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袁绍逃走后董卓仍给其封官是为了拉拢袁绍以及世家大族

袁绍逃走后董卓仍给其封官是为了拉拢袁绍以及世家大族

董卓专权后,欲擅行废立。袁绍不敢在洛阳久待,便逃亡到了冀州。董卓不仅没有通缉袁绍,反而以袁绍为渤海太守!然而,做了渤海太守的袁绍,却组织起了反董卓联盟,并担任盟主!

董卓为何不抓紧时间除掉袁绍,反而以其为一郡之守呢?董卓此举,真的很蠢吗?

作为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魔王”,董卓当然不愚蠢!

袁绍逃离洛阳后,在京城之中的袁绍好友:议郎何颙、侍中周珌和城门校尉伍琼向董卓进言:“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遣授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这段话救了袁绍,也道出了董卓为何给袁绍封官的原因。可以仔细分析一下。

第一句,除了暗暗拍了董卓的马屁之外,也道出了袁绍出逃的原因——恐惧。并说明袁绍没有其他的意思,就是单纯的害怕而已。这句话一下子稳住了董卓,消除他的疑虑,放松对袁绍的警惕,当然董卓未必能全信。

第二句最为重要。有点给董卓施压的意思。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如果逼急了聚众反对袁绍,洛阳东面就不保了。这样的确触动了董卓,因为董卓属于外来户,在京城毫无根基,主要是依靠军事力量来威胁众人,其实底下人并不真的服从你。这句话改变了董卓的初衷,选择拉拢袁绍。

袁绍

第三句,就是好友们对于袁绍的帮助了,要拉拢袁绍,必须得给点实惠的,袁绍高兴了,就不会反对董卓了。董卓也认为这是必要的,于是便有了封其为渤海太守和邟乡侯的诏书。

可能很多人认为董卓太蠢了,人家袁绍都跑了,根本不会惧怕董卓了,董卓还主动给人家封官,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其实不然,董卓有他的打算。董卓找袁绍商议废立之事,袁绍没有直接表态,“

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随后,袁绍逃走!所以,虽然袁绍出走了,但董卓与袁绍当时并没有公开闹翻,看起来董卓还可以争取袁绍。而争取袁绍,对董卓意义重大。

董卓入京后,吞并了何进、何苗、丁原的部队,控制了洛阳内外的军队。然而,董卓要操纵天下,仅靠手里的军队是不够的。

东汉时,大姓、冠族、门阀大族,已经通过把持地方政权和操纵朝廷选举,掌握了国家机器中的地方部分。如果不能获取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董卓即便操纵天子,也无法掌控地方!因此,董卓把持朝政后,想尽一切办法去拉拢官僚士大夫集团!他为“党锢之祸”中,因宦官迫害而获罪的名士平反。名士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各被迫害的党人窦得以昭雪平反。随后,他又邀请了一些声望极高的名士,如:蔡邕、荀爽、陈纪、韩融等人,都被任为大官。此后,他又让韩馥、张邈、刘岱、刘表、张咨等名士到地方担任州牧、州刺史、太守等职。

董卓

当时,名士们布列朝廷,出宰州郡。相比之下,董卓自己手下的将领,多为稗将军、中郎将,地位不高。

董卓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官僚士大夫集团,自然也当然要想方设法拉拢“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

所以,他要争取袁绍、袁术;即便袁绍、袁术不与他合作,他也尽量不加害。一来,袁隗等当时汝南袁氏的当家人仍在京城与董卓合作;二来,草率杀袁氏,也确实会使他拉拢名士的努力大打折扣!

不过董卓此举也确实有些不当之处。首先,董卓并不了解袁绍,袁绍虽处于名门,但其实是庶出,本身地位并不高。这也让年轻的袁绍有了不小的志向,他怎能屈身于董卓这种大逆不道的人之下?只能说董卓小看了袁绍。

其次,董卓也惧怕强大的门阀势力。东汉是士族门阀势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士族集团垄断了帝国的人才选拔,也就拥有了很多权利。事实证明,士族集团从东汉一直到隋唐早期都拥有者绝对的话语权,直到科举制度的逐步成熟。出身军人的董卓不能不考虑袁绍背后的势力。

周毖、伍琼的建言说得很明确,以袁绍“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资本,袁绍要真的搞起来,“山东非公之有也”!

袁绍‍

袁绍是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顶级人物,他要想搞事,根本不需要什么渤海太守!

他跑到他信任的门生故吏那里,联合“反对派”,董卓根本拿他没有办法!而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一是表明一个态度,“免罪”!二,则是加强控制了!

事实证明,袁绍就任渤海太守后,确实受到了监视、限制。

当时,冀州牧韩馥害怕袁绍起兵,便让几个部郡从事监督袁绍,限制袁绍的举动。只不过,后来事情越来越大了。

东郡太守桥瑁给各州郡发文,号召大家举义兵讨伐董卓。韩馥见形势紧张,找部下商议对策:到底帮袁绍还是帮董卓?治中从事刘子惠慷慨激昂:起兵是为了国家,谈什么帮董卓还是袁绍?韩馥压不住场子,惭愧,这才不再阻拦,表示支持袁绍!也就是说,袁绍任渤海太守后,确实反而受到了限制。后来能起兵并成为盟主,只是天下大势所趋罢了!

董卓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并没有给袁绍增加什么资本,反而事实上一定程度限制了袁绍,这当然不是愚蠢的举动!

董卓

最后,董卓的势力其实也只能控制京城周围而已,在此之外,董卓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这也是其后来提出迁都长安的原因,毕竟那里离自己的根据地西凉较近,能够控制局势。董卓深怕关东势力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拉拢袁绍也是势在必行。

当然,事实证明董卓还是小看了袁绍,已经自由的袁绍虽然对于得到封赏很高兴,但显然他有更大的志向——结盟讨董,为自己积攒更大的政治资本。虽然讨董最后不了了之,但袁绍却因此声望大增,为自己后来夺取河北四州打下基础。

自黄巾起义后,地方势力已经膨胀,“合久必分”的态势已经形成。

豪强大族掌握了地方的经济特权、政权、军队,已经获得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地方势力实行地方武装割据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东风,就是找到不承认中央集权的借口!袁绍等人找到的借口是:董卓擅行废立。

其实,袁绍、袁术、曹操们,真的是反对所谓擅行废立吗?当然不是!

袁绍后来自己要另立新帝;袁术后来干脆自己称帝……他们可不是真的那么在意皇帝废立的家伙!

群雄起兵,真的只是反对董卓吗?当然不是!

曹操

反董卓联盟建立后,只有当时还不算“诸侯”的曹操、孙坚倒是真心打了打董卓,而真正有枪有地盘的“诸侯”,不过借讨董卓之名实行割据罢了!

即便不以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也会起事;即使袁绍不以张邈、刘岱等名士为地方官,地方势力也必然要起事!

因为:董卓所作所为(尤其是擅行废立),将使中央集权的威信进一步下降,地方势力必然失控!群雄并起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每一次权臣的跋扈,都是对皇权的一次削弱。

东汉的皇权,在一次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中被不断削弱。轮到董卓时,中央集权已被削弱到极点了。

董卓并不愚蠢,他的设想,只是继续东汉历代权宦的一贯做法罢了。只不过,时代变了,董卓的设想已经过时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论董卓是否以袁绍为渤海太守,天下分崩都是难以避免的。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也好,任命名士为地方大员也罢,董卓所作的,只是试图缝缝补补,继续维持局面罢了。他的想法并不愚蠢,只是已过时了。

一句话,董卓并不愚蠢,只不过他没有袁绍懂政治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1944.html

名士,太守,董卓仍,世家,天下,袁绍,渤海,袁氏,集团,韩馥,知识科普,董卓,太守,袁绍,渤海,袁氏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士,太守,董卓仍,世家,天下,袁绍,渤海,袁氏,集团,韩馥,知识科普,董卓,太守,袁绍,渤海,袁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士,太守,董卓仍,世家,天下,袁绍,渤海,袁氏,集团,韩馥,知识科普,董卓,太守,袁绍,渤海,袁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