周瑜之意后,刘备陷入了沉思。自己堂堂左将军、豫州牧,周瑜一个区区建威中郎将,还不是朝廷所授,难道竟要折节去拜见对方吗?身边的关羽和张飞听后也加以反对。

不过刘备转念一想,目光还是得放长远些。这些年来颠沛流离,未建寸功,反而曹操愈发强大,自己身份虽高,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所谓务实不务虚,不如忍此须臾,如能破曹,一时之辱又算得了什么呢?同时自己亲自去一趟,正好也能探探对方的虚实。

于是刘备对关、张二人说道:“我现在是主动求助于东吴,那周公瑾想让我去见他,我若不去,又如何显示同盟的诚意呢?”遂乘一艘小船前去拜见周瑜。

在东吴的艨艟巨舰中,刘备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周公瑾,他心中暗想:“此人看上去倒是雄姿英发,气度不凡,却不知是否有破曹之计。”于是问道:“如今我们两家结盟,共拒曹军,还需从长计议,却不知足下带了多少可战之兵?”

周瑜气定神闲地回答:“三万人。”其实他已经是多说了,因为他和程普只有两万人,孙权那一万人还在后方呢。

不过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刘备安心,他沉吟片刻说道:“恐怕少了些吧。”

可周瑜却信心十足地说:“三万人足矣,请豫州牧看我如何破贼。”

刘备心里暗想:“此人有些太过于狂妄了,看这架势,似乎他有信心独自破曹啊。”

为了缓解略显尴尬的气氛,刘备话题一转,又说:“可否请子敬前来一叙啊。”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要求又吃了闭门羹,只听周瑜拒绝道:“子敬也有军务在身,不可擅离职守,豫州牧若想见他,还是另外再和他相见吧。这次他与孔明一同前来,料想两三日内就能到了。”说罢就草草结束了这次简短的会面。

对于周瑜的一系列表现,恐怕是让人有些不解的。刘备论官职明显要高于周瑜,论地位也是如此,在同盟中,他应该和孙权是对等的,因此周瑜的言行显得非常失礼。

我想周瑜这么做,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通过高姿态明确双方的地位,联军以江东为主,刘备居于从属地位。

他让刘备前来拜见,就是试探刘备的态度,如果刘备不同意,说明他不认可东吴在联军中的主导地位,那样的话,干脆各打各的。如果刘备同意,就说明对此默认了。

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避嫌。周瑜统帅大军在外,处在风口浪尖上,需要万分谨慎。和刘备在本方战舰上会面,双方谈话的内容众人皆知,清清白白。

如果前去拜见刘备,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周瑜不可能带着众将一起前去,那样他和刘备说了什么就没人知道了,万一引起风言风语,很难解释得清。

刘备回去后,觉得周瑜不太可靠,并没有必胜的实力,于是留下两千人和关羽、张飞一起单独行动,而没把所有军队交给周瑜。

这些年来刘备经历了多次生死存亡,他能够生存下来,凭借的就是敏锐的嗅觉以及未雨绸缪的能力。如果他不给自己留后路,根本不可能活到现在。

而且,我认为刘备的后路,很可能也并不止这两千人,因为他来樊口的时候,大概率不是带着全部两万人马一起来的,刘琦的一万江夏军或许仍留在夏口,而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刘备能够认可周瑜的主导地位,因为他本就没打算向联军中投入大部分力量。

之所以这么说,根据就是当初周瑜在跟孙权请命出战的时候,曾说过要先进驻夏口再破曹军,这也说明夏口肯定是处于联军的控制范围的。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另一方面,刘备也没有道理轻易放弃夏口。

夏口是一座坚城,黄祖凭此和东吴周旋了接近十年,而且其地理位置也极为重要,它扼守着沔水和长江的交汇处。

也就是说,夏口具备抵挡从长江和沔水两个方向来犯的敌军的作用。如此重要的地点怎么能舍弃呢?

事实上,联军确实正面临着这两方面的威胁。

根据《英雄纪》记载,有一支曹军是沿着沔水南下的,而并不是从江陵出发。

在刘琮投降后,曹操任命赵俨为章陵太守,很快又转任都督护军,督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南下。

这支部队的作战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沔水方向进军江夏,和曹操从江陵出发的主力部队分进合击,一同进攻夏口。

如果放弃夏口,将防线收缩到樊口,岂不是让曹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夏口吗?到时候曹军乘胜继续东进,联军所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

那么就按照原计划在夏口固守是否可以呢?采取这个策略其实是没问题的,联军拥有水上优势,依托夏口这一据点,有充分的实力可以封锁江面。以陆军为主的曹军想要突破这道防线并不容易。我想如果设身处地去考虑,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做出这个决定。

然而周瑜却不是绝大多数人,如果要是单纯死守夏口,他就不是周瑜了。

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面对新的形势,就要采取新的对策。

以不变应万变是优势一方的特权,对于劣势一方来说就不行了,因为这样无助于缩小双方的实力差距。只有通过合理的变化,才能打破原有的不利局面。

周瑜作战以进攻见长,其风格非常主动,被动挨打可不是他的性格。他要让刘备看看,自己当初是不是在说大话。

既然曹军想要分进合击,那么我就主动出击,给你来个各个击破。这样或许无法重创对手,但至少可以打乱对方围攻江夏的计划,让自己变得更加主动。

这一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永远不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正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周瑜的主动出击策略,很快就让曹军吃到了苦头。

周瑜在夏口没有久留,而是率领联军继续溯江西上,深入曹操控制的南郡境内。

因此可以说,赤壁之战并非像大多数人印象中那样,是一场曹操主动进攻,联军防守反击的战役。真正主动进攻的反而是孙刘联军。

联军越过夏口向西进发,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曹操两路军队不可能在夏口会师了。

但是赵俨七军也就两万多人,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没有十足的把握单独攻破夏口。而且这支部队又是陆军,没有配备舰队,因此也就不具备从沔水一线转入长江的条件。于是他们只好想办法通过其他线路和曹操主力会师。

事实上,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曹操动作太慢了。要知道他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份就已经攻占江陵了,但他却在江陵耽误了两个月左右,直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这段时间才发兵东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曹操在江陵非常忙。

他先是下令在荆州实行新法,然后给荆州有功的降臣十五人封侯,又任命文聘做江夏太守,招揽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除此之外,曹操还做了两件很无聊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老朋友王俊迁坟,第二件事就是招揽自己年轻时的偶像、大书法家梁鹄。总之忙得不亦乐乎。

如果说前面那些还算是正经事,后面这两件事就毫无意义了,军情紧急,刘备和孙权已经结盟了,曹操却还在江陵自娱自乐,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我想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一系列的胜利,让曹操开始有点飘了,他自恃实力远胜对手,因此轻敌了。

曹操来取江陵本来是没错的,但是在江陵耽误这么久就不对了,或许他这一路军队倒是还好,但是赵俨七军就麻烦了。

为了和曹操主力汇合,赵俨七军找到一个叫浦口的地方,准备渡过长江。

这个浦口并不在今天南京,而是在湖北省洪湖市一带长江北岸地区,这里有一条称为涌水的河流汇入长江,因此也叫涌口。

浦口就在乌林附近,和双方最终的决战地点已经不远了。

那么为什么要渡江呢?这是因为长江北岸是云梦泽,沼泽众多,很难行军,江南的情况要更好一些。事实上,曹军主力陆军也在长江南岸。

如果赵俨七军能够顺利渡过长江,就能和曹操主力陆军会师。可惜的是,周瑜却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由于赵俨七军没有战船,只好扎了几千个竹筏,正好当时冬季水浅,用竹筏也能渡江。

不过这个计划早就被周瑜洞悉了,他下令集中了数百艘走舸,每艘船上五十人摇橹,利用走舸体型小速度快的优势迅速冲到曹军竹筏面前放火,江面上很快就火光冲天。

曹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只好连夜撤退,等第二天才发现辛苦做好的竹筏全部被焚毁,真是欲哭无泪。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小规模火攻只是一次预演,过不了多久就会收到一个更大的礼包。

浦口之战是赤壁之战的前哨战,也是联军首次和曹军发生接触。在这场小规模的交锋中,周瑜抓住战机,先声夺人,成功阻止了赵俨七军渡江和曹军主力会合的计划。

反观曹操,由于轻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将主动权拱手相让。

这一失误非常致命,赵俨七军这次渡江失败,对后面的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导致曹操在不久后又遭遇了第二次失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1937.html

因为,东吴,孙权,江表,舆论,刘备,曹操,三国志,兵力,周瑜,刘备,曹操,江陵,周瑜,曹军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东吴,孙权,江表,舆论,刘备,曹操,三国志,兵力,周瑜,刘备,曹操,江陵,周瑜,曹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东吴,孙权,江表,舆论,刘备,曹操,三国志,兵力,周瑜,刘备,曹操,江陵,周瑜,曹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